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醫理基礎:五運六氣與人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拋磚引玉

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中強調了六氣和身體緊密的聯繫,他說: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天樞也。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可以說六氣解釋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所謂身半以上其氣三矣,是指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此三者走表故天氣主之。所謂身半以下其氣三矣,是指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此三者走裡故地氣主之。

raw-image

註:此為《內經-陰陰離合論篇第六》所述人體六氣分部。《傷寒》之六經辯證,即是以此為基礎上討論臨床的偉大著作。其中涉及到各氣的走向(上下表裡),各氣的屬性(風寒暑濕燥火),各氣的特性(厥陰風而多變故往來),各氣之間的影響轉換(表裡轉換、下氣轉換),而有相應的身體症狀表征。

註:在《內經-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有提到:有勝則復,無勝則否。實際《內經》中有許多部分在闡述為平衡勝氣而產生復氣的現象。而在《傷寒》中也大量應用了六氣太過產生復氣的理論。例如,陽明火復的白虎湯證。

註:在六氣之下有五運,《在內經-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中討論到六氣下臨、五運上從的議題,在《傷寒》中也是時常出現的現象。例如:太陽下臨火運上從的太陽發熱。

 

談論《傷寒》背後醫理

||問曰:《傷寒》論治,其理為何?

答曰:五運六氣,天地根本之數是也。五運者,五行是也。六氣者,陰陽開闔樞是也。萬病故不離五行陰陽

仲景在《傷寒》原序中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可知其理上應天理,五運六氣天地之數是也。其所言“五行”“五常”“五臟”者,五運是也;“經絡”“陰陽”者,六氣是也。

天機於“序”中不可不知。

||又問:願聞五運。

答曰:北高南低地,西涼東溫啟,北高陰治寒,南熱陽治低,寒極北故降,南升因熱極,陰陽不相離,是為五運理。聖人南面立,頭南北對膝,背天腹對地,左東右身西。南心散於胸,北腎藏腰中,西肺涼降右,肝溫升左東。脾土中央統,交通上下功。五藏氣如是,數推即可知。汝應觀如是,知理無非此,知吾所未言,得解奧義旨

《素問》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天地之數,是討論天地間萬物運作的根本規律原則,人體生理病理亦不例外。

天地中的五運分佈,

根據五行對應的原則,為東溫木、北寒水、西涼金、南熱火、(中平土)。

(可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呈现,如圖一

圖一

圖一

五運的運動方向,

根據“陰氣治於上,陽氣治於下”“地勢北高南低”的兩個原則,為東風溫向南、西燥涼向北。

根據“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原則,為南火熱向北、北水寒向南。

(《素問》:“崇高則陰氣治之,汙下則陽氣治之”、“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素問》:“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是故《內經》說:“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

再對到《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總而言之,成如圖二

圖二

圖二

人體對應,東肝、南心、西肺、北腎、中脾。詳而言之,是為元御先生所謂之“圓運動”是也。

是故《四聖心源》說:“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又問:願聞六氣。

答曰:陰陽開闔樞,三三化六氣,標本中氣故,六六十二經。南心少陰北,小腸太陽隨,北腎少陰南,膀胱太陽追,西肺太陰表,大腸陽明退,東肝厥陰裡,少陽膽相陪,中脾太陰南,前則陽明胃。臟伏腑浮表,上下所從推。六氣所循理,按此方為對

《素問》說:“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厥陰之表(標),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是故三陰之離合也,……”。

以此畫,如圖三。

圖三

圖三

以此原理填入六氣,如圖四。

圖四

圖四

手足三陰三陽經,被六氣所統。其中經絡之表裡,為標氣、中氣之對應,是故六氣化十二。

上圖符合:

①六氣方向各有上下,向南者向頭、向北者向腳。如《靈樞》所說:“脈行之逆順,奈何。歧伯曰: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ex:手太陽從手走頭,足太陽從頭走足……正如圖中之六氣方向)

②六氣標本中氣各有所從,圖中,太陰、少陽,無標本,故從本。太陽少陰,本標不同,故從本從標。陽明、厥陰,本標相同,故從中。正如《素問》所說:“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③人之六氣,各氣皆有出入,形成一個循環。(ex:少陰從足少陰入裡,手少陰出表)

p.s:末學不太清楚手厥陰、手少陽的位置要如何擺。


參考:《素問》、《靈樞》、《河圖》、《四聖心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明燈堂中醫保命集
1會員
37內容數
專注中醫研究,提升中醫普及,擊破醫學泡沫。
2025/03/01
本文探討五運六氣理論在中醫中的應用,解釋五運(木火土金水)和六氣(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的能量模式及其在人體中的分佈和流動,並結合《黃帝內經》、《傷寒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闡述其與疾病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3/01
本文探討五運六氣理論在中醫中的應用,解釋五運(木火土金水)和六氣(少陽、陽明、太陽、少陰、厥陰、太陰)的能量模式及其在人體中的分佈和流動,並結合《黃帝內經》、《傷寒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闡述其與疾病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2/17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2/17
本文探討中醫六氣理論,闡述陰陽相交下六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的開闔樞角色、陰陽多少,以及其特性和現象。並以圖表呈現六氣在陰陽圖中的位置、陰陽量和五行對應,解釋其在陰陽平衡和失衡狀態下的作用。
Thumbnail
2025/02/17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
Thumbnail
2025/02/17
本文探討中醫理論中「氣」的本質,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為基礎,運用風的產生比喻氣的產生,說明氣產生於陰陽盛衰之間,其作用在於平衡陰陽。並總結氣的四個特性:陰陽交流必產生盛衰,氣流動方向由盛走虛;陰陽平衡依靠氣;氣是能量的表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傷寒論的醫理基礎,闡述五運六氣與人體臟腑經絡的關係,並以圖表呈現其運行規律。文中參考了內經、靈樞、河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詳細解釋了五運六氣的走向、屬性、特性及其相互影響,並結合臨床分析,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傷寒論的理論框架。
Thumbnail
本文探討傷寒論的醫理基礎,闡述五運六氣與人體臟腑經絡的關係,並以圖表呈現其運行規律。文中參考了內經、靈樞、河圖、四聖心源等經典醫籍,詳細解釋了五運六氣的走向、屬性、特性及其相互影響,並結合臨床分析,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傷寒論的理論框架。
Thumbnail
以地支來分享五行狀態,先來看男主角食傷=五行火(火2、水2),本命是一個水剋火的問題,所以看似2個火很多很旺,但確是火弱的狀況
Thumbnail
以地支來分享五行狀態,先來看男主角食傷=五行火(火2、水2),本命是一個水剋火的問題,所以看似2個火很多很旺,但確是火弱的狀況
Thumbnail
由執業中醫師分享,如何利用負離子健康衣物補氣的方式,包括補元氣、衛氣、真氣、營氣和宗氣,以及氣血瘀塞的病因。同時還介紹了中醫講的陰陽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以及負離子作用與中醫調養原理的相似性。
Thumbnail
由執業中醫師分享,如何利用負離子健康衣物補氣的方式,包括補元氣、衛氣、真氣、營氣和宗氣,以及氣血瘀塞的病因。同時還介紹了中醫講的陰陽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以及負離子作用與中醫調養原理的相似性。
Thumbnail
四物湯最早見於晚唐。 四物湯是補血、補肝、疏肝、調經之良方。  
Thumbnail
四物湯最早見於晚唐。 四物湯是補血、補肝、疏肝、調經之良方。  
Thumbnail
徐靈胎向張興德道:「尊夫人的貴恙是心陰不足、心陽有餘。左寸細數,左關、左尺均細弱,右寸浮大,右關、右尺均浮弱。左寸細數者,心陽發越之徵。右寸浮大者,心火刑金之象。左三部脈屬血,右三部脈屬氣,血弱則火自浮,陰虧則氣難降⋯⋯」——《七劍八俠》
Thumbnail
徐靈胎向張興德道:「尊夫人的貴恙是心陰不足、心陽有餘。左寸細數,左關、左尺均細弱,右寸浮大,右關、右尺均浮弱。左寸細數者,心陽發越之徵。右寸浮大者,心火刑金之象。左三部脈屬血,右三部脈屬氣,血弱則火自浮,陰虧則氣難降⋯⋯」——《七劍八俠》
Thumbnail
「少陰病,吐利」,太陽寒水內陷於脾臟,造成胃的熱度不足,併胃中宿食下走大腸而自利腹痛,大便狀如爛泥,這是太陰證的下利;當太陽寒水內陷到腎臟,則併手少陽三焦為病,因為三焦為疏瀉的管道,屬於淋巴系統,當腎臟寒,功能差,無法排除氾濫的寒水之時,寒水往中焦入胃,胃熱不足無法氣化則吐,往下焦水道系統疏瀉不及則
Thumbnail
「少陰病,吐利」,太陽寒水內陷於脾臟,造成胃的熱度不足,併胃中宿食下走大腸而自利腹痛,大便狀如爛泥,這是太陰證的下利;當太陽寒水內陷到腎臟,則併手少陽三焦為病,因為三焦為疏瀉的管道,屬於淋巴系統,當腎臟寒,功能差,無法排除氾濫的寒水之時,寒水往中焦入胃,胃熱不足無法氣化則吐,往下焦水道系統疏瀉不及則
Thumbnail
古中醫《黃帝內經》中記載著: 天氣、飲食、生活起居,細微地影響著人體健康。 “治未病、初病”的預防醫學觀念,是中醫著重的,也是精萃。
Thumbnail
古中醫《黃帝內經》中記載著: 天氣、飲食、生活起居,細微地影響著人體健康。 “治未病、初病”的預防醫學觀念,是中醫著重的,也是精萃。
Thumbnail
四季的東方醫學 《黃帝內經》將五行,與大自然的季節、氣候、方位,和生物發展的變化;及與人體的臟腑、情緒、五官、聲音、部位組織、分泌液...... 等等,一一記載下來。中醫學依此,而辯證論治出各種預防保健、與治療的原則和方法。 後續的書寫,將深入淺出地引薦給大眾 ......
Thumbnail
四季的東方醫學 《黃帝內經》將五行,與大自然的季節、氣候、方位,和生物發展的變化;及與人體的臟腑、情緒、五官、聲音、部位組織、分泌液...... 等等,一一記載下來。中醫學依此,而辯證論治出各種預防保健、與治療的原則和方法。 後續的書寫,將深入淺出地引薦給大眾 ......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