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大陸作家李笑來2025年的新書《專注的真相》,
解析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是如何將現代人的注意力切碎,最終影響人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共情能力,
導致這些人最後除了「點贊」和「轉發」,無法做任何思考和創造,本質上與「行走的殭屍」無異。
為什麼成為殭屍?
書中提到因為智慧型手機,人的專注力已經從20年前的「20分鐘」,急速降低到如今的「2分鐘」。
20分鐘的專注力,大腦還可以寫一篇短文,進行一些深度思考。
2分鐘的專注力,別說思考了,能看懂內容就不錯了。
大腦的「思考」需要時間。
因為缺乏專注力,這些人難以進入「思考狀態」,他們無法做需要長時間專注,才能達到的事情,比如反思、創作...
也沒有時間理解自己與周遭人事物的關係,導致共情能力下滑。
人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在於人會「思考和書寫」,將人類的智慧不斷傳承。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文盲社會」階段。
有大批的人,因為「專注力」缺乏,逐步喪失思考和書寫能力,成為殭屍——能走能動,但無法思考,但有著強烈從他人身上「吸血」的渴望。
我為作者犀利的點評,倒抽了一口氣。
曾經的我,也差點成為「殭屍」
我的注意力也曾經被「社群媒體」切的稀碎。
稍微感到「無聊」的時候,我就有強烈的渴望,打開社群媒體,不斷刷新貼文,尋求新的刺激。
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貼文」,看到前一兩秒鐘看不懂的,我就立馬滑走。
我的思考能力逐漸下滑。
又因為思考能力下降,吸引我的是更簡短、缺乏深度的貼文,導致思維能力進一步減弱,進入惡性循環。
我也曾掙扎地抱回書,想鍛鍊自己的長篇閱讀能力。
沒想到看了兩行字,急躁和分心的情緒,就讓我忍不住合上書。
我不知道該怎麼拯救自己,唯有的方式就是先讓自己遠離「社群媒體」一段時間。
這也是我在我的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提到的「為什麼我建議戒斷社群媒體一段時間?」的原因。
但是社群媒體造成的「大腦損傷」,不是靠單單遠離社群媒體就能修復的。
我需要有意識的重新培養「長時間的專注力」,才能讓我的思考能力回歸水平。
「寫作習慣」將我從殭屍狀態中,拯救出來
意外的,2023下半年,一個要出版自己的一本書的決定,開啟我「每日寫作」的習慣,將我從「殭屍」的狀態中,拯救了回來。

1.「雷射般」的專注力
為了在我預期的時間內(6個月)完成出版,我規定自己每天都要書寫至少兩個小時的文字。
你絕對不敢相信,一開始兩個小時,我只能勉強寫出300-500字。長期在海外生活導致中文寫作的生疏,以及喪失的高度專注力,讓我寫作的步履蹣跚。
但是,我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就是沒有「知難而退」,而是「迎難而上」。
我依然規定自己每天寫作兩小時。
漸漸地,寫作這件事開始變得沒那麼困難,
我從兩個小時300-500字,變成800-1000字,到了最近的1500-1800字。
除了對於「寫作」這個技能的手感回來了,更重要的是我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在一個時間段只做一件事,重新鍛鍊了「雷射般」的專注力,讓我得以用更少的時間,達成更多的工作。
我原先以為「高度專注力」只對提升「工作效率」有幫助,沒想到,它還正面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2.毫無阻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連結相似的人
我越來越能「毫不費力」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個過程又讓我連接到「與我有相似想法」的陌生人。
我不知道過去有多少次,我想表達我看到某個電影,閱讀某本書,產生的內心的感悟。
我心中有千頭萬緒,有豐沛的情感,但都無法用準確的詞彙和語句,精準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為什麼我會有這些感動?
我不得已,只能上網搜索其他人的「心得」。透過轉發,借助他人之力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人的東西,始終不是自己的東西。
他人的感悟,也不完全等於自己的感受。
表達能力,不只是「行銷自己」,也是讓他人能夠理解你的「橋樑」。
現在,我能自己搭建這個橋樑。不知不覺間,我得以吸引到「與我有相同想法」的人,他們看了我的文字,因為認同而追蹤。
現在大家都在說「建立個人品牌」。但是品牌不只是有好看的LOGO、精緻的網站,還要有「深度的內涵」。
你的內涵是什麼?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別人可以從你這裡收穫什麼?
這都需要你自己去表達出來。(就算使用AI,你也要指揮AI你想要什麼?這都需要表達能力)。
只有你精準表達自己了,你才能成功連結別人。
能準確表達自己想法的人,都特別有魅力(因為很少有人能做到!)
3.生活品質和創造力的大幅提升
也由於更高的專注力,我在單位時間內,吸收到的資訊,比過去多很多。
我也因此,越來越能「注意到生活的細節」。
感官上,我的記憶力比之前更好了。
因為記憶力的提升,我也越來越能「覆述」我所見到的、我所閱讀到的東西,進一步加強我的表達能力。
因為我記得的東西變多了,等於是我擁有更多的「知識量」。
「大量的新知識」進一步刺激我的大腦,讓我的大腦產生更多「創意」,正向反饋給我的工作能力,讓我有更多新點子,面對市場的反應速度更快。
歸根結底,一切「巨大轉變」的源頭,就在於「寫作」幫助我找回我的「專注力」。
科技可以摧毀人,也可以成就人
科技的進步,不一定全是「好事」。
馬斯克曾經預估,「AI的發展,只會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我認為這個差距,是「專注力」的差距。
有人誤用了AI的效率,而徹底放棄了曾需要高度專注的工作,比如:寫作、思考,變成近似「文盲」的狀態。
有人利用AI的對話能力,將AI視為最佳的「思辨和頭腦風暴」助手,進一步加快創意的生成和執行效率,成為超強新人類。
也就是,想駕馭AI,你需要有「專注力」,接著才有「思辨能力」,才有「表達能力」,你才能夠駕馭這個高級工具。
你想成為「殭屍」,還是「超強新人類」?
如果你也害怕成為「殭屍」,
想找回你的「專注力」,成為「超強新人類」,
我的「
寫作陪跑
」服務正在限量開放中,詳情請看:
想了解完整出版流程,有哪些數位工具可以幫忙?歡迎下載我的免費數位商品
《出版你的第一本書:這是我親自用過的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