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從買進並持有到精打細算:用選擇權優化你的長期資產成長(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7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低風險選擇權策略幫助你更近一步離財務自由的門檻

前言

長期投資的核心邏輯很簡單——讓市場的複利效應幫我們累積資產。然而,單純的「買進並持有」真的就是最優解嗎?對於資金有限、沒有『含金湯匙』優勢的投資者而言,即便每年穩定成長,最終的累積結果可能還是難以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這時,關鍵的問題變成:「在不顯著增加風險的前提下,還有沒有額外提升回報的方式?」本篇文章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在長期投資的基礎上,透過選擇權策略來擠出更多收益,優化你的資產累積效率。

市場上有一種誤解:利用選擇權交易,就等於是在提高風險,變成短線交易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選擇權被視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單獨的投機工具,它反而可以成為一種降低波動、增強收益的輔助手段。舉例來說,利用 Covered Call 或 Sell Put 來在市場橫盤或溫和上漲時獲取額外收益,這其實是長期投資者可以穩定執行的策略,而不是高風險的短線賭博。關鍵不是「要不要使用選擇權」,而是「怎麼用才不會拖累長期績效」。

這篇文章的核心目標,是幫助你理解如何在 長期投資的框架內,建立額外的現金流,並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調整策略,以最小的額外風險換取最大化的資產成長。如果你只是單純複製傳統的被動投資方式,最終的報酬率可能只是市場的平均值;但如果你懂得如何適當利用槓桿、選擇權與資產配置策略,你的財富增長曲線可能會比市場平均高出一個維度。這,就是聰明投資人該思考的事。

重點摘要

  1. 長期投資的核心理念是透過 複利效應 讓資產穩健增長。但被動投資(如指數 ETF)是大多數投資人的首選,但單純的『買進並持有』可能不足以最大化資產增值。
  2. 如果資本有限、收入不高,如何在不增加過多風險的情況下提升回報?如何獲取額外提升回報的策略就是重點。
  3. Covered Call 會降低長期牛市的獲利空間,但透過市場判斷來靈活調整。
  4. 選擇權策略應根據市場環境來動態調整,不是盲目執行,而是有策略地利用市場週期。

避免迷思:

  1. Covered Call 一定比單純持股好 → 需看市場環境。
  2. 選擇短期選擇權一定較優 → 應計算年化報酬率,避免單純看絕對數字。
  3. 投資就是單純買股票 → 稅務規劃與資產配置同樣重要。

結論:投資策略應與自身財務狀況結合

  1. 投資不只是單純買股票,應與財務規劃、風險管理、稅務優化整合。
  2. 善用選擇權工具,在長期投資的基礎上 低風險創造額外現金流,提升資產累積效率。
  3. 不需要複製別人的方法,而是找到適合自己財務背景與目標的最佳組合。

第一部分:財務自由的終極關鍵:如何善用規劃讓你的財富極大化

本篇是承接上週的文章,希望分享更多的方法,討論對於長期投資的投資人可以『額外』多增加的利潤,透過長期的複利計算可以達到更多的資產累積。

長期投資所最推崇的方法就是利用長期持有的複利方式來達到資產在長期累積後的最大報酬。

所以長期投資我們最常用的一些觀念跟方法:

  1. 被動指數投資
  2. 找尋對的地方或國家的指數投資
  3. 長期買進並持有(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定期定額或一次買進)
  4. 複利再投資
  5. 管理費越少越好(節省一點點的再投入未來產生的累積不容小覷)

以上是長期被動投資者所用的方法,之後我們文章有討論過利用槓桿或其他的方式不斷地優化你的交易系統與資產組合,本篇我們針對長期投資的方法來試圖利用選擇權/期權(Option)優化你的長期資產。

長期投資經過大家不斷地討論,現在比較明白被動投資大盤指數的績效長期累積下來獲利一定是比較好的選項,但是貪婪與聰明的人又開始想,我在這樣的大觀念下怎樣可以多擠一點點的錢出來?哪怕是一點點,經過長期間的複利累積,到我需要時這些錢有更多,因此最常的討論就是節省手續費或管理費,那又開始想有什麼方法風險不增加或不要增加太多下,我的報酬更大?那就是利用槓桿(槓桿有很多討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但是有些人對槓桿的風險又有存疑或是存了一段期間後又覺得利用槓桿威力可能不太夠。

很多人是上班的小資族,平常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做side job,就會想知道能不能用有限的資源再擠出一點點的錢出來?

投資是一層一層的概念(類似剝洋蔥),從你準備或剛開始長期投資,就好像類似洋蔥的外層一層一層開始剝開,一時間怎麼樣也看不到裡面長什麼樣子,但隨著時間的經過,你逐漸知道洋蔥該怎麼處理會讓你不流淚又可以把食物料理的更好,投資也很像這樣的道理。

你首先知道的是大範圍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是來自於書本與過去專家寫的論文,透過他們的研究方法,你利用這些知識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你自己的金融投資體系。但我們一直強調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包括everything:年紀,背景,居住地,資產與未來規劃等等),如果你要用不一樣套在一個標準理論的架構中,雖然前提跟與原則大方向百分之百一定是正確的,但結果可能就是跟大家一樣的平均水準,因為用的方法都一樣。回到問題的核心,如果你的資產未來要跟人家拼,或許可能又會怨嘆我又不是含金湯匙出身或命運優劣論了?

一個含金湯匙出身或運氣好到不行一路升官,跟一位出生在寒門家裡即使沒有負債也沒有什麼資產並且工作和生意運就是很普通,這兩種人放在一起用一樣的被動投資買ETF,經過30年結果會一樣嗎?用簡單數學計算就知道,當然不會一樣,有背景的人含金湯匙出生的就贏在起跑點,資產一次性投入就比你多,如果經過三十年後你才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你是一班上班族,終期一生的累積財富,最後只能希望多一點退休金可以過晚年的生活,但有可能還是很勉強的生活。

人無法預知未來的,也真的無法預測未來,現在你看到所有適用的方法都是基於過去架構的金融系統下所研究出來的理論,告訴你做什麼比較容易累積到財富。如果你不把自身的背景與條件放進來考量,就單純的人云亦云跟著做,那未來等到你發現,可能已經過了相當久的時間。

最近我在做研究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金融或經濟領域中『選擇』是一件最難的事。很早以前黃金有一段期間被稱為『垃圾的代年』,黃金跌到根本沒有人會把它當成一種投資工具,不過我奶奶跟我媽就堅持愛黃金,我用我所學的金融知識告訴他們買黃金是笨蛋....

後來經過這幾年,用實證回測,如果長期投資中你的資產持有部分的黃金,那到現在『如果』你要退休,你的資產確實有不錯的報酬。這件事一定有正反兩方的討論和爭辯,但是結果論就是最正確跟真實, 因為你到這投資市場來最後拼的不是要拿到那個學位,是要拼出真金白銀出來,真正利用你現有的資源賺到『最多錢』(極大化)。

補充:

黃金被稱為『垃圾的年代』,指 1980 年代後期到 1999 年左右,這段期間金價表現低迷,被投資者視為沒有吸引力的資產。

1980 年:黃金價格在 1 月達到 850 美元/盎司 的歷史新高(受通膨與蘇聯入侵阿富汗影響)。

1981-1999 年:黃金進入長期熊市,價格持續走低,市場對黃金興趣降低。

1999 年 7 月:黃金價格跌到 約 252 美元/盎司,為 20 年來最低點。

黃金價格低迷的原因(過去):

  1. 全球通膨下降,1980 年代後黃金的避險需求減少。
  2. 1990 年代,美元強勢,股市繁榮,資金湧向股票市場,而非黃金。
  3. 1990 年代許多國家央行減持黃金儲備,英國在 1999 年拋售近 400 噸黃金(稱為「布朗底部」Brown Bottom)。
  4. 1990 年代的網路科技股崛起,投資人更關注股市而非黃金。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89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MimiVsJames 美股投資分享、經典必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是 MimiVsJames,一位熱愛財務經濟學、宏觀經濟分析與量化金融的量化工程師,目前在美國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工作。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美國,這一路上的學習與成長讓我深刻體會到分享的重要,希望能在這裡用簡單溫暖的方式,傳遞實用的投資理財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關中壯年階段的資產配置該如何規劃?這個年齡層的人,事業已趨於穩定,但同時也開始思考退休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甚至是醫療保障等問題。資產配置的核心,不只是守住現金流,更要讓資產有效增值,確保未來的財務自由。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
槓桿ETF與財富累積:如何運用槓桿放大你的長期投資回報 前言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探討長期投資被動指數ETF 時,選擇原型ETF或2倍槓桿ETF是較適合一般投資人的方式,然而投資並非只有單一選擇,金融市場更不是非黑即白的局面,這些投資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根據自身的財務背景與投資目標。
資本支出、估值回歸與 DeepSeek 的衝擊,今年的投資邏輯正在改變中 前言 近年來AI 投資熱潮席捲市場,許多企業投入巨額資本支出,希望在這場技術變革中占據有利位置。隨著 AI 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過度投資」與「AI 是否存在泡沫」的討論愈發激烈。從 2024 年中開始,市場開始關注
有網友希望我能講一下有關於槓桿投資的優缺點以及兩倍槓桿與三倍槓桿的優缺點,網路的文章很多有很多很棒的資料可以參考,提到最多爭論點的地方就是槓桿投資與原型的不同與優缺點,不過今天我們不是想爭論哪一個投資方法『比較好』
美股進三退二:2025年的投資策略與機遇 美國經濟在2025年可能面臨挑戰與轉折點,尤其是通膨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引發廣泛討論。川普政府上任後推出多項政策,包括精簡政府人事、降低油價以壓制通膨,以及呼籲聯準會降息,這些措施可能對未來數月的經濟發展及美股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股票與債券的回報關係,一直是傳統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中的關鍵因素。在21世紀初的前二十年,股票與債券呈現負相關性,讓長期投資者在股市下跌時能依賴債券提供保護,但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
有關中壯年階段的資產配置該如何規劃?這個年齡層的人,事業已趨於穩定,但同時也開始思考退休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甚至是醫療保障等問題。資產配置的核心,不只是守住現金流,更要讓資產有效增值,確保未來的財務自由。因此,本文的第一部分
槓桿ETF與財富累積:如何運用槓桿放大你的長期投資回報 前言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曾探討長期投資被動指數ETF 時,選擇原型ETF或2倍槓桿ETF是較適合一般投資人的方式,然而投資並非只有單一選擇,金融市場更不是非黑即白的局面,這些投資工具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於如何根據自身的財務背景與投資目標。
資本支出、估值回歸與 DeepSeek 的衝擊,今年的投資邏輯正在改變中 前言 近年來AI 投資熱潮席捲市場,許多企業投入巨額資本支出,希望在這場技術變革中占據有利位置。隨著 AI 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於「過度投資」與「AI 是否存在泡沫」的討論愈發激烈。從 2024 年中開始,市場開始關注
有網友希望我能講一下有關於槓桿投資的優缺點以及兩倍槓桿與三倍槓桿的優缺點,網路的文章很多有很多很棒的資料可以參考,提到最多爭論點的地方就是槓桿投資與原型的不同與優缺點,不過今天我們不是想爭論哪一個投資方法『比較好』
美股進三退二:2025年的投資策略與機遇 美國經濟在2025年可能面臨挑戰與轉折點,尤其是通膨和就業市場的變化引發廣泛討論。川普政府上任後推出多項政策,包括精簡政府人事、降低油價以壓制通膨,以及呼籲聯準會降息,這些措施可能對未來數月的經濟發展及美股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股票與債券的回報關係,一直是傳統投資組合風險管理中的關鍵因素。在21世紀初的前二十年,股票與債券呈現負相關性,讓長期投資者在股市下跌時能依賴債券提供保護,但這種情況不是一成不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的投資策略就是以長期領息為主,目標是被動收入大過主動收入,在財務上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文章分享了轉換持股的情況和債券防守的觀點,並提到了從大目標到小目標的投資思考方式。
Thumbnail
經濟長期的趨勢是在波動中不斷向上成長 跟隨長期經濟成長,採取價值投資。 經濟因素主宰了長期股票報酬,長期投入並持有,從企業未來所創造的獲利中,保證分得自己合理的那一份利潤,這是投資股票成功機率最高的方法,一輩子只需要富有一次就夠了,那為何不選擇機率最高的辦法?慢慢穩定致富。 想要投資成功就
定存股策略以其穩定的被動收入、複利增長和低風險特性,成為投資者實現財富增長的有效手段。選擇消費必需品、公共事業、金融、醫療保健和科技產業中的高質量股票,透過長期持有和股息再投資,能夠帶來穩健的收益和財務保障。
Thumbnail
理財先行,確保家庭財務安全,遠離情緒干擾,專注於選擇的投資工具,長期投資注重穩定收益,短期投資需專業技術,統合理念,達成理想生活。
Thumbnail
【資金控管】   目前我粗淺的想法,應該是將自有資金分成三個大部分,想要安全的投資,就是要從可轉債、股票、期貨三個部分下手,可轉債的比例拉高,CBAS和選擇權期貨的風險較高,當作同一個類型。     可轉債幾乎不會輸錢,只有贏多贏少的問題,但是進場點的選擇就需要一點耐心了,接近轉換價或是低
Thumbnail
《持續買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投資建議,並深入探討財務管理議題與策略。作者以科學角度解釋了儲蓄與投資的關係,並強調了平均成本法的重要性。此外,書中也探討了金錢與財富觀念背後的哲學問題,試圖達到超越金錢的層面。對於個人理財的入門者,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投資建議和財務議題的相關信息。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投資的三項基本原則: 讓資金儘早參與市場, 持有越久勝率越高, 使用閒錢投資, 以及避免多餘的擇時操作。強調早期投入的每一分錢能透過長期複利累積成可觀的財富,也探討了長期持有的重要性,以及用閒錢投資的必要性。此外,還提及瞭如何解決99%的買賣投資時機問題。
Thumbnail
本文摘要 1. 資產配置的目標 2. 資產配置的原理 3. 資產類別 資產配置的目標:資產配置的重點不是追求報酬率,而是在風險與報酬率之間,追求個人安心與可接受的平衡(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犧牲少部分報酬來減少不確定性(減少資產淨值波動風險) 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部分。有開銷和支出,就一定要
新年第一篇,討論複利。 目前,在簡中投資理財領域關於複利最多的觀點,就是複利與持倉時間高度相關。 彷彿只要我們肯死抱住持倉,時間就會給我們巨大的回報。 無論是做時間的朋友,還是十年十倍,都是要我們一直相信長期價值,對自己的持倉要有信心,「靜待花開」。 投資要看長期,對價值投資來說似乎沒錯。
Thumbnail
我的投資策略就是以長期領息為主,目標是被動收入大過主動收入,在財務上達到「財務自由」的狀態。文章分享了轉換持股的情況和債券防守的觀點,並提到了從大目標到小目標的投資思考方式。
Thumbnail
經濟長期的趨勢是在波動中不斷向上成長 跟隨長期經濟成長,採取價值投資。 經濟因素主宰了長期股票報酬,長期投入並持有,從企業未來所創造的獲利中,保證分得自己合理的那一份利潤,這是投資股票成功機率最高的方法,一輩子只需要富有一次就夠了,那為何不選擇機率最高的辦法?慢慢穩定致富。 想要投資成功就
定存股策略以其穩定的被動收入、複利增長和低風險特性,成為投資者實現財富增長的有效手段。選擇消費必需品、公共事業、金融、醫療保健和科技產業中的高質量股票,透過長期持有和股息再投資,能夠帶來穩健的收益和財務保障。
Thumbnail
理財先行,確保家庭財務安全,遠離情緒干擾,專注於選擇的投資工具,長期投資注重穩定收益,短期投資需專業技術,統合理念,達成理想生活。
Thumbnail
【資金控管】   目前我粗淺的想法,應該是將自有資金分成三個大部分,想要安全的投資,就是要從可轉債、股票、期貨三個部分下手,可轉債的比例拉高,CBAS和選擇權期貨的風險較高,當作同一個類型。     可轉債幾乎不會輸錢,只有贏多贏少的問題,但是進場點的選擇就需要一點耐心了,接近轉換價或是低
Thumbnail
《持續買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投資建議,並深入探討財務管理議題與策略。作者以科學角度解釋了儲蓄與投資的關係,並強調了平均成本法的重要性。此外,書中也探討了金錢與財富觀念背後的哲學問題,試圖達到超越金錢的層面。對於個人理財的入門者,這本書提供了寶貴的投資建議和財務議題的相關信息。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投資的三項基本原則: 讓資金儘早參與市場, 持有越久勝率越高, 使用閒錢投資, 以及避免多餘的擇時操作。強調早期投入的每一分錢能透過長期複利累積成可觀的財富,也探討了長期持有的重要性,以及用閒錢投資的必要性。此外,還提及瞭如何解決99%的買賣投資時機問題。
Thumbnail
本文摘要 1. 資產配置的目標 2. 資產配置的原理 3. 資產類別 資產配置的目標:資產配置的重點不是追求報酬率,而是在風險與報酬率之間,追求個人安心與可接受的平衡(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犧牲少部分報酬來減少不確定性(減少資產淨值波動風險) 投資,只是理財的其中一部分。有開銷和支出,就一定要
新年第一篇,討論複利。 目前,在簡中投資理財領域關於複利最多的觀點,就是複利與持倉時間高度相關。 彷彿只要我們肯死抱住持倉,時間就會給我們巨大的回報。 無論是做時間的朋友,還是十年十倍,都是要我們一直相信長期價值,對自己的持倉要有信心,「靜待花開」。 投資要看長期,對價值投資來說似乎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