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方格子專欄《由0到1:寫出影響力》,我會不定期分享「我如何靠文字「寫出影響力」,同時幫助他人也寫出「自己的個人品牌」。
如果你想及時收到內容,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將高含金量的內容寄到你的Email:用寫作,打造你的個人影響力!✍️🚀
今天我會分享《我的自媒體「日更」秘訣》。
在思考如何將我的「自媒體日更」秘訣,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給你時,我才發現任何的「秘訣」都是由「個人心路歷程」總結得來的。假如我沒有先解剖「我在日更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你可能會覺得我說的秘訣只是「技巧」,卻不知道「從何而來」。因此在今天這篇《日更秘訣上集》,我會分階段說明我從Day 1到Day 120+都經歷過哪些掙扎?我又嘗試了哪些方法幫助我克服困難?最後取得了哪些成果?
將這段「實踐與調整」的過程揭露出來,一方面能讓你在踐行時,感覺到你的「掙扎」不孤單,另一方面你也才更能理解我的秘訣是怎麼來的。
在我的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中有提到,過去4年我實施「社群媒體戒斷」,因此很長時間我都沒有「滑社群媒體」,更不用說「懂得如何經營自媒體」,完全是一個「自媒體小白」。
而我這個小白,因為在出書的過程中,聯繫出版社四處碰壁,才發現「經營自媒體」的重要性。
我不知名、沒有追蹤者,這些是如今已面臨蕭條的出版業者眼中的「大忌」,直接被判「死刑」。
是啊,他們怎麼敢把資源投注在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買氣的「素人作者」身上呢?
但也正因為「被看不起」,激發了我的求生鬥志。
2024年初,知道Threads和使用Threads的人還很少,我決定在一個「比較少人認識」的地方開啟我的「自媒體實驗」(做不起來的話也不至於丟臉)。然而,當時我並沒有想著「日更」,只是「不定期」丟丟文字試試水溫。
好笑的是,起初我就彷彿在和「空氣說話」,按讚數0、留言數0,這讓我一度感到挫折,甚至在「堅持和棄用」之間擺盪。
然而,我也不是在這個平台全然無收穫,在觀察其他「高讚數」的貼文之後,我發現讀者喜歡「聽真話」、「看故事」、「蒐集乾貨」,我開始朝這個方向調整我的發布內容。
在Threads試水溫大約2個星期後,我獲得了第一篇超過50按讚數的貼文「從世界上消失幾個月,再像重生一樣歸來」。
這個標題啟發自一個YouTube博主Dan Koe的一期影片,描述它觀察很多成功人士,不是一味努力,而是會定期隱身修整,再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正巧我在書中寫到「類似的個人經歷」,第一次申請海外研究所顆粒無收、疫情申請工作又四處碰壁,最終閉關半年,釐清自己的目標以及可行的下一步,在第二次申請海外商學院時,錄取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學校。
我很喜歡這個標題,甚至我正是受標題吸引而「點擊進去」。這啟發我用「相同的標題」,但描述自己的故事。
沒想到一槍命中,那也是我首次看到「追蹤數增長」。
原來能擊中我的標題,也能擊中別人!
第一次在社群上獲得正向反饋,我像打了雞血一般,決定開始「日更」。不能辜負「陌生追蹤者」的期待呀!
我已經有「寫書的內容」作為資料庫後盾,日更看起來是可行的。
接下來幾天,我都從自己的書中找到幾個「有價值的段落」,發布到Threads上。
雖然按讚數只在個位數,但已經不再是0,我終於有向世界對話的感覺,面對每個新增的留言和追蹤者都熱情回應。
接下來幾天我都像「坐上火箭般」,直衝雲霄。
每天的點讚數,又比昨天的增加了一點。
這種不斷感受到「進步」的感覺真好。
看著每天幾百+的粉絲增長數,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興奮和動力」,但同時我也注意到,我在社群媒體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彷彿回到社群媒體戒斷前的自己,手指總是無意識點開Threads的圖標,看看有沒有新通知。
「日更」因為有前幾個月寫書累積下來的「內容庫」,讓我不至於缺乏題材可發,但同時我也擔心以日更的頻率來發,很快內容也會發完,因此不斷在創作「新內容」。
如今,快速增長的粉絲數變成日常,我也不再像剛開始一樣興奮了,取而代之的是「社群媒體焦慮」。
我還是不習慣將自己的想法每天曝光在公眾前,有些天我很想「塞進地洞」裡休息,不想看到外界任何評論,然而大多數「社媒定時發送貼文」的軟體都尚未支援Threads,我只得逼迫自己打開Threads發文。
同時,我越來越感受到「虛擬」與「現實」脫離的感覺,這些增長的粉絲,我看不見摸不著,就只是數字而已。我的粉絲透過貼文了解我,但我完全不了解粉絲。他們的背景是什麼?是為了什麼追蹤我?
我開始尋求解決方案,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粉絲數量」變得更有實感。
也是這時開啟了建立「私人社群」的想法,讓我與粉絲有「雙向溝通」的管道,同時也讓我得以篩選哪些是「超級支持者」、哪些只是「網上的過客」。
我學會建立自己的「數位產品」、「電子報」、「私人社群」,將虛幻的粉絲數目,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email清單」。透過不同管道蒐集粉絲的 Email,我能更清楚他們的興趣,以及他們希望從我這裡獲得的內容。
到了這個階段,好像已經把「書裡寫過的題材」發的差不多了。
為了維持好不容易搭建的「社群媒體熱度」,現在的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今天要發什麼」,這讓我開啟一天的心情從「輕鬆愉悅」變得「神經緊繃」。
演算法會根據我發的內容,不斷推薦與我相似的創作者給我。
為了尋找更多靈感,有時我也會看看這些創作者發了什麼,結果這帶來更多焦慮,怎麼大家都寫得這麼好?怎麼有那麼多題材?
我才發覺「保護創作自信」的重要性。
我不再花太多時間瀏覽社群內容,而是花更多時間在實體書閱讀、獨處思考,來保護我的創作能量,以及持續汲取創作靈感,才能繼續完成「日更」目標。
日更居然已堅持了三個月,也是這時發現,許多曾經活躍的創作者漸漸停更,我沒想過自己能堅持這麼久。
這時,我已經開始對自己「經常寫作的內容主題」感到疲乏,甚至從讀者角度揣摩,每天看到相似的內容,是否也會覺得「厭煩」呢?
老實說,每天思考創新的內容,也經常讓我有「靈感枯竭」的感覺。
而且,我想將更多時間花在「其他專案」,比如製作付費的數位產品和課程。
這種糾結的情緒,讓我不斷思考是否自己也應該「停更幾個月」呢?
但我不想荒廢好不容易搭建的「日更習慣」,因此我開始思考有什麼方法能讓我能提升「自媒體產文」的效率。
我從其他創作者中接觸到「舊文新用」的方法,即是將已經寫過的貼文換個角度重寫;或是換個標題重發。
這大大提升我的自媒體發文效率,原先需要每天花1小時寫新的貼文,現在縮減為10分鐘,同時依然可以維持相同的社群活躍度。
在連續更新4個月之後,我已經習慣了「每天更新」的強度。
再加上2024年後半段,有越來越多自媒體排文軟體開始支援Threads,我不再需要每天固定時間上線貼文,因此有了更多「時間彈性」。
每週我會安排一個時間段,將接下來一週的「自媒體的貼文」排程完畢,我每天就有更多時間專注在「客戶服務」以及「其他能給我帶來變現的專案」上。
一系列優化之後,現在在自媒體運作上,我每週可以用最少的時間(1-2小時),達成以往可能需要6-7個小時才能完成的事情。
這是自媒體日更4個月後的最終成果:10K+的粉絲數、500人+的email清單、200人+的私人社群。
因此下一篇,我會分享這段歷程總結下來的「日更秘訣」,敬請期待。
嗨,我是Eve,前新加坡管理顧問,2024年開始在Threads上寫自己的故事,3個月內寫出200萬流量,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Z世代:找到突破危機的藍海》,個人故事獲主流權威媒體(《商周》、《遠見》、《1111》)轉載。
在《由0到1:寫出影響力》這個專欄中,我將用我個人的經歷告訴你「如何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打造有辨識度的個人品牌」。
如果你也喜歡這個系列,歡迎追蹤或加入我的沙龍😉
如果你想及時收到內容,歡迎訂閱電子報,我會將高含金量的內容直接寄到你的Email:用寫作,打造你的個人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