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算是看得滿久的,約莫從一月下旬看到二月底。(然後拖到現在才打書評🥹)
既然已經是「隱居」,那麼就不能太期待內容會多精彩🤣,真的就很類似於「每日流水帳」,一次看不了太多,得每一次一些些的、慢慢的把它嗑完。
不過神奇的是,看得當下總會也感到一絲平靜,而且還會莫名的放空了起來…
攝於2025.03.31
關於隱居的起頭與過程
很能理解作者想要隱居的念頭——
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有一種很固定的流程。首先一定是在現代化大都市裡因消化不良而痛苦不勘,然後才轉而嚮往森林裡白煙裊裊的小木屋。一旦在墨守成規的肥油中變得僵直麻痺,又在安逸舒適的脂肪中被包得密不透氣後,就是時機成熟、接受森林召喚的時候了。(P.155)
要追尋心靈上完全的寧靜在這個社會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不過我想,我們想像中的隱居似乎都更為理想得許多,像是舒適的待在自己的小空間、做各種想做的事情之類的。殊不知看了作者的分享,才驚覺忽略了所謂的「隱居」,也意味著要和「現代生活」作切割,換言之,一切都只能回歸原始、仰賴自己和自然了。
——在寒冬中維持自己的生存溫度(要砍柴)、自給自足三餐(採集和釣魚)、凡事只能靠自然與自己。
不過當然,這也是花時間習慣之後就能上手的事情。(只是真的並沒有那麼美好阿🤣生活瑣事還是存在的,不過人的生命力很強,不管怎樣似乎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
總之呢,作者隱居元素,我將歸結為這三者:大自然、閱讀、酒精
整體而言,生活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步調慢到不能再慢,時間就像手中最富裕的東西一樣,真的是我們難以想像的一天:
今天,讀了很多書,一面聽著〈田園〉,一面在奶油麵包色的光芒中溜冰三小時,釣到一條鮭魚,收成了半公升的魚餌,隔著紅茶的熱煙凝望窗外湖面,在下午四點的陽光中小睡了一會兒,砍下一棵三公尺高的樹幹,劈了兩天份的柴,煮了並吃了一頓美味的穀物粥,並覺得所有這些事統統串再一起其實就是天堂。(P.142)
又看了天空一整天。(P.248)
——如果叫我這樣過一天,應該不是焦慮過頭,不然就是被罪惡感給折磨吧。
對隱居的想法
雖然生活簡單,長時間只能和自己的思緒相處,不過相對的遠離了網路與他人、社會與現實,我想確實能夠讓心靈平靜下來。這樣的狀態的確是令人羨慕的,但若有機會的話,卻又沒有勇氣、自信與意願把自己拋到那種地方長達半年。
或許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些條件來營造自己的「隱居」🤣,不過真的很難啊,畢竟沒辦法強硬的被遠離,很容易又拿起手機、開起電腦…等等。
但同時,也不禁的想像,採取這樣較為極端方式的隱居,或許真的會被社會給唾棄吧?不過又有何不可呢?一直跟上時代前端到底有什麼好處?
反覆想了想,覺得若能到稍微偏鄉一點的地方生活,半自給自足的過日子,不要被緊張的都市節奏給束縛,應該就很不錯了吧😆
(對此既很多想法又矛盾的感想)
隱居體悟摘錄
一些關於作者這段期間的體悟及心得摘錄,似乎能夠讓人開始對於隱居生活有所體會?
- 隱居者所無法預料的事,是他的思緒。唯有思緒能打斷每小時都一模一樣的時間長流。需要做白日夢,才能為自己帶來驚奇。(P.79)
- 如果想獲得內心的自由感,就需要大量的空間和獨處;還需要對時間的主導權、全然的寂靜、清苦的生活,以及垂手可得的地理美景。所有這些加總起來,結論便是小木屋生活。(P.97)
- 退隱是一種抗爭。住進自己的小木屋裡,即是從各個控制螢幕上消失。隱居者任自己銷聲匿跡,他不再發送出任何數位足跡、任何通聯紀錄、任何金融匯兌;他把各種身分一律卸下了。(P.128)
- 這種生活能帶來平靜。倒不是就此變得心如止水,小木屋並不是什麼佛家的開悟菩提。隱居生活能把人的企圖心規範在可行的範圍內。能從事的行動種類變得有限之後,每一種經驗的深度便會加深。閱讀、寫作、釣魚、登山、溜冰、在樹林裡閒晃……生活中的活動只剩十五種左右。(P.143)
- 如果抱定主意,決定在生活中什麼也不想擁有,那麼人生其實便什麼也不匱乏。(P.188)
- 我躺在吊床上,研究著雲朵的形狀。靜心端詳,這個說法是一些腦筋動得快的人想出來的,這樣就能名正言順放空偷懶。不用理會那些憂心忡忡堅持「人人都要積極在社會上當一個有用的人」的人。(P.247-248)
- 流落荒島的獨居者若想保持神智正常,就必須活在當下。要是開始規畫各式各樣的計畫,他一定會發瘋。(P.272)
五星推薦/喜愛指數:⭐️⭐️⭐️⭐️
我想我們人生中真的很難有這種隱居經驗🤣透過這本書來身歷其境一下也是挺有趣的!(雖然看的過程中會偶爾感到無聊)
總之,書中的氛圍與節奏,非常適合作為睡前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