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兩潭自行車道」(又稱雙潭自行車道)是指的「七星潭」到「鯉魚潭」這條自行車道,全長約35.5公里,沿途除了兩潭外還有奇萊鼻燈塔、四八高地、太平洋公園、中華紙漿舊鐵道、水利生態步道等景點,全線穿越海岸、鄉間田野是條絕佳的單車休閒路線!
今天的單車騎行路線:新城車站→台9線→三棧橋→193縣道→七星潭→花蓮港→太平洋公園→洄瀾灣→吉安田園線自行車道→松湖驛站→台9丙線→干城車站→仁壽橋→鯉魚潭→環潭自行車道→初英電廠→水利生態步道→台9丙線→花蓮車站,全程約70公里!
從新城車站沿台9線到三棧橋南端約五公里,道路寬敞筆直,大山大海,令人心曠神怡!
左轉193縣道(0952、5.32K),還有7公里才會到達七星潭,這段路穿梭在海岸防風林外側,是條聽的到浪濤聲看不到海岸的鄉間小路,還好右遠方有大山伴行,倒也挺輕鬆的!
到達193+6.9K北埔民有街叉路(1009、12.17K),昔時此地為花蓮港北邊一大片荒草埔地故稱「北埔」,路口有一座「七星潭海岸風景特定區石碑」,表示要進入七星潭海濱區域,左轉進入漁場街!
沿道路往前騎,經過大漢村就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此處設有曼波魚故鄉的裝置藝術、七星亭觀海平台,左側那片防風林是「德燕濱海植物區」,往北望去是美麗的弧形海灘,一路延伸到遠方的清水斷崖!
這裡是「兩潭自行車道」的起點,七星潭經花蓮南濱海岸到洄瀾灣屬於濱海線自行車道,全長約21公里,以美麗的海岸沙灘著稱!
「七星潭」一般是指美崙工業區和花蓮機場以北的地區,聽說早年有零星七座湖泊散佈,後來因建設需要而填實!
南方突出的岬角是48高地,該地為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擠壓碰撞的交界處,隆起的美崙台地海拔約48公尺,因而被稱作「四八高地」;舊名為「米崙鼻」、「美崙鼻」,討海人稱它「標尾」,正式名稱為「奇萊鼻」!
此地是有名的「七星潭海濱公園」(1028、13.57K),右為花蓮機場,左臨太平洋,有著寬長潔淨的礫灘海岸,可惜今天沒有奇蹟出現還是陰霾天氣,無法欣賞到碧海藍天的美麗景緻,不過這種天氣不太熱騎車最好!
經過七星潭聚落來到「48坑道」上方(1041、15.55K),這裡規劃出一大片美麗的花圃,前方有座觀景台,可以俯瞰七星潭海灣!
續沿193縣道南行,右為花蓮酒廠,左為海岸林帶也是48高地所在,筆直乾淨道路一路下滑,看起來真舒服!
經過基本訓練場、花蓮酒廠大門後,從193+10.2K左側小路左轉進入,道路盡頭是環保公園,此處是欣賞「奇萊鼻燈塔」(1055、18.04K)最佳的位置!
昭和6年(1931年)花蓮港闢建的同時,日本政府在港口北端的奇萊鼻岬角,建造一座白色方形的「奇萊鼻燈塔」,但太平洋戰爭期間燈塔被美軍炸毀;民國52年(1963年)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海關在原址附近重建一座白色五角形混凝土燈塔,塔高13.4公尺,是國內唯一五角型鋼筋混凝土燈塔,惟現在未對外開放無法入內參觀!
沿雙潭自行車道前行,經過環保公園、花蓮港區、花蓮港車站後進入「花蓮港鳥踏石公園」,最左側為花蓮港,接著是臨港線鐵路、港區道路,前方這條自行車道則是最早的臨港線鐵路!
「臨港線鐵道」是台鐵一條貨運支線,配合花蓮港築港工程興建的,以運送人力、物資,築港完成後「臨港線」化作花蓮產業的運蘇動脈,花蓮臨港線現行業務以貨運為主,惟花蓮車站至花蓮港車站之路線已廢止,現僅北埔線仍在營運中!
這裡是「花蓮港鳥踏石公園」,「鳥踏石仔」是指海邊一塊大礁石,礁石上常有海鳥群集,早期台灣及琉球漁民為了躲避颱風,在此處建立鳥踏石漁村!
「鳥踏石公園」原名為「江口良三郎紀念公園」,自行車道右側有花蓮市區內唯一的日式鳥居,江口良三郎是日據時期第五任花蓮港廳長,也是催生花蓮港的重要人物,居民感念他對花蓮港的貢獻,特別豎立一座紀念石碑!
這座公園規劃維護的很好,林蔭蔽日運動休閒的人不少,車道旁有一座臨港線鐵路「米崙招呼站」,除貨物運輸外,還兼營人員客運業務,是早期4、5年級花中學生上下學通勤路線,有著難忘的回憶!
從米崙招呼站往前走約5分鐘,即可抵達橫跨美崙溪上的「曙光橋」(1135、25.26K),日據時期是當時蒸汽火車必通過的路段,是一座相當重要的鐵道橋樑,舊名為「米崙溪橋」,現在是銜接南北濱公園的景觀橋樑,聽說新年第一天若能在曙光橋上看見第一道曙光,就會幸福一整年!
站在橋上往美崙溪上游看去,前面是193線道的中山橋,接著是紅色的菁華橋,後面是被譽為花蓮市「都市之肺」的美崙山,海拔雖僅108公尺,卻因展望極佳,成為花蓮平原上的軍事制高點!
半山腰有座「松園別館」,松樹繁茂環境清幽,是花蓮縣日據時期保存最完整的軍事建築;昔日是日軍「花蓮港陸軍兵事部」辦公室,二戰期間負責監控太平洋上的軍艦船隻及南機場(吉安)航機起降,傳說神風特攻隊隊員在出征前夕,會在這裡接受日本天皇賞賜的「御前酒」,目前規畫為藝文空間!
經過曙光橋後是「北濱公園」,花蓮太平洋公園的一部分,有著大型3D彩繪裝置藝術、極限運動場、沙灘排球場,是欣賞太平洋日出、觀海踏浪的好去處!
此處是「陽光電城觀海平台」濱海自行車道上最漂亮的路段,碧草藍路很耀眼,如果生鏽的觀景台漆刷上白漆則更佳,這裡是欣賞太平洋日出的最佳地點!
接著來到193+17.5K的「太平洋公園」(1149、26.94K),他是結合過去的「南濱公園」與「北濱公園」,門口除了有雄偉的立柱外,廣場上還有帆船及大喇叭裝置藝術,往內走是南濱公園,可以欣賞壯闊太平洋,回頭則是高聳的中央山脈!
「南濱海堤」可遠眺太平洋與新月造型的「洄瀾灣」,遠方突出海上的山巒是「遠雄海岸公園」所在,也是海岸山脈的起點,這裡也是運動休閒人員最多的地方,惟海灘上堆積許多去年颱風帶來的漂流木,有些無奈!
經過吉安溪上的「普照橋」(1159、28.39K)接上「客家歷史移民廊道」,就進入吉安鄉的範圍,「普照橋」代表太陽東升、陽光普照,讓人充滿希望!
前面是「吉安客家歷史移民廊道」,筆直的自行車道及浩瀚大海,迎著海風騎行其中就是舒服!
花蓮的人口當中,客家人佔了四分之一,客家人移入花蓮人數在日據時期後半階段(1926~1945年)大幅成長,在1932年蘇花公路完工前大部分是搭船到南濱、吉安海岸登陸,洄瀾灣灘寬水淺,因此大船必須停泊在數百公尺外的海域,再用小型駁仔船接駁,遇強勁東北季風或颱風時,更會造成翻船危險,客家族群為了生活,依然前仆後繼,踏上移民的艱辛之路!(參考導覽資料)
吉安鄉公所為探本溯源,在吉安溪出海口興建「洄瀾橋」,及闢建「客家歷史移民廊道」,訴說客家移民故事!
化仁海堤段自行車道,有著阿美族捕魚、吉野郵便局及八隻白色綿羊徜徉在海堤青草間的裝置藝術,還有成片的甜根子草,然因去年颱風侵襲帶來大量漂流木,現在已少了昔日的風華!
續行來到花蓮溪出海口的「洄瀾灣」(1216、32.20K),花蓮溪在此出海,與太平洋黑潮交會,激蕩出澎湃洶湧海浪,形成洄瀾,這也是花蓮名稱的由來。因花蓮溪夾帶大量砂石,加上流速緩慢,被海浪堆積成沙洲,除左前方狹小出海口外,裡面形成一片平靜水域,除颱風季節帶來大量溪水,才有機會將沙洲沖開,平時都是這個樣子,這裡曾舉辦過全國帆船及風帆錦標賽,也是鳥類的天堂,不過今天看起沒有想像中的好!
接著沿華中路往西騎,路旁「台開心農場」已關閉,一片荒蕪,沒有昔日優美的草坪及生態池。很快的來到光華二街的「吉安田園線自行車道」入口(1241、35.08K),這條自行車道全長約6.5公里,是由中華紙漿廠舊鐵道線闢建而成,一條充滿歷史記憶的道路!
舊鐵道興建於民國59年,主要從干城車站到光華工業區中華紙漿廠,運輸紙漿原料專用側線鐵路,民國70年廢線後為釐清舊鐵道線的路基,兩側種植檸檬桉樹,現在枝繁葉茂,阡陌縱橫,是體驗田園風情遠離塵囂的騎乘秘境!
終於到達台9線花東公路松湖驛站(1253、38.51K),這裡是「吉安田園線自行車道」的終點,接著準備切換到對面車道,銜接台9丙線前往鯉魚潭!
騎到這裡有兩條路線選擇,第一條沿台9線南下→過木瓜溪橋→溪頭→鯉魚山東側→文蘭→鯉魚潭。第二條切換到台9丙線→鯉魚潭,這兩條路線第一條為產業道路緩上坡,第二條省道道路狀況良好,我們決定採第二條台9丙線到鯉魚潭!
從台9丙+8.9K繞上來(1257、39.89K),左前方是已廢站的台鐵「干城車站」,左轉進入探訪這座充滿歷史痕跡的車站,現在已闢建為「初音驛生態公園」,提供社區民眾休憩場所;園區內除車站主體外,還有生態池、鐵道櫻花公園、能高越嶺步道起點碑及陳列台鐵DR2000型柴油客車藍皮車廂等!
干城村最早稱為「初音」,源於1910年12月東線鐵路從花蓮港通車至鯉魚尾(今壽豐、因位於鯉魚潭下方而得名),鐵道途經此地,當時蒸汽火車跨越木瓜溪鐵橋時,鳴笛聲在河谷中迴盪不息,因而得名「初音」!
「干城車站」於1916年設立,因鄰近的銅文蘭地區發現銅礦而設「初音停車場」,1948年車站更名為「初英停車場」,1957年因配合當地地名變更,改名為「南華車站」,1960年代林務局於車站旁設立南華工作站,用以儲存與加工木材,作為木瓜山林區伐木事業的轉運站;1989年因行政區劃改為「干城車站」,1994年因乘客稀少,干城車站由三等站降級至廢站!
「能高越嶺道」位於中央山脈東、西側之間,最早是原住民的獵徑,也是族群遷徙與貿易的道路,日據時期為加強對山區部落的控制,開鑿修建為警備道路,東起初音、西至霧社,全長約81.3公里,沿途設16個警官駐在所,被視為「臺灣第一條東西橫貫道路」,戰後政府延續這條道路作為「東電西送」的台電保線道路,這裡是能高越嶺道的起點,日據時期在這裡設「能高越橫斷道路基點碑」,現在已不見了,吉安鄉公所在此立了一座「能高越嶺步道起點碑」;並展示了修築時發現的1925年立「水準點石碑」,作為當時測繪與道路建設的重要歷史見證!
這條路原是台9線的舊路,花東公路截彎取直後改為台9丙線,這段是有名的「干城綠色隧道」,兩側種植樟樹,全長約有兩公里!
經過台9丙+10.1K看到「農田水利體驗園區」(又稱木瓜溪微水利廣場)左轉進入,這是木瓜溪華隆護岸及初英一號堤交會處,有著一座「木瓜溪生態環」界碑,木瓜溪對岸是鯉魚山,遠方是木瓜山,園區內有吉安圳支渠、佩爾頓式水輪機、台灣生態池、微水力發電機,以及能高越嶺道、木瓜溪流域電廠及林業介紹!
解說牌寫著:木瓜溪的「木瓜」並非源自水果,是賽德克語「Mokui」的音譯。約200多年前,來自南投霧社的原住民遷徙到木瓜溪中、上游,並自稱「Mokui」,意思是「來自山的後面」,漢人根據這個發音將其稱為「木瓜」,真有意思!
園區對面吉安路六段646巷是「五十甲休閒步道」起點,干城村原是日據時期的「花蓮港種馬所」的牧場,光復後,退輔會在此安置約90戶退役軍官,分三組開墾了50公頃的土地,這片墾區因此得名「五十甲」;聚落原稱為干城山莊(1312、41.93K),後來改名為干城村,但在地人依舊習慣稱此地為「五十甲」!
前面左側為「西寧寺」(1314、42.46K),大正6年(1917年)9月15日,日本人開鑿能高橫斷道路東段,於隔年1月30日竣工,長約44公里,日人稱為「能高越道路」,為紀念紀念艱辛的開路過程與殉職者,在今西寧寺台9丙線+11.2K附近,豎立了「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右側藍色鐵皮屋)與「殉職者之碑」(左側梧桐大樹頭旁),供人膜拜!
現在這兩塊石碑均集中在藍色鐵皮屋內,「殉職者之碑」在前,碑高約100公分、寬約60公分,材料為片麻岩;「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在後,玄武岩材質,高約160公分,寬74公分,材質為玄武岩,於1997年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離開「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開始沿木瓜溪左岸而行,木瓜溪為花蓮溪最北、流域最廣的支流,山高水急水力資源豐富,短短20餘公里有龍溪、瀧澗、水廉、清水、清流、銅門、榕樹、初英等八座水力發電廠;僅次於大甲溪與濁水溪排名第三!
右側為台9丙+11.5K「初英水力發電廠」(現改為東部發電廠--初英機組),興建於1941 年,是木瓜溪流域第二座小型水力發電廠,也是海拔最低(約110公尺)、最末端、發電量最小的一座,最後一次的水力發電利用後,發電尾水導入吉安圳,繼續灌溉吉安地區千畝良田!
前面是台9丙+13.1K與花34鄉道的交叉口(1322、44.47K),往左經過仁壽橋可達鯉魚潭,直行前往榕樹、銅門社區,右側是「慕谷慕魚遊客中心」,旁邊為「榕樹發電廠」,是臺灣第一座無人駐廠的遙控式發電廠!
經過仁壽橋往南前往鯉魚潭,約莫3公里終於到達台9丙+16K的鯉魚潭遊客中心(1332、47.27K),它因東傍鯉魚山而得名,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鯉魚潭」是因河川襲奪所產生的堰塞湖,為花蓮境內最大的內陸湖,南北約長1.6公里,東西寬約0.9公里,面積104公頃,湖水來自地底湧泉,水深達15公尺,當地人稱為「大陂」,阿美族人稱為「巴鬧」,為「湖泊」或「水池」之意!
鯉魚潭設有約5公里的環潭自行車道,繞行一圈約半小時,潭東管制汽機車進入,道路平緩,沿湖畔而行輕鬆愜意!
鯉魚潭風景優美,不論從那個角度看去,都是一個「美」字了得,這是從環潭南路北望的景緻,遙想昔日能高越嶺古道的跋涉一定險峻艱辛!
環潭一圈今天「兩潭單車行」已圓滿達成(1400、52.45K),接著循原路返回,到達「初英發電廠」決定左轉進入山下路,騎一段吉安圳「水利生態步道」及「干城綠色廊道」再接回台9丙線回花蓮市;進入山下路約300公尺,在一處彎道便看到「水利生態步道」立柱(1423、57.20K),旁邊有一座仿製草字「不尽」石碑!
在仿製草字「不尽」石碑後面是一座圓形直式「跌水井」(又稱減能井),讓水流在此跌一跤,減少動能。這座「跌水井」興建於昭和七年(1932年)七月,直徑3公尺、深30公尺,經此水井迴旋之後,以減緩發電尾水的衝力,再由下方出水口匯入吉安圳水道內,現在應是發電廠歲修,沒尾水進入反而看得清楚!
從水利生態步道階梯走下去,站在橋上想看從「減能井」出水口排出的尾水,以及在出水口上方由當時修建水圳的監督技師錦織虎吉(又稱錦綬)所提「不尽」兩字的真跡,希望水源豐沛源源不盡,不會因枯水期而缺水,但樹枝遮蔽什麼也看不到!
「吉安圳」舊稱「吉野圳」,興建於日據時期大正元年(1912年)四月,次年12月底竣工,並於1931年和1940年實施擴建,水源取自木瓜溪初英發電廠尾水,是吉安鄉最重要的灌溉水源,也是花蓮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水圳,沿途並建有吉安水利生態步道、初英線自行車步道、親山線自行車步道、五十甲步道及干城綠色廊道等休閒步道!
這處涼亭是「吉安圳主幹線分水門」,將水圳一分為二,右側一幹線有座高大水車,「五十甲休閒步道」就是沿右側一幹線水圳而行,一直到木瓜溪微水利廣場那裡!
我們沿左側二幹線騎一段「初英線自行車道」,水圳沿線樹木夾道,經過紅色小拱橋、兩處松枝落盡的落羽松及大水車,到達花32線一號橋(1433、58.47K)後接上「干城綠色廊道」,短短的不到一公里,聊表心意!
「干城綠色廊道」,這條人車分離的自行車道,由台9丙線的南華國小延伸至初音山腳下,沿干城一街而行,全長1.5公里,穿越田園聚落與種畜繁殖場,高大的黑板樹與遠處群山相互輝映,遠離喧囂能悠哉騎乘!
很快的到達台9丙線南華國小旁(1442、60.11K),這裡有塊「吉安鄉干城社區田園風情導覽圖」,瀏覽一下也把重要的景點騎了一些,總算不虛此行!
南華這裡有一家「大陸麵館」,是花蓮地區非常有名的餐廳,許多饕客慕名前來,只可惜我們到達時已經快下午三點了,餐廳沒開只好忍痛掠過,其實吉安這裡還有許多地方可逛,如南華蕭家菸樓、吉安慶修院等!
經過福興村時在一處路口忽然看到「楓林步道」的指標,記得十年前曾經去過,當時站在第四觀景台往下望,前方吉安農田阡陌縱橫,一大片棋盤式的布局,四四方方很整齊,是昔日「吉野移民村」所在,聽溫兄說那裡鳥況豐富,是賞鳥的秘境,趕時間都放棄了!
到達花蓮車站是下午三點一刻(1515、69.75K),整裝休息後搭四點半的自強號返北!今天從新城出發繞一圈約70公里,花蓮風景優美,處處充滿自然與人文景觀,一天「雙潭」行程太趕,希望下次有空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