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劉文修坐在咖啡館角落,筆電螢幕上的 K 線圖閃爍著,他的筆記本攤開,上面寫滿了詳細的分析:
「XX 公司去年營收成長 12%,但市場趨勢可能已過高峰,需等待更好買點。」
「YY 產業近期進入波動期,建議觀察三個月後的數據變化。」
「ZZ 個股五年內穩健,但近期漲幅過高,需等回調確認支撐位。」
他在這些筆記上來回劃線,思考著。
他不是那種盲目投資的人。他要的是「最完美的進場點」,最安全、最穩當的選擇。
他盯著畫面上的股價,心裡猶豫:「再等一天……也許會更好。」
然後,隔天,他打開電腦,看到的是開盤就鎖漲停的新聞。
「……現在進場太貴了。」他皺眉,咬著筆,繼續等待「更好的時機」。
三個月後,股價已經翻倍。
他關掉電腦,低聲罵道:「這市場根本沒道理。」
【二】
「公告:資訊處品質管理部張主任,即日起調升資訊處長乙職。」
這是三年內,他第三次與升遷機會擦肩而過。
當初王處長要升技術長時,就有問他要不要競爭處長職缺,他並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回去做了一份 SWOT 分析,連MECE都做完了,但是,他仍然在想....
「這份職位雖然薪水高,但工作量可能大幅增加,風險未知,未來是否有更好的機會?」
他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境列出來,計算機率,評估哪條路對自己最有利。
「或許再觀察幾週,公司可能會有更好的動向。」
等到他終於下定決心,遞出申請時,人資的回覆是:「王技術長昨天已經推薦張主任調升處長了。」
他沉默了幾秒,然後回到座位,手指輕敲著桌面,心裡嘀咕:「公司根本不重視人才,太急躁了,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是等公司來邀請才對。」
【三】
「文修,我想了很久,我們還是分開吧。」
電話那頭,林書荷的聲音冷靜而堅定。
他怔住,握緊手機,腦子裡閃過無數過去的畫面——
大學時,她說:「我們交往吧。」他回答:「我們再想清楚一點?」
工作後,她說:「要不要搬來一起住?」他說:「我們先評估看看合不合適?」
前年,她說:「要不要結婚?」他說:「結婚是大事,不能太衝動,我們應該列個計畫……」
計畫?
他確實列過計畫。他研究過婚姻關係的心理學報告、查閱過婚後財務管理策略,甚至連未來五年的共同生活預算都算好了。
他什麼都準備好了,卻沒有人等他。
「……我們真的不能再考慮一下?」他終於開口。
「我已經考慮太久了。」她輕聲說,「但你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我。」
電話掛斷。
那天晚上,他拿出那本寫滿投資分析的筆記本,翻到最後一頁,赫然看到一行小字——
「林書荷 / 結婚 / 計畫中」
他盯著這幾個字,許久沒有動作。
【四】
凌晨三點,他走進 24 小時超市,站在泡麵區前。
「海鮮口味還是牛肉口味?」
他盯著架上的泡麵,思考著湯底成分、鈉含量、性價比,權衡這頓宵夜哪個選擇比較「值得」。
五分鐘後,身旁的大學生已經拿著泡麵結帳離開,他依舊站在原地。
最後,他嘆了口氣,選了一瓶牛奶,走向收銀台。
回家後,他坐在電腦前,打開股市 APP,看到的標題是——
「XX 股價創新高,兩年內漲幅 250%!」
這支股票他去年研究過,當時評估說:「如果能再跌個 5%,就買進。」
結果它從未跌過,只有一路狂漲。
他低聲咒罵:「這市場根本是運氣決定的。」
然後,他關掉電腦,繼續等待「下一次機會」。
世界一直往前,只有他停在原地
劉文修仍舊每天上班、回家、看股市、讀分析報告,生活井然有序。
他的生活依舊平淡無奇,沒有任何驚喜。
他的職位,還停留在十年前的級別。
他的感情,經過十年終究成了過去。
他的存款,幾乎看不出變化。
但他依舊覺得——
錯的不是他,是市場不理性,是公司沒有眼光,是別人都太急躁,是世界不夠耐心。
「真正的機會總會來的,」他對自己說,「只是還沒輪到我。」
然後,他繼續等待。
格局解析:印綬重重,優柔寡斷
關鍵命理:
- 過度分析,行動滯後:印綬太重者,對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完美的選擇」,總是反覆研究、推敲,導致錯過關鍵時機。
- 錯失良機,卻不自覺:即便一次次錯過機會,這類人也很難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反而會怨天尤人,認為世界對自己不公平。
- 生活全面受影響:無論是投資、職場、感情,甚至日常小事,這類人都容易陷入「猶豫—研究—決定—錯過」的循環,長期下來形成一種無法自拔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