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一則電視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
它報導的是美國一個「YouTube實況主與饒舌歌手」IShowSpeed來到香港觀光旅遊,吸引眾多粉絲「一睹偶像風采」的新聞。在目前貿易戰、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IShowSpeed的到來,被香港媒體稱為促進中美外交的「民間大使」。在這則新聞前,我不知道IShowSpeed是何方神聖。
正巧我當時在香港,也很好奇這個「網路偶像」在香港的活動路線,因此我打開YouTube第一次搜尋了他。
映入眼簾的,是他正在試駕車,
沒有搞笑橋段、沒有對話,不是特別有趣。
正當我覺得「沒意思」,打算關上YouTube時,才注意到底下的同步直播觀看人數。
「三十萬人?」
我驚呆了。
一個還不有趣的橋段,就能吸引這麼多觀眾?
我這才正視了這位網紅的威力。
原來IShowSpeed是在YouTube上擁有3800萬訂閱的頂流網紅。然而,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的年紀——「20歲」(2005年出生的Z世代)。
一則新聞,一個「中美外交大使」的封號,讓這個20歲的年輕人,成功從「自媒體」,闖入了外國「主流媒體」的視線。
對於IShowSpeed來說,我想他也沒想到,他只是不斷在網上展現自己「熱愛的事」,有一天還能成為打破國界的「外交大使」。
自媒體的口碑轉換,讓我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電影片段。
在片段中,主角舉著手機準備採訪,被採訪的人問「你是哪家媒體?」,主角答「自媒體」。
被採訪的人尷尬一笑,「自媒體?」
接著停頓了3秒鐘,「...也是媒體喔...」。
雖然稱「自媒體也是媒體」,但足以感受到被採訪者對於自媒體的「不信任與諷嘲」。
時過境遷,曾經我們覺得「不入流」的YouTube、TikTok,不斷誕生百萬、千萬網紅,影響力甚至從「線上」走到「線下」,
震撼力大到連「傳統媒體」都不得不正視,忍不住去報導的時候,我們應該意識到——
「世界變了」。
我們已經進入「個人擁有更多機會」的時代。
「自媒體」為什麼叫做「自媒體」?
以前你要被「幾萬人看見你的臉、聽見你的聲音」,你需要受邀「上電視」、需要「資本扶持」。
得到這個機會的人,鳳毛麟角。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影片平台「YouTube、TikTok」,讓素人只要拿著手機鏡頭,就能直接面向觀眾。
而現在人人都有一隻手機,意味著每人都有平等機會。
同樣的,以前你要讓「幾萬人閱讀你的文字」,你需要被出版社受邀「出書」。
得到這個機會,你需要從上千份的投稿中,脫穎而出。
現在各種「自出版數位平台」輩出,例如Amazon Kindle Publisher(KDP)、Gumroad、方格子,讓出版成了人人都可以有的「機會」。
你不需要任何自我證明的過程,就擁有出版的權利。
你發現了嗎?
以前「影響力」這道閥門被控制在「少數人」手中,是只有有權威的人、財力雄厚的人、少數被資本選中的人,才能擁有的權利。
而現在,各種「數位工具、平台」,打破了這道過去被嚴防死守的閥門,讓人人都有機會獲得「影響力」。
現在大家說到「自媒體」,腦袋浮現的首先是各種「影音平台」,比如YouTube、TikTok...
這也是目前大家最熟知的靠「自媒體賺錢/出名」的媒介方式。
然而,當你仔細去拆解「媒體」的本質——傳遞資訊/知識。
你就會發現,媒體不只限於「影片」,還包含報紙、書籍、雜誌、課程、應用程式、遊戲...等等。
過去哪些東西是媒體?
哪些東西就有可能利用「數位工具和平台」成為「自媒體」。
從這個角度反思,個人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也是「自媒體」的一種。
雖然當前個人出版,還不是許多人選擇走的路,
但就像YouTube剛出來時,只是觀看貓貓狗狗搞笑影片的娛樂平台,現在卻成了很多人吸收新資訊、甚至畢業後學習新知識的首要管道。
2019年TikTok剛開始出現時,只是一群美女們分享自己跳舞的影片,看不出任何商業潛力,現在卻成了很多商家的行銷必爭之地。
當越來越多人投入「自媒體」,「自媒體」的影響力大過「傳統媒體」已經是必然趨勢。
「個人出版」亦如此。
及早進場的人,得以先了解裡面的「運作邏輯」,搶佔「市場地位」及「用戶心智」,獲取未來更多「商業機會」。
你是想在大多數人還在觀望的時候進場,
吃到「市場的紅利」?
還是等到大部分市場位置已被佔據,
再和群雄展開激烈戰鬥?
如果你也想「個人自助出版」,由0到1搭建影響力,但不知道從何開始?
或是已經開始著手出版,卻遇到寫作瓶頸?
我目前開啟「
寫作及出版諮詢
」服務,詳情點此:
想了解哪些數位工具可以幫助自己出版?歡迎下載我的免費數位產品
《出版你的第一本書:這是我親自用過的數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