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的亞利桑那號
亞利桑那號戰列艦(USS Arizona)是1910年代中期為美國海軍建造的標準型戰艦。該船以美國第48個州的名字命名,是賓夕法尼亞級第二艘也是最後一艘船,亞利桑那號於1916年服役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留在美國本土,但護送伍德羅·威爾遜總統參加了隨後的巴黎和會。1919年,該船再次被派往國外,在希土戰爭期間代表美國的利益。兩年後,她被轉移至太平洋艦隊,並在該艦隊服役至終其一生。
1920年代和1930年代,亞利桑那號定期用於訓練演習,包括年度艦隊問題演習,但在1929年至1931年期間進行了全面現代化升級。1933年加利福尼亞州長灘附近發生地震後,該船參與了救災工作,後來在1934年加州州長灘的電影中擔任救災艦停泊在港口。 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珍珠港,亞利桑那號遭到多枚空投穿甲炸彈的擊中。一枚炸彈引爆了裝滿炸藥的彈藥庫,導致戰艦沉沒,1,177名軍官和船員死亡。與當天遭受襲擊的許多其他船隻不同,亞利桑那號受損嚴重,無法修復,因此沒有修復並繼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沉船至今仍沉沒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下方。這座紀念碑建在船的殘骸上,是為了紀念所有在襲擊中遇難的人。
亞利桑那號下水,攝於1915年6月19日
排水量:29626噸(標準);32429噸(滿載)
長:185.3米
寬:29.6米
吃水:8.9米
動力:29366匹
裝置:12 × 鍋爐;4 × 帕森斯蒸汽渦輪機;4 × 推進器
航速:21節
航程:8,000海浬/10節
編製:2290 人
武器:(建成時)4 × 三聯裝356mm/45 Mk8主砲;22× 127mm單裝砲;4 × 76mm高射砲;2 × 533mm魚雷發射管
(1930年代中期改裝)4 × 三聯裝356mm/45 Mk8主砲;8× 127mm單裝砲;12 × 127mm高射砲
紐約市東河上的亞利桑那號(1916年)
賓州級艦艇比前身內華達級艦艇大得多,亞利桑那號全長185.3公尺,艦寬29.6公尺(水線長度),深載時吃水8.9公尺,這比老式船隻長7.6 公尺。其標準排水量為29,626噸,深載排水量為32,429噸,比舊型艦隻多出4,060噸。該船在深載時穩心高度為2.4公尺。其船員人數為56名軍官和1,031名士兵。 該船裝有四台直驅帕森斯蒸汽渦輪機組,每台蒸汽渦輪機利用十二台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鍋爐提供的蒸汽驅動一台直徑為12英尺1.5英寸(3.7米)的螺旋槳。這些渦輪機的設計總功率為34,000馬力(25,000千瓦),但在亞利桑那號的海上試航中,僅達到了33,376馬力(24,888千瓦),當時她達到了設計速度21節(39公里/小時;24英里/小時)。不過,在1924年9月的一次全功率試航中,她的時速確實達到了21.5節(39.8公里/小時;24.7英里/小時)。她的設計燃油可使她以12節(22公里/小時;14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
碧藍航線 亞利桑那
亞利桑那號在三聯裝砲塔中裝備了十二門45口徑14吋火砲。砲塔由前到後按 I 至 IV 編號。該艦對魚雷艇的防禦由二十二門51口徑5 英寸(127 毫米)火砲提供,這些火砲安裝在船體兩側的獨立砲廓內。由於它們所處的位置,很容易受到海浪的侵襲,無法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作業。該船安裝了四門50口徑3吋(76毫米)炮用於防空,儘管竣工時只安裝了兩門。隨後不久又在三號砲塔頂部增加了另外一對。亞利桑那號也在水下安裝了兩具21英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分別位於左右舷兩側,可攜帶24枚魚雷。 賓州級的設計延續了內華達級的原則,即只對艦船最重要的區域進行裝甲保護。克虜伯裝甲的水線裝甲帶厚13.5英吋(343毫米),僅覆蓋艦上的機械空間和彈藥庫。它的總高度為5.3公尺,其中2.7公尺位於水線以下,此裝甲帶從水線下0.7公尺開始逐漸變細,最小厚度為8英吋(203毫米)。該船兩端的橫艙壁厚度為13吋至8吋。砲塔正面厚18英吋(457毫米),側面厚9至10英吋(229至254毫米),砲塔頂部有5英吋(127毫米)裝甲保護。砲座的裝甲厚18至4.5吋(457至114毫米)。指揮塔受到16英吋(406毫米)裝甲的保護,頂部厚度為8英吋。 主裝甲甲板厚三板,總厚度為3英吋;操舵裝置上方的裝甲分為兩塊,厚度增加到6.25英吋(159毫米)。其下方是厚度為1.5至2英吋(38至51毫米)的碎片甲板。鍋爐排煙管由錐形罩保護,罩厚度為9至15英吋(230至380毫米)。在船側內側9英尺6英寸(2.9公尺)處安裝了一面 3 英寸厚的防魚雷艙壁,該船採用完整的雙底設計。1914年中期的測試表明,該系統可以承受300磅(140公斤)的TNT炸藥。
碧藍航線 亞利桑那 時裝
1914年3月16日上午,39號戰艦(舷號:BB-39)的龍骨鋪設,海軍助理部長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席了鋪設儀式。建造者原本打算創下從鋪設龍骨到下水僅用了10個月的世界紀錄,《紐約時報》稱其為「有史以來世界上建造的最大、攻擊力和防禦力都最強的超無畏艦」,但一年後,這艘船隻完成了一半多一點。該船於1915年6月19日下水,從安放龍骨到下水歷時約15個月。同時,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斯以聯盟最新州的名字命名了該艦。 《紐約時報》估計,共有75,000人出席了此次發射,包括紐約市長約翰·普羅伊·米切爾、亞利桑那州州長喬治·W·P·亨特以及多位高級軍方官員。附近還有幾艘軍艦,包括許多已經投入使用的新型無畏艦(佛羅裡達號、猶他號、懷俄明號、阿肯色號、紐約號和德克薩斯號)。為了回應州議會最近通過的禁酒令,州長決定使用兩個瓶子:一個瓶子裝滿來自俄亥俄州的起泡葡萄酒,另一個瓶子裝滿羅斯福大壩的水。下水後,亞利桑那號被拖至布魯克林海軍船廠進行舾装。 亞利桑那號於1916年10月17日加入海軍,由約翰· 麥克唐納上校指揮。1916年11月10日,船員們對艦隻進行了清潔,並在碼頭對推進系統進行了測試後,她離開紐約。在船舶磁羅盤偏角之後,船隻向南航行,進行安定巡航。12月7日,在關塔那摩灣外,亞利桑那號的渦輪機發生故障,迫使海軍命令其返回紐約進行維修,不過12月19日至20日,她得以進入切薩皮克灣測試主砲和副砲。渦輪機無法在船內修復,因此船廠工人必須在上層甲板上打孔,以將受損的外殼打撈出來。在海軍船廠經過近四個月的維修後,它被重新安裝。
亞利桑那號參加紐約海軍檢閱,領銜十艘無畏艦,接受海軍部長約瑟夫斯·丹尼爾斯的檢閱
亞利桑那號於1917年4月3日啟航,三天後,美國向德國宣戰。亞利桑那號被分配到約克河外的第8戰艦支隊,她只是被用作一艘砲術訓練船,為護送穿越大西洋的武裝商船上的船員提供訓練。戰爭開始後不久,她的八門 5 吋炮(最前面的四門和最後面的四門)被拆除以裝備商船。當船隻航行到舊聖馬科斯號(前德克薩斯號)沉船附近時,沉船有時被用作14英寸火砲的目標。由於害怕U型潛艇的攻擊,亞利桑那號很少冒險進入海洋,即使出海,也只有其他戰艦和護航艦艇陪同。1917年12月,四艘燃煤的美國無畏艦(在英國,煤炭比石油更容易獲得)最終作為第九戰艦師被派往大西洋彼岸,但亞利桑那號不在其中。亞利桑那號船員的生活並非全是訓練,1918年7月,來自亞利桑那州的賽艇隊在三英里的賽道上以三個艇身的優勢擊敗了內華達州的賽艇隊,奪得了巴騰堡杯。 戰爭於1918年11月11日停戰結束。一週後,該船離開美國前往英國,於1918年11月30 日抵達。1918年12月13日,亞利桑那號與九艘戰艦和二十八艘驅逐艦一起護送伍德羅·威爾遜總統乘坐遠洋客輪「喬治·華盛頓號」前往布雷斯特參加巴黎和會。這10艘戰艦於第二天從法國出發,用了不到兩週的時間穿越大西洋,並於12月26日抵達紐約,參加遊行、慶典,並接受海軍部長丹尼爾斯的全面檢閱。亞利桑那號第一個向丹尼爾斯鳴放了十九響禮炮。與最近返回的艦隊的許多其他成員一樣,她在接下來的幾週停泊在紐約市附近並向公眾開放。
1921年「亞利桑那號」航經巴拿馬運河
1919年1月22日,亞利桑那號從紐約啟航前往漢普頓錨地;她於2月4日繼續向南前往關塔那摩灣,並於四天後抵達。在加勒比海海域的時間主要用於戰鬥訓練和艦隊機動,儘管其中包括對西班牙港的自由訪問。今年4月,亞利桑那號船員連續第二年贏得巴滕伯格盃賽艇比賽冠軍,隨後該船再次被派往法國護送威爾遜總統返回美國。當船隻等待威爾遜出發時,她被重新部署到土耳其的士麥那(現為伊茲密爾),以解決希臘和義大利因《巴黎和平條約》將士麥那授予希臘而導致的緊張局勢。希臘和義大利政府分別向該地區派遣了一艘大型軍艦(分別為喬治奧斯·阿韋羅夫號和杜伊利奧號),以維護各自的利益。亞利桑那號抵達後不久,希臘地面部隊也搭乘運輸船抵達並在港口卸貨。由此造成的城市混亂使得許多當地美國公民搭乘亞利桑那號尋求庇護。 危機平息後,亞利桑那號被命令前往君士坦丁堡(現為伊斯坦堡),然後在6月15日啟航回國。6月30日,她駛入紐約海軍船廠進行大修,拆除了六門 5 英寸火砲,並對火控系統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工程於1920年1月完工,戰艦向南航行至關塔那摩灣進行船員訓練。在此期間,亞利桑那號安裝了與1919年3 月提供給德克薩斯號類似的起飛平台。8月,她成為第七戰艦支隊的旗艦,但直到1920年晚些時候,這艘戰艦才被改裝為海軍上將的旗艦。
亞利桑那號及其艦員(1924年)
1921年1月,亞利桑那號連同六艘戰艦和十八艘驅逐艦再次向南航行,穿越巴拿馬運河。在短暫返回大西洋之後,亞利桑那號在傑胡·V·蔡斯的指揮下在紐約進行了大修,並於夏天返回秘魯,然後開始在新的母港聖佩德羅(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一部分)服役,並一直在那裡駐紮到1940年。 在1920年代的剩餘時間裡,亞利桑那號的服役內容主要是例行訓練演習。海軍歷史學家保羅·史迪威(Paul Stillwell)評論說,「太平洋戰爭期間,情況大同小異,重複性很強」,他所記錄的艦隻運動年表充滿了「魚雷防禦練習」、「戰鬥練習彩排」、「炮術練習」、「前往...」和「停泊在...」等短語。這些年反覆出現的主題是每年一度的「艦隊演習」。前兩次演習模擬了從西邊攻擊巴拿馬運河,而在1925年,他們試圖保衛夏威夷群島。1920年代的其他艦隊問題包括加勒比海、中美洲附近、西印度群島和夏威夷。1923年7月27日,該艦在約翰·YR·布萊克利(John YR Blakely)的指揮下,參加了在西雅圖舉行的沃倫·G·哈定總統的海軍檢閱。僅一周後,哈丁就去世了,亞利桑那號於8月3日與太平洋艦隊一起鳴放禮炮,向他致敬。 1924年3月初的某個時候,一名名叫瑪德琳·布萊爾的妓女偷偷登上了亞利桑那號,她用性交易換取了前往聖佩德羅的免費航程,直到4月12日,當船停泊在巴拿馬巴爾博亞時,她才被發現。該艦被送回紐約市,艦長珀西·奧姆斯特德隨後在該艦開始在布雷默頓海軍船廠進行改裝後對23名水兵進行了軍事法庭審判,判處了最高10年監禁的刑罰。戰鬥艦隊司令、海軍上將亨利·A·威利向艦上所有軍官發出了一封譴責信,其中包括未來的海軍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時任少尉的阿利·伯克。時任亞利桑那號師指揮官的海軍上將威廉·V·普拉特認為處罰過重,因此,在1930年出任海軍作戰部長後,他下令從該軍官的記錄中刪除這些斥責記錄。
1930年6月,亞利桑那號在諾福克進行現代化改造
1929年1月第九次艦隊演習四個月後,亞利桑那號在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新的三腳架桅杆取代了舊式的雙曲面籠式桅杆,桅杆頂部裝有三層火控系統,用於控制主砲和副砲。五吋炮的數量減少到12門,並將砲位重新安置在高出一層甲板的位置,八門25口徑五英寸高射砲取代了原來配備的三英寸炮。這些變化使其船員人數增加到92名軍官和1,639名士兵。該艦的主砲塔經過改裝,火砲最大仰角增加到30°,後甲板上的壓縮空氣彈射器被使用黑火藥的彈射器取代。她的甲板裝甲增加了 1.75 英寸(44毫米)厚的特殊處理鋼,並且船體膨脹以保護她免受魚雷的攻擊。為了達到同樣的目的,鍋爐房兩側也增加了一個艙壁。同時,由於人們認識到戰艦的預期交戰距離使得它們在未來不太可能使用,因此在這次改裝中,她自己的兩具水下魚雷發射管也被拆除了。這項改造還允許將放置管道的大型橫向平面進行細分,以減少運行中發生洪水的風險。亞利桑那號的機械設備幾乎全部更換;她的高壓渦輪機被來自已取消的戰艦華盛頓的更強大的齒輪渦輪機取代,六個新鍋爐取代了原來的鍋爐。它們的額外動力抵消了船舶增加的排水量,這在海上試航中得到了證明;亞利桑那號航速20.7節(38.3公里/小時;23.8英里/小時),功率35,081馬力(26,160千瓦),排水量38,258噸。
1930年代經過現代化改造的亞利桑那號
1931年3月19日,在亞利桑那號進行現代化後海上試驗之前,她接待了赫伯特·胡佛總統,讓他在加勒比海度過了一個短暫的假期。總統訪問了波多黎各和維京群島。3月29日,亞利桑那號返回後,在緬因州羅克蘭進行了海上試驗,並在三號砲塔頂部安裝了另一台彈射器,然後於8月與姊妹艦賓夕法尼亞號一起轉移到西海岸。1932年2月,該艦參加了第四次聯合大演習,艦載飛機於2月7日星期日早上成功襲擊了珍珠港。1933年,該艦從第十四號艦隊演習返回西海岸後,停泊在聖佩德羅,這時3月10日附近的加州長灘發生了地震。船上的水手們也加入了救援工作,提供食物、救治傷者並提供安全保障以防劫掠。 1934年初,詹姆斯·卡格尼/ 華納兄弟電影《海軍來了》拍攝了該船和其船員的場景,該片大量使用了外景鏡頭和船上實景拍攝。7月26日凌晨,亞利桑那號在弗拉特里角附近與一艘漁船「烏馬蒂拉號」相撞,當時後者正被另一艘拖網漁船拖曳。烏馬蒂拉號上的兩名船員在這次碰撞中喪生,海軍已召集調查法庭對此事進行調查。法庭建議對該船船長麥吉利夫雷·米爾恩(MacGillivray Milne)進行軍事審判。此事發生在古巴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當時該艦正在參加當年的東岸艦隊演習。米爾恩被判有罪,幾個月後,當船返回西海岸時,喬治鮑姆船長接替了米爾恩的職務。
1931年經過現代化改造後的亞利桑那號
1936年5月,亞利桑那號在第十七次艦隊演習期間訪問了巴爾博亞港。7月24日,在射擊練習期間,二號砲塔的一門火砲的燃燒氣體進入砲塔,燒傷一名機組人員。砲塔的噴水系統已啟動,以防止火藥爆炸,但釋放的水漏進了砲塔的配電盤,引發了一場小火,不過很容易就被撲滅了。由於海軍預算有限,為了節省燃料,該艦大部分時間都停泊在港口。1936-37財政年度,該船停泊了267天;隔年,她又在港口停泊了255天,這艘船的餘生都停靠在西海岸或夏威夷。 1937年1月2日,海軍少將約翰·格林斯萊德從布洛赫手中接管了第二戰艦分隊的指揮權,並於4月13日將其旗幟轉移到馬裡蘭號戰艦上。該艦於1938年4月至5月參加了夏威夷附近的第19號艦隊演習。 亞利桑那號的最後一次艦隊任務是在1940年4月至5月間在夏威夷附近海域。1940年10月至1941年1月,她在美國華盛頓州布雷默頓的普吉特灣海軍船廠接受了大修。 這次改裝期間,在前桅杆頂部增加了搜索雷達的基礎,升級了防空指揮儀,並在主桅杆頂端安裝了四挺水冷式12.7毫米口徑機的口徑機。 亞利桑那號原定於11月啟程前往布雷默頓海軍船廠進行大修。一起事故反而迫使她返回珍珠港乾船塢,修復碰撞損壞。因此她留在了夏威夷。該艦的最後一次出擊是12月4日夜間作為第一戰艦分隊的一部分與內華達號和俄克拉荷馬號一起進行的夜間射擊演習。第二天,三艘船均停泊在福特島的碼頭。12月6日,修理船維斯塔號(Vestal)來到船附近,協助船員進行小修。
碧藍航線 亞利桑那 同人創作
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早於上午8點,來自六艘航空母艦的日本飛機襲擊了停泊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並對保衛夏威夷的軍艦和設施造成了嚴重破壞。在亞利桑那號上,艦上的空襲警報在大約早上7點55分響起,隨後該艦立即進入戰鬥狀態。上午8點剛過,10架中島B5N2「凱特」魚雷轟炸機(分別從加賀號和飛龍號航空母艦上起飛5架)襲擊了亞利桑那號。所有飛機都攜帶了41公分(16.1英寸)穿甲彈,改裝成797公斤(1,757磅)炸彈。加賀號的飛機飛行高度約為3,000公尺(9,800英尺),從船中到船尾轟炸了亞利桑那號。不久之後,飛龍號的轟炸機襲擊了船頭區域。 該飛機在亞利桑那號及其周圍地區四次命中,三次近距未擊中。據推測,左舷船頭的近距離脫軌事件導致觀察者認為該船遭到魚雷襲擊,儘管沒有發現魚雷損壞。最尾部的炸彈從四號砲塔表面反彈並穿透甲板,在船長的廚房爆炸,引起一場小火災。下一次最前方的命中發生在船的左舷邊緣附近,與主桅杆齊平,可能是在防魚雷艙壁區域爆炸。下一枚炸彈擊中了左舷後方5英吋高射砲附近。
前彈藥庫爆炸擊沉亞利桑那號的基本情況
最後一枚炸彈於08:06擊中二號砲塔附近,可能穿透了位於船體前部彈藥庫附近的裝甲甲板。雖然船體完好的部分不足以判斷具體位置,但其影響是無可爭辯的:撞擊發生後約七秒,前部彈藥庫發生劇烈爆炸,大部分煙氣從船體兩側噴出,並摧毀了船體前部的大部分內部結構。這導致前砲塔和司令塔向下倒塌約25至30英尺(7.6至9.1公尺),前桅杆和煙囪向前倒塌,實際上將船撕成兩半。爆炸引發了猛烈的大火,燃燒了兩天;碎片像雨點一樣落在附近的福特島。爆炸產生的衝擊波也撲滅了停泊在附近的修理船「維斯塔號」的火災。炸彈和隨後的爆炸造成當時船上1,512名船員中的1,177人死亡,約佔襲擊期間遇難人數的一半。 關於爆炸的原因有兩種相互競爭的假設。第一,炸彈在艦上的禮砲和彈射器使用的黑火藥庫內或附近爆炸。這會先引爆,然後點燃用於該船主武器的無煙火藥彈藥庫。1944年海軍船艦局的報告表明,通往黑火藥庫的艙口被打開了,附近可能存放著易燃材料。海軍歷史和遺產司令部解釋說,黑火藥可能被堆放在裝甲彈藥庫外。另一種解釋是,炸彈穿透了裝甲甲板,直接在右舷主砲彈藥庫內爆炸,但無菸火藥相對難以引爆。因此,14吋的火藥袋需要黑色火藥墊來快速點燃火藥。從炸彈擊中到彈匣爆炸所需的時間比經驗建議的燃燒無菸火藥爆炸所需的時間要短。這個問題似乎永遠不可能有明確的答案,因為現存的物證不足以確定彈藥庫爆炸的原因。
襲擊發生後,幾名水兵因其在戰火中的行為和行動而獲得獎章。該艦的損害控制官海軍少校塞繆爾·G·福奎阿(Samuel G. Fuqua)因其在撲滅大火和將倖存者從失事戰艦上救出過程中的冷靜頭腦而獲得了榮譽勳章。兩名在戰艦被擊沉時在艦上的高級軍官也被追授榮譽勳章: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第一位海軍將官基德少將和範瓦爾肯伯格上校。亞利桑那號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出色表現而被授予一顆戰鬥之星。
亞利桑那號沉沒後可見的上層建築
12月29日,亞利桑那號在珍珠港被「暫時停用」,並於1942年12月1日從海軍艦艇名冊中除名。與附近許多其他沉沒的船隻不同,亞利桑那號在彈藥庫爆炸中受損嚴重,即使能夠打撈上來,也被認為不適合繼續服役。其倖存的上層建築於1942年被拆毀,主要武器裝備在接下來的一年半被打撈出來。船尾主砲塔被拆除,並重新安裝,作為位於瓦胡島西海岸卡赫角的美國陸軍海岸砲兵團亞利桑那砲台和位於莫卡普半島的賓夕法尼亞砲台,覆蓋現在的夏威夷海軍陸戰隊基地的卡內奧赫灣。賓州砲台於1945年8月的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進行訓練時首次也是最後一次開火,而附近的亞利桑那砲台則一直未能完工。兩個前砲塔都留在了原處,不過二號砲塔上的火砲被打撈出來,並在被拉直和重新襯砌後,於1944年秋天安裝在內華達號上。內華達號後來又用同樣的火砲向日本沖繩島和硫磺島砲擊。
美國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館的鳥瞰圖,顯示了沉船和艦上掩體的漏油
人們普遍(但這是錯誤的)認為亞利桑那號將永遠服役,就像美國 憲法號護衛艦一樣。亞利桑那號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控制,但美國海軍仍保留其所有權。亞利桑那號永久保留懸掛美國國旗的權利,如同她是一艘現役、服役的海軍艦艇一樣。 亞利桑那號的殘骸仍留在珍珠港,以紀念1941年12月那個早晨遇難的船員。1962年,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總統和約翰·F·甘迺迪總統執政期間通過立法,將沉船指定為國家聖地。1966年10月15日,這座國家紀念碑被列入國家史蹟名錄。在其他時間在艦上服役的退伍軍人可以選擇將自己的骨灰撒在艦上的水中。亞利桑那號的最後一位倖存者盧康特於2024年4月去世,享年102歲。 雖然上層建築和四座主砲塔中的兩座已被拆除,但其中一座砲塔的砲座仍在水面上可見。自沉沒以來,石油仍從船體洩漏,每天有超過2.2公升的石油洩漏到港口。2004年,美國海軍和國家公園管理局監督對船體進行了全面的電腦測繪,小心地尊重其作為戰爭墓地的角色。海軍考慮採用非侵入性的方式來減少持續的石油洩漏,以避免港口環境進一步惡化。 原來的亞利桑那鐘之一現懸掛在亞利桑那大學學生會紀念中心的鐘樓上。每次主場擊敗除亞利桑那州其他學校以外的任何球隊後,都會敲響鈴聲。自2020年起,該鐘不再敲響,因為有損壞的風險。來自亞利桑那州的槍、桅杆和錨,現存放在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中心議會大廈東側的韋斯利·博林紀念廣場。該槍的銘牌表明,珍珠港襲擊期間這門槍並不在艦上,而是被重新裝上內華達號戰艦。它與密蘇裡號戰艦上的一把槍配對,代表美國太平洋戰爭的開始和結束。該船的其他文物,例如來自該船的銀器服務物品,在亞利桑那州議會博物館永久展出。 每兩年,海軍都會向海軍作戰部長評選出的在打擊戰、水面火力支援和反水面戰中達到最高戰備水平的艦艇頒發「亞利桑那號戰艦紀念獎盃」。1987年12月7日,亞利桑那州公民向海軍捐贈了一座高 3 英尺(90公分)的青銅獎杯,獎盃底座為黑色大理石。
永遠沉睡的亞利桑那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