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螺號潛艦
排水量:標準2,770公噸,下潛4,000噸
長:106公尺(水線長度)、113公尺(全長)
寬:10.141公尺
吃水:5.163公尺)
推進系統:2 台由德國海軍建造、MAN設計的直驅主柴油發動機,每台2,350馬力(1,750千瓦),2 × 布英曼300 千瓦(400匹馬力)輔助柴油發電機,2 × 120 芯Exide ULS37電池,2 ×西屋 電動機,每台800馬力
1941-42年更換發動機:4 台通用汽車溫頓16-278A 型16缸二衝程柴電柴油發動機,每台1,600馬力, 2 × GM Winton 8-268A 2 衝程輔助柴油發電機,每台400馬力,2 × 120 芯 Exide UHS39B 電池,2 × 西屋電動機,每台1,270馬力,費爾班克斯-莫爾斯減速機,2軸 速度:17.4節(32.2公里/小時)水面試驗、14節(26公里/小時)水面航行、水下速度6.5節(12公里/小時)
巡航範圍:9,380海浬(17,370公里),速度10節(19 公里/小時)、25,000海浬(46,000公里),航速5.7節(10.6公里/小時),燃料為主壓載艙
下潛深度:300英尺(90公尺)
編制:9名軍官、10名士官、70名士兵、(1942年)軍官9人,士兵88人、(1943年)軍官8人,士兵80人
武器:6 × 21 英吋(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 (前四具、後部兩具;內部可攜帶 24-26 枚魚雷)、(1941-42 年增加 4 個外部發射管 {船頭和船尾各 2 個,4 枚魚雷};外部可額外攜帶 8-12 枚魚雷)2 × 6 英寸(152毫米)/53 口徑Mark XII Mod甲板炮
碧藍航線 鸚鵡螺
鸚鵡螺號最初被命名為V-6(SF-9),但在1925年2月11日被重新指定並被賦予船體分類符號 SC-2。她於1930年3月15日下水,並於1930年7月1日服役。
V-4、V-5和V-6的配置源自於不斷發展的戰略概念,該概念越來越強調在遙遠的西太平洋與日本發生海戰的可能性。這一因素以及《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含義表明,需要遠程潛艇「巡洋艦」或「戰略偵察艦」,以及遠程布雷艦,對於這些艦艇來說,長續航能力而不是高速度才是最重要的。該設計可能受到德國U-139型和U-151型潛艇以及「U型遠洋潛艇」的影響,儘管V-4、V-5和V-6都比這些大型潛艇更大。指揮塔周圍設有升高的砲台,平台下方和上層建築內設有用於存放備用魚雷的甲板儲存空間。V-6和她的姊妹艦 V-4(Argonaut)和 V-5(Narwhal)最初設計時都使用更大、更強勁的MAN柴油發動機,而早期 V 型潛艇使用的Busch-Sulzer發動機則已不再使用。不幸的是,專門製造的引擎未能發揮其設計功率,有些還發生了危險的曲軸箱爆炸。工程設備於1941-42年間更換。 實際發動機規格為:兩台由英國工程公司(BuEng)製造、MAN設計的直驅10缸四衝程主柴油發動機,每台功率為2,350馬力(1,750千瓦),另加兩台由英國工程公司(BuEng)MAN設計的四千瓦發動機,另加兩款400匹馬力發電機。輔助引擎用於為電池充電或透過柴電系統向主電動馬達提供動力來提高表面速度。 與在朴茨茅斯建造的姊妹艦類似,V-6採用部分焊接/部分鉚接的建造方法。焊接用於連接垂直龍骨板,以及其他非關鍵區域,如下層建築、管道支架和支撐框架,內外殼體仍完全鉚接。
碧藍航線 鸚鵡螺
V-6在新倫敦外海作業,進行特殊的潛水測試,直到1931年3月。她前往珍珠港,成為第 12 潛艦師 (SubDiv 12) 的旗艦。1935年至1938年間,她被重新分配到加州聖地牙哥的第13分艦隊,隨後重新返回珍珠港,在十年間一直保持著定期的訓練活動、艦隊演習和問題解決計畫。1941年7月,她被送往馬雷島海軍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包括無線電設備、外部魚雷發射管(兩具在船頭,兩具在船尾的砲甲板上)、更換發動機(四台溫頓柴油機)和空調。
鸚鵡螺號在中途島戰役中攻擊日本航空母艦的潛望鏡視圖。
她於1942年4月21日從加州舊金山出發,4月28日抵達珍珠港。5月24日,鸚鵡螺號開始執行她的第一次戰爭巡邏任務,前往中途島協助擊退日本艦隊的預期攻擊。 6月4日早上7點55分,當她接近中途島附近的巡邏區域北部邊界時,看到地平線上的桅杆。日本飛機同時發現了這艘潛水艇並開始掃射。她潛至100英尺(30公尺)後繼續觀察。上午8點,她發現了一個由四艘敵艦組成的編隊:戰艦 「霧島號」、巡洋艦「長良號」、兩艘驅逐艦(在戰爭初期,她們常被誤認為是巡洋艦)。幾分鐘後,這艘潛艇再次被空中偵察機發現並被轟炸。兩艘「驅逐艦」靠近並實施擊殺,在約1,000碼(91公尺)的距離上投下了九枚深水炸彈。 當攻擊停止後,鸚鵡螺號上升至潛望鏡深度,發現船隻包圍了她。瞄準霧島號後,她發射了兩枚艦首發射管;一枚失敗無命中,一枚熄火。上午8點30分,一艘驅逐艦立即向該船駛去,該船潛入150英尺(46公尺)深的水下等待深水炸彈的攻擊。08:46,再次下令測量潛望鏡深度。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現已超出射程;第三次迴聲測距似乎過於接近,此潛艇不敢妄動。09時,潛望鏡再次升起,發現了一艘航空母艦。鸚鵡螺號改變航向,靠近並發動攻擊,敵方驅逐艦緊跟在後,於09:18發射六枚深水炸彈進行攻擊。
山風號遭魚雷襲擊後沉沒
09:55時,迴聲測距停止,鸚鵡螺號升起了潛望鏡。航空母艦、其護航艦艇以及攻擊的驅逐艦均已消失。(當時她的船長不知道,反擊的日本驅逐艦嵐號在急於重新加入航母時,被企業號的VB-6跟踪,由韋德·麥克拉斯基率領,並靠該艦找到了日本艦隊。12:53,發現一艘受損的航空母艦和兩艘護航艦。該航母被確定為蒼龍號,但後來的研究表明她可能是加賀號。一小時後,鸚鵡螺號進入攻擊位置。13:59至14:05之間,戰鬥基本上結束後,鸚鵡螺號從不到3,000碼(2,700公尺)的距離向航空母艦發射了四枚魚雷。有一枚無作用,第二枚運作不正常,第四枚魚雷成了啞彈(這也是Mark XIV常見的問題),第三枚魚雷撞到船中部並爆炸將船炸成兩截。鸚鵡螺號報告稱,第一次被魚雷擊中後,船身出現了火焰,船上的船員(倖存者報告說沒有被魚雷擊中)開始跳船,而日本水兵們只能靠著啞彈魚雷的空氣瓶來逃生。 隨著深水炸彈攻擊開始,鸚鵡螺號潛入了300英尺(91公尺)。16時10分,潛水艇上升至潛望鏡深度。這艘航母已整艦燃燒,隨後被遺棄。19:41,鸚鵡螺號恢復巡邏,儘管發射了五枚魚雷並躲過了42枚深水炸彈,但仍未取得任何實質進展。(直到很久以後,人們才認識到她襲擊戰艦的重要性,以及她與麥克拉斯基的聯繫。)布羅克曼艦長因其行為而被授予海軍十字勳章。
6月7日至6月9日期間,鸚鵡螺號在中途島補給,然後繼續向西巡邏。到6月20日,她正在東京-馬紹爾群島補給路線北端的本州附近作業。6月22日,她損壞了一艘守衛大島附近相模海入口的驅逐艦。三天後,她擊沉了驅逐艦山風號並損壞了一艘油輪。6月27日,她擊沉了一艘舢板,6月28日,在損壞了一艘商船後,又遭遇了最嚴重的深水炸彈襲擊,迫使她返回珍珠港進行維修,維修期為7月11日至8月7日。
馬金環礁潛望鏡視圖
8月8日,鸚鵡螺號離開夏威夷海域,開始第二次戰爭巡邏,這是為期三週的特殊部隊運輸任務。她與潛艇阿爾戈號一起航行,搭載著由埃文斯·F·卡爾森中校指揮的第二襲擊隊大隊(海軍陸戰隊襲擊隊,或「卡爾森襲擊隊」),於8月16日抵達馬金環礁,發動襲擊,以轉移日本對所羅門群島的注意力。隔天一早,她就派出裝備有舷外馬達的橡皮艇將攻擊者送上布塔里塔里島的岸邊。07:03,她對布塔里塔里的烏基安貢角(Ukiangong Point)的敵方陣地提供砲火支援,並砲擊潟湖中的敵艦,擊沉兩艘敵艦、一艘運兵駁船和一艘巡邏艇。10:39,一架敵機出現,朝著鸚鵡螺號俯衝。隨後,又於11:30和12:55發動兩次空襲。後一趟飛行隊由12架飛機組成,其中兩架降落在潟湖中運送部隊。約有35名增援部隊抵達岸邊向美軍開火。 海軍陸戰隊於下午5點開始撤退。19時,他們的船下水了。許多船隻在沒有受損舷外發動機的幫助下無法越過斷層。當晚,只有七艘船和不到一百名士兵回來。其餘的人(除了後來被捕並處決的九人)發現已經沒有日本人可以戰鬥了,便越過潟湖,在8月18日夜幕降臨之後前往潛艇。鸚鵡螺號和阿爾戈號以為所有倖存的海軍陸戰隊員都在船上,於是啟程前往珍珠港,並於8月25日抵達。
1942年8月26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突襲馬金島後,搭乘美國潛水艇「鸚鵡螺號」抵達夏威夷珍珠港
9月15日至11月5日,鸚鵡螺號執行第三次戰爭巡邏任務,返回日本海域,加入從千島群島到南西諸島的潛水艇封鎖鏈。儘管海況惡劣,在大部分巡邏時間裡無法使用潛望鏡和發射魚雷,且出現機械故障,無法接近目標,她還是用魚雷擊沉了三艘丸號(日本商船),並在水面行動中摧毀了三艘舢板,使其擊沉排水量增加超過12,000噸。然而,10月12日,這次巡邏變得更加危險,因為她遭受了嚴重的深水炸彈襲擊。兩天後,船員發現船尾有一層薄薄的油污。現在,透過切斷痕跡,阻礙的海水得到了保護。到10月19日,洩漏量已大幅擴大,而10月20日,即深水炸彈發射後第一個相對平靜的日子,發現了空氣洩漏。鸚鵡螺號在日本防禦巡邏隊中留下了痕跡。她轉移到一個更安靜、空中活動較少的地區,繼續巡邏,直到10月24日擊沉了武裝商船健運丸(Kenun Maru),然後在沒有發現敵機的情況下返回家園。她於10月31日抵達中途島,進行臨時修復,然後繼續前往珍珠港。 第四次巡邏是在1942年12月13日至1943年2月4日在所羅門群島進行的,鸚鵡螺號於12月31日和1月1日從蒂奧普港(Teop Harbor)救出26名成人和 3 名兒童,隨後又擊殺了貨船吉野川號(Yosinogawa),2月4日,她抵達布里斯班,讓乘客下船,然後啟航前往珍珠港。她於4月15日抵達,五天後出發向北行駛。4月27日,她抵達阿拉斯加的荷蘭港,開始指導第 7 步兵師臨時偵察營進行兩棲登陸。隨後,她搭載109名偵察兵(包括阿拉斯加領土警衛隊的阿拉斯加原住民偵察兵)於5月1日前往阿圖島。5月11日,在主要攻擊開始前五個小時,她讓「偵查隊」登陸。
碧藍航線 鸚鵡螺
在馬雷島的大修佔據了整個夏天的大部分時間。這些資訊包括海岸線的連續全景照片和海圖修正,她於10月17日將這些資訊帶回珍珠港,事實證明這是入侵塔拉瓦之前收集到的該地區最有用的情報。 她於11月18日返回塔拉瓦,以獲取有關天氣和海浪條件、著陸危險和最近轟炸結果的最新資訊。11月19日21:59,驅逐艦林戈爾德號(USS Ringgold)將她誤認為是一艘日本潛艇,在她位於吉爾伯特群島馬亞納附近時向她開火,一枚 5 英寸(127毫米)砲彈進了彈塔。危機時刻鸚鵡螺號立即下潛,並抵抗深水炸彈的衝擊,潛艇損害控制小組也開始運作,鸚鵡螺號避免了進一步的損壞,也沒有人員傷亡,但在船員控制她之前,她已經下潛到了310英尺(94公尺)的深度。兩小時內,修復工作就已完成,鸚鵡螺號可以繼續執行她的主要任務:將由第五兩棲偵察連海軍陸戰隊和一名澳大利亞偵察兵組成的78人偵察小隊登陸阿貝瑪馬。
美國丸
11月20日至21日午夜,鸚鵡螺號停靠在阿貝瑪瑪環礁肯納島3,000碼(2,700公尺)處,以便卸下部隊,截至下午3點,所有人員均安全上岸。11月22日下午,鸚鵡螺號提供了火力支援,將數量稀少的敵軍(25人)從掩體中趕了出來。她的支援攻擊造成對方14人死亡,其餘的人都自殺了。11月26日,當主力攻擊部隊抵達時,阿貝瑪馬已經得到控制,並開始準備將其轉變為馬紹爾群島戰役的空軍基地。 12月4日,鸚鵡螺號返回珍珠港,準備執行第八次戰爭巡邏任務,自1月27日起在帛琉北部和馬裡亞納群島西部進行。1944年3月21日,她擊沉了前醫療船美國丸號( America Maru,1943年12月改為運輸船),並損壞了三艘貨船。 4 月 26 日,鸚鵡螺號啟航前往布里斯班,並於5月29日出發,開始執行一系列特殊任務,支援菲律賓的遊擊和偵察活動。
美國海軍「飛鏢號」潛艇在巴拉望島附近的孟買淺灘擱淺並被炮火摧毀,甲板上一片狼藉
從5月29日至6月11日,她執行了第九次巡邏任務,為棉蘭老島的菲律賓遊擊隊運送彈藥、石油和乾貨。6月12日至6月27日期間,她將類似的貨物運送到內格羅斯島,並將包括一名德國戰俘在內的撤離人員送往達爾文。在6月30日至7月27日的第11次巡邏期間,她在北潘丹島登陸了一支偵察隊並運送了12噸補給,並向萊特島運送了更多補給。在第12、13和14次巡邏中,她返回菲律賓中部,在棉蘭老島和呂宋島的各個地點運送人員和物資,並運送撤離人員到澳洲。9月25日,在第一次巡邏中,該船在柳山淺灘擱淺。由於被迫減輕負載,撤離人員、郵件、繳獲的文件以及貨物均被送上岸。所有秘密材料均被燒毀。她的備用燃料箱被吹乾,可變壓載物被吹到船外,六英寸(152毫米)彈藥被拋棄。儘管潮水退去,但隨著主壓載艙的吹氣,她最終能夠在三個半小時內離開珊瑚礁,並在黎明前離開該區域。 1944年10月31日,在第13次巡邏期間,鸚鵡螺號擊沉了因礁石擱淺而無法打撈的飛鏢號潛艦(USS Darter)。由於魚雷在礁石上爆炸,多次用魚雷攻擊沉船的嘗試都失敗了。然而,鸚鵡螺號的六英寸(152毫米)火砲命中了55發砲彈,她的報告指出,「今天11:30, 飛鏢號上的任何設備對日本來說都沒有任何價值,除非是廢品。」 1945年1月30日,鸚鵡螺號在達爾文完成了第14次也是最後一次巡邏。6月30日,這艘船退役時,在船頭 6 英寸(152毫米)火砲上蓋了一瓶香檳,7月25日,這艘船從海軍艦艇登記冊上除名,並於11月16日賣給了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北美冶煉公司進行拆解。
碧藍航線 鸚鵡螺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