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自媒體「日更」秘訣(上)》很細節的講了我的「社群媒體日更」的心路歷程,包含為什麼想開啟日更?我從Day 1到Day 120+都經歷了哪些心理波動?以及日更後我獲得了哪些成果?
錯過的請看這邊👇今天來分享經歷了「9個月」的日更之後,讓我最終能實現「高品質」社群日更的4大秘訣,Let's GO:看完我的心路歷程後不難發現,一開始能讓我順利「日更」,不至於半途而廢的原因在於我已經有「寫書」沈澱下來一定數量的內容。
內容資料庫能讓你每天更新不至於「陷入內容恐慌」,或是在某天狀態不好時,就因為生產不出內容,而中斷更新。
在運營自媒體的初始階段,最怕中途斷更,因為你還在「建立肌肉記憶」,一中斷就要重新開始。
而肌肉記憶一旦建立完成(通常為21天),只要有一天不做,你就會「渾身不自在」,你就能依靠「肌肉記憶」不斷去做「原先你認為很難的事情」,還甘之如飴。
因此可以說,「先寫書,建立內容資料庫」是運營自媒體一切的基礎,和危機發生時的安全網。
就算你可能不像我一樣,有一本書的內容作為「保底資料庫」,我都建議至少有過20篇+的長文(1500字以上)的積累,再開啟日更,才不會輕易因為內在壓力或外在突發情況而中斷。
從我的心路歷程你也可以看出來,持續去想新的題材「很困難」!
我在剛開始做自媒體也是落入了這個「認知陷阱」,覺得追蹤我的人一定希望我不斷「推陳出新」。
然而,你換成使用者角度去想,就算你今天關注了一個創作者,你也不會時刻關注他的新動態,除非你做了好幾年,已經累積不少「超級鐵粉」。
不然一開始,你只是大多數追蹤者「魚塘」裡的一個娛樂來源而已。
你一定也會發現,除非你反覆表現出對於單一創作者的興趣(例如不斷按讚、留言),不然你每次打開社群媒體的首頁,演算法往往都推薦給你「你沒看過的創作者」。
因此身為創作者,不要害怕「發舊文」。
曾經「爆過的文章」代表該文能「擊中大眾心智」,你重發一遍,依然會吸引很多之前沒關注到你的讀者。
況且,之後我會教你「舊文新用」的方法,讓你給舊文「換包裝」,讓別人看不出你實際上在發舊文。
在我的電子報中,我會更細步的談到「舊文新用」的「7大招」,感興趣的一定要訂閱,有了這7招,你很難再做不到日更,因為這招術能讓你的產文數量瞬間提升7倍!
這幾年大家都很關注「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的心理健康。
但多數人不知道的事,就算是成年人也很容易被社群媒體影響情緒。
從我的歷程分享中,不難看出如果沒有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根本難以持續發文。
因為作為社群媒體創作者,你自然會比一般人花更多時間在「社群」上,你會關心別人的表現,你會留意數據,你會在意評價。
當你不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把自己擺在「優先位置」,你的能量就很容易被「外界的無底洞」吸走。
創作需要「能量」,而在社群上發文就是像太陽一樣「綻放你的能量」。他人受到你的能量吸引(認為「現在的你」是他們渴望成為的人、想從你身上得到他們「想要的資源」),他們才會追蹤你。
但你不能讓他人無止盡的「吸你的血」。如果你枯萎了,追蹤者也會感受到,最終他們會鳥獸散,尋找下一個能量高的人吸血。
因此,我都會「定期補血」。每天花1-2小時在實體書/電子書閱讀,讓我得以也從其他人身上獲得能量和新感悟,我才能每天源源不絕地輸出。
你不可能沒有輸入,還無止盡的輸出。
當你開始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你就會開始控制自己「打開社群媒體」的頻率。
我大概在日更4個月,了解了社群媒體的生態、確定自己的帳號定位、累積了一定人氣後之後,就開始使用「貼文排程軟體」,原因是我已經不需要再花大量時間摸索平台,想用更少的時間完成原本的社群運營工作量,來提升我的效率。
我推薦便宜又好用的排文軟體有:
Buffer: 免費方案可以連接 3 個社群帳號,最多可以預排 10 則貼文,適合個人或小型創作者使用。
Publer: 也是很好用的排文工具,功能跟 Buffer 類似,免費方案同樣可以連結 3 個社群帳號(但不包含 Twitter),還有 AI 文字輔助功能,幫助你產生貼文內容,提升發文效率。
自從用了排文軟體以後,我就不需要每天在固定時間上線發文,能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高單價的客戶服務」,和製作「能將這些流量轉化為現金」的專案上(例如數位產品、線上課程等等)。
「這只是開始!🚀」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如何透過內容資料庫、舊文新用、心理健康管理與排文工具,讓社群日更變得可持續。
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在我的電子報《由0到1:寫出影響力》,我會進一步分享更多進階策略、實戰案例,還有我在實踐過程中的最新洞察。
如果你也想打造穩定、高品質的內容,讓你的影響力不斷擴展,快來訂閱我的電子報:https://eve-life-strategy.kit.com/write_to_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