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的核心邏輯很簡單——讓市場的複利效應幫我們累積資產。然而,單純的「買進並持有」真的就是最優解嗎?對於資金有限、沒有『含金湯匙』優勢的投資者而言,即便每年穩定成長,最終的累積結果可能還是難以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這時,關鍵的問題變成:「在不顯著增加風險的前提下,還有沒有額外提升回報的方式?」本篇文章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如何在長期投資的基礎上,透過選擇權策略來擠出更多收益,優化你的資產累積效率。
市場上有一種誤解:利用選擇權交易,就等於是在提高風險,變成短線交易者。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選擇權被視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單獨的投機工具,它反而可以成為一種降低波動、增強收益的輔助手段。舉例來說,利用 Covered Call 或 Sell Put 來在市場橫盤或溫和上漲時獲取額外收益,這其實是長期投資者可以穩定執行的策略,而不是高風險的短線賭博。關鍵不是「要不要使用選擇權」,而是「怎麼用才不會拖累長期績效」。
這篇文章的核心目標,是幫助你理解如何在 長期投資的框架內,建立額外的現金流,並在不同市場環境下調整策略,以最小的額外風險換取最大化的資產成長。如果你只是單純複製傳統的被動投資方式,最終的報酬率可能只是市場的平均值;但如果你懂得如何適當利用槓桿、選擇權與資產配置策略,你的財富增長曲線可能會比市場平均高出一個維度。這,就是聰明投資人該思考的事。
本篇是承接上週的文章,希望分享更多的方法,討論對於長期投資的投資人可以『額外』多增加的利潤,透過長期的複利計算可以達到更多的資產累積。
長期投資所最推崇的方法就是利用長期持有的複利方式來達到資產在長期累積後的最大報酬。
所以長期投資我們最常用的一些觀念跟方法:
以上是長期被動投資者所用的方法,之後我們文章有討論過利用槓桿或其他的方式不斷地優化你的交易系統與資產組合,本篇我們針對長期投資的方法來試圖利用選擇權/期權(Option)優化你的長期資產。
長期投資經過大家不斷地討論,現在比較明白被動投資大盤指數的績效長期累積下來獲利一定是比較好的選項,但是貪婪與聰明的人又開始想,我在這樣的大觀念下怎樣可以多擠一點點的錢出來?哪怕是一點點,經過長期間的複利累積,到我需要時這些錢有更多,因此最常的討論就是節省手續費或管理費,那又開始想有什麼方法風險不增加或不要增加太多下,我的報酬更大?那就是利用槓桿(槓桿有很多討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但是有些人對槓桿的風險又有存疑或是存了一段期間後又覺得利用槓桿威力可能不太夠。
很多人是上班的小資族,平常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做side job,就會想知道能不能用有限的資源再擠出一點點的錢出來?
投資是一層一層的概念(類似剝洋蔥),從你準備或剛開始長期投資,就好像類似洋蔥的外層一層一層開始剝開,一時間怎麼樣也看不到裡面長什麼樣子,但隨著時間的經過,你逐漸知道洋蔥該怎麼處理會讓你不流淚又可以把食物料理的更好,投資也很像這樣的道理。
你首先知道的是大範圍的概念,這些概念都是來自於書本與過去專家寫的論文,透過他們的研究方法,你利用這些知識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你自己的金融投資體系。但我們一直強調的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不一樣包括everything:年紀,背景,居住地,資產與未來規劃等等),如果你要用不一樣套在一個標準理論的架構中,雖然前提跟與原則大方向百分之百一定是正確的,但結果可能就是跟大家一樣的平均水準,因為用的方法都一樣。回到問題的核心,如果你的資產未來要跟人家拼,或許可能又會怨嘆我又不是含金湯匙出身或命運優劣論了?
一個含金湯匙出身或運氣好到不行一路升官,跟一位出生在寒門家裡即使沒有負債也沒有什麼資產並且工作和生意運就是很普通,這兩種人放在一起用一樣的被動投資買ETF,經過30年結果會一樣嗎?用簡單數學計算就知道,當然不會一樣,有背景的人含金湯匙出生的就贏在起跑點,資產一次性投入就比你多,如果經過三十年後你才發現這個殘酷的事實,你是一班上班族,終期一生的累積財富,最後只能希望多一點退休金可以過晚年的生活,但有可能還是很勉強的生活。
人無法預知未來的,也真的無法預測未來,現在你看到所有適用的方法都是基於過去架構的金融系統下所研究出來的理論,告訴你做什麼比較容易累積到財富。如果你不把自身的背景與條件放進來考量,就單純的人云亦云跟著做,那未來等到你發現,可能已經過了相當久的時間。
最近我在做研究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在金融或經濟領域中『選擇』是一件最難的事。很早以前黃金有一段期間被稱為『垃圾的代年』,黃金跌到根本沒有人會把它當成一種投資工具,不過我奶奶跟我媽就堅持愛黃金,我用我所學的金融知識告訴他們買黃金是笨蛋....
後來經過這幾年,用實證回測,如果長期投資中你的資產持有部分的黃金,那到現在『如果』你要退休,你的資產確實有不錯的報酬。這件事一定有正反兩方的討論和爭辯,但是結果論就是最正確跟真實, 因為你到這投資市場來最後拼的不是要拿到那個學位,是要拼出真金白銀出來,真正利用你現有的資源賺到『最多錢』(極大化)。
補充:
黃金被稱為『垃圾的年代』,指 1980 年代後期到 1999 年左右,這段期間金價表現低迷,被投資者視為沒有吸引力的資產。
1980 年:黃金價格在 1 月達到 850 美元/盎司 的歷史新高(受通膨與蘇聯入侵阿富汗影響)。
1981-1999 年:黃金進入長期熊市,價格持續走低,市場對黃金興趣降低。
1999 年 7 月:黃金價格跌到 約 252 美元/盎司,為 20 年來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