【書選閱讀】2022閱讀書單:知識變現讀什麼?十本好書打造翻轉人生的逆思維

2022/12/28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嗨,今年你閱讀了哪些好書呢?
每年到了歲末,博客來、誠品與金石堂陸續會發布年度各類書籍暢銷榜。
作為讀者,總是會注意自己閱讀過的好書是否有上榜、又有哪些榜上有名的書籍還未閱讀?身為作者,自然也會格外留意自己的作品是否有幾上榜單、受讀者青睞?
近期博客來發布了2022年度百大暢銷榜,很榮幸、也特別感到意外,我的作品《高產出的本事》居然連續第三年上榜!除了感恩讀者們的支持,也對博客來如此厚愛這本書十分感謝。據我所知,這本書今年至少有四次以上的促銷推廣活動。
即使已經出版了近三年,不時仍有讀者會給我回饋。有人告訴我這是一本很棒的溝通表達指南;也有人告訴我這本書解決了他們頭疼已久的寫作問題;更有人從中找到了視覺圖解的簡單法則。
其實這些都可以視為「輸出」的一種形式,一樣通、樣樣通。
除了溝通表達、文章寫作與視覺圖解之外,你同樣可以運用書中的觀點與技巧來提升簡報規劃、閱讀成效與引導行動,讓高效產出成為你個人的代名詞。聽到不少人因為這本書,破除了產出的迷思,也改善了工作上的壓力,真的是我始料未及的!每每看見有讀書會將這本書選作導讀的書目,以及與會者精采的觀點分享,除了讚嘆之餘,也讓我從不同的視角學習到更多。
自我期許能寫出更多的好書,也恭喜其他入榜的作者朋友們!
回到正題,我流覽了各家通路這一波的榜單,發現今年出版的書籍入榜的並不多,大多數仍是歷年的暢銷好書。那麼,今年有哪些新書值得一讀呢?做為知識型自雇者,我十分關注與閱讀許多與職場生產力、知識變現的商管書籍,也時常分享閱讀心得與觀點。
我挑選整理了今年出版的十本好書,包括四個面向:
一、 從思維帶來行動的改變
二、 向經典學習商業思維
三、 用閱讀與產出來翻轉人生
四、 善用數據為說服力加值
...

▌從思維帶來行動的改變


第一本書是《逆思維》(亞當.葛蘭特/平安文化)
「重新思考,是一項基本、而且日益重要的習慣。」亞當.葛蘭特
這本《逆思維》從書名來看,可能會聯想到逆向思考之類的。
但從原文書名來看,很好理解,就是「再次思考、重新思考」的意思。不是推翻原來的思考、也不是接受對方的觀點,而是再重新思考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也可能保有原來的觀點。
重新思考,這件事有多難?作者亞當.格蘭特用了一整本書的案例告訴我們這件事比你我想像的都還要難。
當我們思考與談話時,往往會不自覺落入三種職業心態:傳教士、檢察官與政治人物。當我們的信念受到威脅時,會像個傳教士開始布道、保護並宣揚自己的理想;當我們在別人的論據中發現瑕疵時,又會進入檢察官模式,列舉各種理由來揭露別人的錯誤、證明自己是對的;當我們希望尋求群眾的支持時,又會像個政治人物般爭取眾人的認同。
但我們很少、甚至不曾懷疑自己的觀點可能是錯的,可能不是那麼地周全。
重新思考,是讓自己像個「科學家」一樣,保持開放心態,不斷察覺自己的理解限制、懷疑自己所知道的、對於不知道的保持好奇,並且根據新的數據來更新自己的觀點。
想法轉個彎,人生路更寬!
...
第二本書是 《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唐鳳、楊倩蓉/天下文化)
「你容忍與你本來立場不同觀點的能力愈大,你就愈有能力去理解複雜的論點。」唐鳳
別用舊思維看待新問題。
看完這本《唐鳳的破框思考力》後,我腦中浮現出了這句話。其中隱含著兩個課題:面對問題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是個新問題?意識到是新問題後,我們的舊思維是否仍然適用,還是該與時俱進?
唐鳳在書中提及自己是如何思考、工作、學習與看待新事物,本質上都在不斷地提問上述的兩個課題,並且找出屬於唐鳳的答案。對於這些提問,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得思索與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比方說,許多人對於遠距工作的認知,是注意力缺失的問題更為嚴重。我們意識到遠距工作是個新的模式,但注意力缺失是個新問題嗎?可能不是,所以我們使用以往改善專注力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許產生了成效,但不夠明顯。
唐鳳對遠距工作的理解,是改變了彼此對時間結構的認知,而不僅僅是工作地點的變化。遠距工作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結構;員工可能每半小時才看一次訊息或回覆,而主管卻期待員工五分鐘內就得回應,結果就是不如預期。
時間結構的認知差異,就會逐漸擴大為溝通上的問題。我們無法以舊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比方說閱讀空氣、主動回報與確認;你會發現遠距要閱讀空氣是很難做到的,而認知問題沒有解決,主動回報與確認仍然不容易找到交集。因此,面對時間結構認知不同這個新問題,我們應該從本質去重新思考如何解決?事先安排時間結構、尋求工作方式共識,或許才是解決之道。
書中不乏像這類對問題的自我提問與重新理解,然後作出行動與檢討覆盤。我發現大多數的高效工作者,都相當重視實踐與覆盤,或許這就是他們能持續迭代進步與成長的關鍵。
這是本輕鬆易讀的書,也能讓讀者在唐鳳的思考中找到自己破框的契機。
...
第三本書是 《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布萊德.史托伯格、史提夫.麥格尼斯/樂金文化)
「變質有害的熱情令人受苦,積極正向的熱情使人享受。」布萊德.史托伯格
一流的成功人士往往充滿熱情,所以能在專業領域發光發熱。
擁有熱情是一件好事;但毫不節制、總是全力以赴地投入熱情在一件事情,往往讓人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感到過勞倦怠而無以為繼。
過勞倦怠,常常出現在竭盡所能發揮熱情的人身上。
作者在先前的著作《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中提及,比起優秀的人,我們需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完成同樣一件任務,因此更容易產生過勞倦怠感,進而影響我們的表現與持續性。優秀的人同樣會產生過勞倦怠感,只不過他們更懂得如何有效管理熱情,這也是為何頂尖的人可以保持巔峰表現,又能展現一派輕鬆的關鍵
管理過勞倦怠感的概念,也延伸到這一本書中,成為熱情需要被妥善管理的理由之一。如果我們不懂得節制與管理熱情的使用,只會很快把自己累垮、消滅了熱情。
其次,熱情也不全然是好的。
有些熱情是有害的,比方說由「成果」所趨使的熱情,可能會使人沉溺於外在成就、他人的賞識與認可,而誤入歧途、做出鋌而走險的事情;由「恐懼」所驅使的熱情,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形象、恐懼未來的變化或他人對自己失去關注,所以誘使人不擇手段避免失敗,以免辜負他人或自己。
因此我們要做好熱情的管理,既不讓熱情耗盡而心力交瘁、也不要讓熱情變質而誤入歧途。那麼,該怎麼做呢?作者告訴我們要做好熱情管理,包含三個關鍵:發掘熱情、掌握熱情與放下熱情。
一、發掘熱情:懂得辨識出和諧與有害的熱情
二、掌握熱情:透過自我覺察與和諧熱情共存
三、放下熱情:人生敘事操之在己,懂得實踐與取捨熱情
回想過往擔任幕僚的時期,我總是兢兢業業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意別人的看法與批評,也讓自己的熱情幾乎消磨殆盡。後來,毅然決然地提出辭職,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讓自己好好內省與沉澱,重新找回熱情再回到職場,我更懂得如何管理與有效運用自己的熱情!
現在看來,當時還真的是誤打誤撞實踐了書中的方法。
如果能早些年看過這本書,我相信自己可以處理得更好;但即使現在看到了也不晚,因為我從中了解到更多、也印證了書中的觀點與方法都是有效的,往後也能更得心應手的發揮熱情、提醒自己別被有害熱情綁架了!
...

▌向經典學習商業思維


第四本書是《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哈佛商業評論/天下文化)
「雖然業界環境不斷發展、後人也以自己的想法與研究加以補充,我們希望選出的是幾十年來歷久彌新、仍然深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哈佛商業評論》總編輯殷阿笛
今年是《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周年。每期有三到四篇主題文章,至今少說也有近五千篇刊登過的文章,要從裡面選出三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坦白說,我不是編輯部的成員,無法真正知道他們挑選這些文章的理由與考量點。
不過就書中所揭露的,選文的標準是希望經過這幾十年來仍然深具參考價值的文章,即使商業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有些文章的觀點也有了更多更新的發展
除此之外,也考量到市場關注的焦點轉換。比方說,在一百年前的企業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升營運效率?所以《哈佛商業評論》中的文章較偏向「科學管理」領域的內容;然後慢慢地有了總經趨勢、公會組織、男女平權、種族歧視等議題出現在內容中。直到現在,更多的內容可能是策略規劃、商業模式、變革管理、新興科技等議題。換句話說,從《哈佛商業評論》中的內容走向,也可以反映出當時市場關注的議題是什麼?參考價值、市場關注與閱讀熱度,我想就是這三十篇文章之所以被選出做為「影響力」的代表
即使沒被選上的文章,我相信仍然有可閱讀的價值。
畢竟在每一期《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都是一時之選,所以如果能跟著《哈佛商業評論》的步伐,閱讀每一期的內容,肯定會獲得更多。
書中收錄的三十篇文章橫跨了近七十年,最早的一篇是1952年的文章,談的是關於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而這件事在今天的職場上依然重要,我想這也是它會選入的原因,溝通與傾聽的重要性是歷久不衰的,也是許多人會遇到的問題。
如果以發表的時間來區分,我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發表超過二十年以上的文章,共有12篇。其中有5篇更超過了四十年以上,包括剛剛提到的溝通與傾聽、時間管理、行銷重要性、員工激勵與麥可.波特的競爭策略這些議題,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仍然不會過時、也是相當重要的提醒。
第二個階段,是發表超過十年以上、但未超過二十年的文章,共有5篇。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藍海策略與設計思考這兩個議題,影響了後來的企業與商業發展,到今天這個影響仍然持續著;其他文章包括成功人士的九種作法、以及新手主管面臨的挑戰等議題。
第三個階段,是過去十年內所發表的文章,共有13篇
我認為這個分界點有一個很大的意義,在於機器學習的大躍進。這使得商業、科技與組織發展都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人與機器的協作,所以在這13篇文章中包括企業變革(創新、精實創業、敏捷工作法)、職場平權議題(兩性、種族)、科技趨勢(大數據、人工智慧、商業太空時代)等等議題。
其中有一篇與情緒管理有關,因為疫情衝擊而使得這篇文章是新冠以來最多人閱讀的,內容說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悲傷。
這件事,機器沒辦法幫我們做好,仍然必須由人類自己來處理。而如何善用情緒的力量,我想在現今的社會中會是愈來愈重要的一項議題。既然這些文章橫跨了一段不短的時間,我們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除了內容中提到的概念與觀點,也要注意文章的時空背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與現在的觀點又有什麼差異?
由於文章都是各自獨立的,我想在閱讀時可以隨意從自己感興趣的議題開始即可。
但如果從整體來看,也不難發現這些文章的選擇,其實也反映出隨著時間推進,在商業場景中所關注的議題是如何產生變化的。
整體來說,我認為《哈佛商業評論》的影響力可以說有三點:
一、做為職場工作者進入商業知識的引路者。
二、做為新創孵化器,許多偉大的商業觀點與創見都是在這裡孕育而出的。
三、做為管理者、創業家或企業營運者掌握第一手商業新知與建議的資訊來源。
如果你從未看過《哈佛商業評論》的內容,或許可以從這本《哈佛商業評論最有影響力的30篇文章》開始閱讀。
...

▌用閱讀與產出來翻轉人生


第五本書是《閱讀力技術大全》(佐佐木俊尚/方舟文化)
「透過閱讀可以讓人獲得知識和觀點;但最終還得將這些東西變成自己的知肉才行。」佐佐木俊尚
作者所說的「知肉」指的是知識的血肉,也就是能派得上用場的知識。
現在是更重視閱讀力與閱讀素養的時代。
沒有人會反對網路上充斥著海量資訊的事實,但其中有優質的資訊、也有糟糕、惡質的雜訊。如何挑選出優質的資訊、進行深刻的解讀,來提升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成為了現代人重要的課題之一。
錯誤的認知,比無知更可怕。
在不少談論邏輯謬誤的書中,都提出了這個觀點。只是一味地接受網路上所餵養的資訊,我們很可能被形塑成扭曲的價值觀與造成對事物判斷的偏誤。除了選擇合適的資訊來源,如何判斷送到眼前的資訊真偽與價值,更是每個人所面對的挑戰,也有賴於閱讀素養的提升。
要想培養閱讀力,就從排除陷阱與雜訊開始做起
這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都在談「讀什麼」和「怎麼讀」這兩件事。從紙本書與電子書、社群網站、報章雜誌等各式媒介的閱讀方式,書中都有相當完整的經驗分享;我們可以參考,然後建立自己的方式。
因為無法閱讀完所有的資訊,所以如何挑選「該讀的內容」成為關鍵的起手式,包括揪出潛藏在閱讀中的陷阱,並排除掉其中的雜訊。大量閱讀或蒐集資訊,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透過閱讀文章或蒐集資訊來累積「概念」。
也就是如何將多元資訊結合為一個故事,或依順序來整理,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的東西?而這也衍生出另一個課題:如何更好的輸出與表達概念?輸出的重要性,我在《高產出的本事》中已經談了很多,而作者在書中也給出了三個理由,我認為相當關鍵也十分認同:
一、純粹的共享精神,保持善意的無私奉獻,最終也能讓自己受益。
二、輸出能讓自己意識到輸入的不足,所以會不斷接觸新事物、持續蒐集資訊。
三、善用社群工具,可以更容易找出讀過的文章、輸出的內容。
書中提到許多篩選、過濾、消化與管理資訊的建議與做法,和我自己在實踐的幾乎相同;對於想要提升閱讀整合力的讀者來說,我想應該可以帶來不少啟發。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重點是:散漫、缺乏專注力是可以被接受的
專注力受到行動裝置的吸引而分心,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了。佐佐木俊尚認為,不需要為此感到苦惱,只要能善用散漫,讓僅能維持住幾分鐘的集中力發揮到極致就可以了。
在閱讀完這本書後,我自己獲得的三個啟發是:數位與實體的整合、工作與生活的統合,以及專注與散漫的配合
虛實整合已經不是新的議題,但隨著技術與工具的發展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保持好奇心與多元媒介的整合,我們或許還能發現許多閱讀的方法與樂趣。
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過去都在試圖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件事真的很難做到,或者說根本不該追求時間上縱向的完美切割、而是要找出橫向的比例分配。在每個時間段裡,不再是完全的生活或工作,而是比例上的變化,讓兩者統合或許就是未來職場工作者的最佳模式。
我們的專注力是稀缺資源,但是透過專注與散漫的切換,不僅可以讓專注力有效恢復,也是讓創造力得以發揮的關鍵。同樣的觀點是《極度專注力》與《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中也都有提及,如何讓專注力、散漫力得以互補,就是實踐「多任務處理」的核心,用最少的努力來管理與發揮有限專注力的最大價值。
...
第六本書是《雜訊時代的高效資料整理術》(玲木進介/東販出版)
「會帶來成果的有用資訊約占兩成,其餘八成都是可丟棄的雜訊。」玲木進介
資訊的豐富,反而造成注意力匱乏。
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相對於有價值的資訊,增加了更多無意義、沒價值的雜訊。作者玲木進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指出,八二法則同樣適用於我們每天接收到的資訊:近八成的資訊都可以捨棄,是不需要的
如何辨識出具有價值的資訊?成為這個社會上必備的能力之一。
如果想要輸入所有資訊,再將想傳達的訊息全部輸出,那麼時間再多也不夠用。換言之,能取得成果的人,運用資訊的能力肯定勝過其他人
在企業授課時,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該如何將蒐集來的資訊整理為簡明扼要的輸出結果?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更重要的是減少不必要的資訊蒐集,才是根本之道。沒有意義的資訊,不僅花費時間與精力過濾,就算整理為結構化的輸出結果,也不具價值
事實上,八成的資訊可以捨棄。
如何認清兩成的重要資訊並善用,就是高效產出價值的關鍵:先提煉、再提升價值。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ISO」的資訊運用模型,包括輸入(Input)、整理(Seiri)與輸出(Output)三個步驟。事實上,這就是我們常見的資訊處理模型「IPO」,只不過作者為了標新立異而自創一種模型,刻意用「整理」(Seiri)取代「處理」(Process)的說法。
我們還是可以用「IPO」來理解,並與經驗中已知的知識進行連結。
有別於一般對於資訊處理的做法。作者格外強調,在這三個步驟都要設置「濾鏡」來層層過濾掉雜訊,而不是在整理或輸出階段才一次性來處理雜訊。工作的時候難免會接觸到複雜難解的資訊,這時有意識地設定濾鏡來過濾資訊就顯得更為重要。
高效處理資訊或是高產出,其實就是過濾雜訊的本事。當然,如果一開始就遠離雜訊,更可以省下濾除雜訊的時間與精力。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工作的成果,取決於你將注意力放在哪裡
要擺脫「大量資訊」和「新的資訊」的誘惑,就必須清楚知道「注意力要放在哪裡」以及「重視通用性資訊」。
所謂通用性資訊,與資訊取得的新舊無關,是在任何時代都有意義的基本資訊。
我認為「思維」與「框架」都是屬於這樣的通用性資訊,向「歷史」學習也是一種。運用這些通用性資訊來思考,可以看清許多資訊中的結構與本質,就不容易被資訊的新或舊影響。
此外,打造不受雜訊影響的環境、策略性的規劃時間利用的方式,都是高效工作者遠離雜訊的有效做法。這本書十分推薦給不擅長整理資訊,以及希望提升資訊產出品質的讀者。
...
第七本書是《高效內化知識、輕鬆學以致用的神速圖解法》(日高由美子/采實文化)
「沒有畫畫天分也沒關係,只要掌握三元素,任何人都能成為圖解達人。」日高由美子
大輸出時代,你至少該懂得一種技巧。
寫作、簡報、圖像、聲音或肢體,都是一種輸出的媒介,將概念、想法與知識等內容具象地表現出來。我會建議你至少掌握一種媒介的使用技巧,因為這是少數兼具創造價值、傳遞價值與獲取價值的跨領域技能
如果你問我,應該要學哪一種?我會說是視覺圖解。
視覺圖解,說穿了就是圖像與文字的組合。圖像好理解、文字好記憶,只要你懂得掌握這兩者的組合運用,就能用視覺圖解來溝通、表達或呈現你的想法。
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覺得好難?這是因為當傳達的資訊越多,就需要一些技巧來降低理解的門檻,讓人覺得一看就懂,不需要多餘的說明。如果能有一套系統化的做法,就像樂高的說明書一樣,依樣畫葫蘆照著做,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學會視覺圖解的技巧。
作者日高由美子在書中提到箭頭、圓形和人形,就是構成圖解的三大元素。不過我想簡化這個說法,只要箭頭和圓形就可以完成一次圖解的過程。
「擅長表達的人有兩種:一種是會畫畫的人,另一種是不會畫畫但懂得用線條和幾何圖案表現想法的人。不管你是哪一種人,這本書都可以讓你做得更好。」這是我給這本書的推薦語。
我想,你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圖解學習指南,按照書中提供的課題,七天就可以把圖解變成你的一項武器。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我相信這項武器可以解放你的大腦,讓想法更有效率的被傳達。
今年也有不少與視覺圖解有關的好書,像是《塗鴉吧!用視覺模板翻轉人生》與《用圖像解決問題的視覺思考大全》也很推薦閱讀。但願每位對視覺圖解有興趣的讀者,都能懂得用圖解展現你的想法、翻轉你的人生!
...
第八本書是《知識複利》(何則文、高永祺/遠流出版)
「知識複利的本質: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何則文、高永祺
這些年,關於知識變現、時間複利,我們聽過不少。但什麼是知識複利呢?
專業知識的價值,是幫助我們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進而獲得報酬與信譽;如果能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知識產品,就能創造出知識的剩餘價值
比方說,我將做好提案簡報的技巧與經驗寫成一篇文章,發表在經理人月刊的專欄上,獲得了一份稿費和名聲,就創造出了剩餘價值;如果我將職場上提案簡報相關的技巧與經驗寫成一本書,是不是又可以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版稅和知名度)?然後又創造出更多的剩餘價值(演講、授課與其他邀約)。
透過不斷延伸的「知識產品化」過程,就能讓專業知識的剩餘價值不斷疊加,甚至超過原本我們在工作上的報酬與信譽,創造出知識的溢價空間,這就是知識複利的力量。
知識複利,對我來說就是創造知識的複利效應
書中提到知識複利的本質,是讓過去的你,幫助未來的你。也就是透過過去的累積,幫助未來能成長得更快,有更多元的變現機會。對「職場工作者」來說,知識複利可以幫助你從「低效益學習陷阱」與「單一工作收入陷阱」中脫困。
這本《知識複利》可以說是濃縮了兩位作者經營個人品牌與知識產品多年來的心得,同時也涵蓋了多位成功知識型個人品牌的經驗說法,可以說參考價值極高。
但也正如書中所說的:別人無法告訴你人生的答案。
有志打造知識型個人品牌,或是希望透過知識變現創造更多可能性的人,不妨將這本書當作實踐的原則,進而找出自己的策略方向與戰術組合。以我自己為例,即便是成為知識型自雇者已經有五年多的時間,也有自成一脈的系統化做法,仍然從這本書中獲益良多!
這些年做為知識型自雇者的心得是:累積的是專業,變現的是信任
雖然我們都在談知識複利、知識變現,但其實知識本身無法變現,而是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專業技能,然後形成解決方案,再透過產出來得到相應價值,包括金錢貨幣、社交貨幣。而在最後一段變現的過程中,無論是直接變現、協同變現或是藉由知識產品變現,其實靠的是信任感的兌現。
想想看,市場上可能存在著許多和自己一樣的知識型個人品牌,甚至比自己更好。那麼,客戶為什麼選擇我?當既有客戶發現市場上有更好的知識產品時,為什麼還是會選擇我?關鍵還是在於彼此之間的連結與信任感。
透過內容創作、塑造個人品牌、累積信任資產、產生知識複利,形成一個變現飛輪。
...

▌善用數據為說服力加值


第九本書是《資料故事時代》(布倫特.戴克斯/大牌出版)
「在大數據時代,懂得解讀資料、加以視覺化,並拿來溝通、驅使對方行動,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技能。」布倫特.戴克斯
關於如何運用數據說故事,是我看過最棒的一本書!
作者布倫特.戴克斯是一位商業分析師,曾為微軟、亞馬遜等大型企業提供諮詢服務。他指出在大數據時代,即使不是數據分析師或資料科學家,在工作上也可能會運用到大量的數據與資訊,懂得解讀資料、加以視覺化,並拿來溝通、驅使對方行動,將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技能。
事實上,Google的首席經濟學家哈爾.威里安也曾提出相似的看法。
不只是讓數據說話,更要說一個好故事。光是將數據繪製成視覺化的圖表是不夠的,還要結合敘事的技巧。在這本書中,作者引用了大量電影、小說、商業實例和歷史故事,反覆地告訴讀者如何巧妙地結合「數據、視覺與敘事」這三個關鍵要素,得以有效傳達訊息、吸引受眾,又能驅動改變。
在最後兩個章節中所提到的七個原則,更是對使用數據說故事的重要提醒。包括挑選合適的資料與呈現方式,再根據要傳達的訊息來調整視覺效果;消除不要的雜訊,將注意力集中在重點上;讓資料顯得平易近人、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要讓人信任你的數字。
如果你在工作上需要大量運用到數據來提升說服力,那麼這本書絕不能錯過!
...
第十本書是《用數字說出好故事》(奇普.希思、卡拉.史塔爾/商周出版)
「我們若是無法將數字詮釋為更為直覺式的體驗,就會輕易地讓資訊溜走。」奇普.希思、卡拉.史塔爾
數字本身沒有意義,除非我們賦予比較的基準或特殊的含義,將數字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洞察或發現。很多人對數字無感,是因為不懂得如何使用與解釋它。
「如果你完成了這項任務,我會給你很多獎金。」
如果是你,會如何解讀這句話?我的很多,可能在你眼中不算多,甚至很少。當我們無法將數字用更為直觀的方式來說明,就可能造成誤解;在職場上,員工努力蒐集資訊為了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決策者如果對這些數字沒有一點概念,所有的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或許我們可以說是決策者或其他人的問題,但實際上受到影響的不只是他們,也包括我們自己的職涯發展、資源爭取或是工作上的推進。光是這一點,就足以做為我們學習如何使用數字溝通、如何解釋數字的理由。
這本《用數字說出好故事》的內容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提供了許多克服「數字無感」的小技巧,利用心理學原理來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數字、正確的詮釋數字,讓觀看數字的人更有感、做出正確判斷。
本書的作者之一,史丹佛商學院教授,奇普.希思,也是著名的希思兄弟。
他與丹.希思都是資深心理學專家,出版了許多暢銷書籍,像是《零偏見決斷法》、《學會改變》、《上游思維》、《黏力》與《關鍵時刻》等書,都是值得一讀的好書。這本《用數字說出好故事》使用相對簡單的方式,用了大量的對比舉例來讓讀者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比較好;總結來說,我認為包括三項原則:
一、簡單化:使用簡單的數字、簡單的方式,來詮釋所有的數字
二、具體感:使用熟悉、具體、人性化的比例,幫助對方理解數字
三、關聯性:使用感性、驚奇和別具意義的數字,促使對方思考或採取行動
如果你希望能更好的「說明」數字,或是藉由數字來「打動」對方採取行動,這本書會給你許多馬上能派上用處的建議的。
以上就是我推薦給各位的十本書單,讓你從思維上帶來改變、向經典學習商業知識、用閱讀與產出來翻轉人生,懂得用數據來為說服力加值!
(原文發表於生鮮時書劉奕酉專欄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企業培訓顧問、暢銷書作者
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mail protected])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