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相交下的六個角色-開闔樞
“氣”在中醫中被分為六種,稱為六氣,其在《內經》中有著諸多的論述,從中醫的理論和臨床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素問.陰陰離合論篇第六》中對分成六種的原因有所揭示,他說: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語到為止,《內經》並沒有對“開闔樞”的意義進一步解釋。但從字體的意義來看,可知是三個角色完成一個門轉動過程的意象。再結合對於氣的理解,這個轉動的門實際是在形容陰陽交流下,三種流動氣的角色。
從陰陽相交的過程圖一來看,
圖一
↓系統中有陰陽。
↓陰陽不平衡(理當陰平陽秘,是故陰陽恆相交),故其中有一陽打入陰,一陰打入陽。
↓陰陽之間出現盛衰的量失衡。
↓氣從盛走衰,而再次達到量平衡。
↓又因為陰陽的不平衡,而再次促進下次的陰陽相交。
我們可以發現,整個過程有三個角色的參與:
①樞=動者=樞而釋者=樞轉陰陽,首先釋出打入異方者。
②闔=盛者=闔而盛者=闔收異精者。
③開=虛者=開而收者=虛而開,使盛異入而回復平衡者。
如圖二所示。
圖二
以上三者又分陰陽,合則為六。也就是六氣的來源。
依據六氣的開闔樞角色,安插在陰陽圖中則如下圖三:
圖三
從他們各自所在的位點和功能上來說,
①厥陰=闔陽精以補陽(收陽以使自變陽)
故產生於陰多陽生之時,為春天之時。
②少陰=樞陰入陽以補陽(使自變陽)
故產生於陰陽皆盛(但陰多陽少)之時,為初夏之時。
③少陽=樞陽入陰以補陰(使自變陰)
故產生於陰陽皆盛(陽多陰少)之時,為後夏之時。
④太陰=開使陽補陰
故產生於盛陽少陰之時,為長夏之時。
⑤陽明=闔陰精以補陰
故產生於陽多陰生之時,為秋天之時。
⑥太陽=開使陰補陽
故產生於盛陰少陽之時,為冬天之時。
整理成如下:
p.s:這就是五運六氣中,主氣排列順序的原因。
p.s:變熱區間有四種氣,變冷區間有兩種氣,是故從陰陽消長的過程來說,變熱較慢,變冷較快。闔陽補陽成風,善行數變而混亂,是故用了兩個樞去做平衡,因此時間就被拉長了。
||六氣的陰陽多少
在《素問.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中有說: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換句話說,取決於六氣的各自角色的,是陰陽的多少。
然六氣各自對應的陰陽為多少呢?
雖然仍存在爭議,但最普遍的共識如下:
太陽=三陽、陽明=二陽、少陽=一陽、太陰=三陰、厥陰=一陰、少陰=二陰。
(《素問.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中有確定了陽經的陰陽量,說:帝曰:所謂三陽者,太陽為經,三陽脈至手太陰,弦浮而不沉,決以度,察以心,合之陰陽之論。所謂二陽者,陽明也,至手太陰,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一陽者,少陽也,至手太陰,上連人迎,弦急懸不絕,此少陽之病也,專陰則死。)
結合陰陽量而安插在陰陽圖中,則如下圖四:
圖四
此處將以如此對應的原因,證明如此對應是正確的。
解釋如下:
為了達到陰陽平衡之相交,必一對一、二對二,平而相交。
是故過程中,少陽入厥陰(一對一)、少陰入陽明(二對二)。
陰陽相交後的結果,以量來說發現陰陽不對等(陽7陰5)。(這就是天地陽多陰少、天多地少、能多物少,這幾個現象的印證)
是故氣再流動而恢復量的平衡(陽6陰6)。
如此在陰陽平和量平中轉換,形成生生不息變化的世界。
(陰陽異性相吸故相交,但相交後又必產生盛衰之不平衡,故氣又使得相交而平衡,整個過程反復,是故世界沒有靜止的時刻)
||各六氣角色的特性和現象
六氣在各自位點,對陰陽變化產生的效果,導致了他們各自的六淫特性,
整理如下:
三陽=太陽=開=寒水=盛陰入陽,寒陽熱,故陽熱澆而寒。
(背景入陽故寒,盛陰澆灌故寒)
三陰=太陰=開=濕土=盛陽入陰,蒸陰水,故陰水蒸而濕。
(背景入陰故熱,盛陽蒸騰故濕)
二陽=陽明=闔=燥金=闔收陰精化陽,陰生入陽化陰,故溫降濕散而燥。
(得熱而濕散,得陰而溫降)(背景陰生故溫降,化陰故溫降,入陽則是燥)
一陰=厥陰=闔=風木=闔收陽精化陰,陽生入陰化陽,故溫升動陰而風。
(得火而風起得陽而溫升)(背景陽生故溫升,化陽故溫升,入陰則是動)
二陰=少陰=樞=君火=樞陰入陽,從陰入陽,故化陽屬陰而熱。
(化陽表示背景溫度不高,故只是熱)
一陽=少陽=樞=相火=樞陽入陰,從陽入陰,故化陰屬陽而火。
(化陰表示背景溫度不低,故為火)
p.s:大環境下,陰陽氣流動的軌跡,決定了現象。
整理成表格如下:
在陰陽不平衡的階段下,為了平衡,六氣的其中一個角色會異常顯現突出。
例如,在陰極盛之時,將生太陽以開收陰氣而化陽;在陰盛陽生之時,將生厥陰以闔陽精化陰。
例如,在燥盛之時,必是陰生之時而化陽明故,故陽明生燥性,但也是為了達到平衡所產生的效果。
是故陰陽平衡下,陰陽交流衍生的六氣為共存均等,而無一明顯表現。
陰陽失衡下,陰陽才會啟動恢復平衡機制,而六氣將出現獨見、獨霸的現象。
從實際例子上,
時間,如五運六氣中的主氣排列順序,即是一年中陰陽衰長循環下的獨見循環。
空間,因為六氣也各自對應五行,所以其實六氣也具有如五行般的空間排列規則,中土太陰、南方少陰少陽、北方太陽、東方厥陰、西方陽明。
參考:《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