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是在形容天地之間陰陽交融的現象。最初是通過觀察氣象得出的宇宙規律(天地間的氣象因為廣大且不受人為影響,所以最應宇宙規律,可放大且排除不必要變量而較好觀察),但因人體居於天地之間,自然也遵循著如此的規則,所以在醫學上也得到很好的運用。
天地中的五運分佈,根據五行對應的原則,為東溫木、北寒水、西涼金、南熱火、中平土。如圖一
圖一
那這五藏的能量是如何流動的呢?
根據《河圖》中所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總而言之,成如圖二
圖二
運用在人體中,因為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分佈呈現東肝、南心、西肺、北腎、中脾。需要強調的是,人體頭對應南,腳對應北,左對應東,右對應西,腹對應地,背對應天(請參考《素問-金匱真言論篇第四》),如圖三
圖三
所以,整個人體五運流動的方向即為,如圖四
圖四
詳而言之,是為元御先生所謂之“圓運動”是也。是故《四聖心源》說:“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這些是從能量的角度看待流動的方向,但細細品嘗,對應到生理解剖的一些現象,常常十分巧妙而應景。例如:火氣的宣散,是在形容人體心臟能量從身體上半身擴散到下半身和體表的過程。土氣上蒸,是在形容消化系統吸收養分從肝門靜脈、腸靜脈、淋巴管一路運送到上半身的過程。水氣走南,是在形容腎臟過濾再吸收的過程。還有更多數不清的現象,總總逃不過這個規律。
六氣,是謂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是宇宙中能量在變化交換時出現的六種能量模式。這六種能量模式在《內經》中形容成“開闔樞”,可以說是借由一個門在轉動的三個機關,形容了陰陽能量變化下的三種角色。詳細形容即,
①樞=動者=樞而釋者=樞轉陰陽,首先釋出打入異方者。
②闔=盛者=闔而盛者=闔收異精者。
③開=虛者=開而收者=虛而開,使盛異入而回復平衡者。
以圖五表示
圖五
其中,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那麼,六氣的能量分佈和流動是如何的呢?
這總要提起《素問-陰陰離合論篇第六》中的描述,雖然難以理解但他說道:“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厥陰之表(標),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根據這些線索,可以畫圖成圖五,
圖五
以此原理填入六氣,再根據人體的南北對應,畫成如圖六
圖六
人體在健康的狀態下,六氣的運行是平衡的(當然時空對於六氣的影響除外)。在人體失衡(也就是產生疾病的時候)之下,六氣中的某個氣就會特別凸顯,這時我們又再次見證了中國醫學的東方神秘力量,因為病症的表現跟這個六氣的運行規律總總相應。而這些相應就是在《傷寒》中要深刻表現的,大致整理如下,
南太陽逆南侵心,故太陽病氣上衝(傷寒15條)、鼻鳴、乾嘔(傷寒12條)。用桂枝湯。
中陽明走北,故水逆、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傷寒74條)。用五苓散。
中太陰水氣上從攻心頭,故心下悸頭眩(傷寒82條)。用真武湯。
東厥陰逆南土氣上從,故心下悸、小便不利(傷寒96條)。用小柴胡湯。
西陽明逆南,故喘(傷寒189條)、不能食(傷寒190條)。為陽明中寒。
中陽明走北,故能食(傷寒190條)、欲食大便自調(傷寒192條)。為陽明中風。
南少陽逆南,故口苦目眩(傷寒263條)、目赤胸滿煩(傷寒264條)、乾嘔不能食(傷寒266條)。用小柴胡湯。
南少陽逆南金氣上從,故咽乾(傷寒263條)。
中太陰逆南,故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傷寒273條)。
中太陰逆南水氣上從,故不渴(傷寒277條)。
中太陰得厥陰復氣,故腹滿時痛(傷寒279條)。
北少陰逆南寒復而欲吐,南少陰走北又不吐,故少陰病欲吐不吐(傷寒282條)。
東厥陰逆南,故氣上撞心(傷寒326條)。
東厥陰逆南化少陽,故心中疼熱(傷寒326條)、不欲飲食(傷寒96條326條)。
參考:《黃帝內經》、《傷寒論》、《四聖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