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羅馬人來說,「Io Saturnalia」這句節日問候語,就如同我們現今說的「聖誕快樂」或「佳節愉快」一樣,充滿了節慶氣氛和歡愉的意味。
農神節是一個為期一週的古羅馬節日,專門祭祀農業之神(Saturn)。每年於冬至期間,從 12 月 17 日到 23 日舉行。在羅馬曆法中的所有節日中(土星節只是眾多節日之一),它無疑是最歡樂和最受歡迎的節日,充滿了歡樂、送禮和角色互換等活動。

圖片來源
農神節的起源與意義
Saturn,這位將節日命名的神祇,在羅馬宗教中擁有獨特的地位。他通常被描繪成身穿頭紗,手持鐮刀或修枝刀,這些象徵物顯示他與農業及播種活動有密切關聯。儘管土星在羅馬神話與宗教中的角色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但由於與農神節的關聯以及位於卡比托利歐山腳下的神殿,見證著這位神祇在羅馬文化中的重要性。
這座建於公元前 498 年的神殿不僅是祭祀中心,更是農神節的精神象徵。每年節日開始時,人們都會舉行一項特殊儀式:象徵性地解開纏繞在Saturn雕像腳上的羊毛繩,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 它象徵著自由與解放,也預示著接下來一週內社會等級制度的暫時消融 ,並表達了節日期間的一種角色顛倒的概念。在這個節日中,羅馬社會的嚴格階級規範被拋諸腦後,哪怕僅僅持續一週,所有人都能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農神節的歷史與慶祝方式
根據歷史學家李維的說法,土星節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紀。然而,另一位 1 世紀的希臘諷刺作家盧西安(Lucian)描述了類似節日,甚至可能早於此時。他提到在「七日統治」期間,克洛諾斯(Chronos)接管宙斯的統治權,並形容這段時間充滿狂歡、遊戲和輕鬆歡樂。
盧西安寫道:「在這七天裡,我決定不處理任何政務,也不參與政治。我會飲酒、歡鬧、玩遊戲、擲骰子,任命一名‘狂歡主宰’,並參與宴飲和唱歌。有時候甚至會被推入冷水,或者臉上被塗抹煤灰。」
這些描述幫助我們瞭解神農節的慶祝方式,尤其是因為沒有單一資料能完整記錄整個節日。直到公元 5 世紀,羅馬作家馬克羅比烏斯(Macrobius)仍在討論農神節,並以其為背景描述對羅馬傳統異教儀式的懷念,這些儀式在基督教影響力上升之前曾占主導地位。
農神節最初僅是一日節日,但到羅馬共和國晚期,已經延長為一週。第一位羅馬皇帝奧古斯都(Augustus)將其縮短為三天,但其繼任者卡里古拉(Caligula)又將其增加至五天。然而,民眾似乎無視官方規定,依然慶祝整整七天。
農神節的活動與禮物
在節日期間,人們交換禮物,穿著休閒服飾(例如寬鬆的節日長袍),而不是正式的長袍(toga)。農神節以派對、盛宴、遊戲和歡鬧而著稱。奴隸們也被允許享有自由,可以賭博、飲酒,甚至與主人共同進餐。
這些歡樂的氛圍讓羅馬詩人卡圖盧斯(Catullus)形容土星節是「最美好的時光」。節日的一大特色是角色顛倒:家庭中最卑微的成員會被選為「農神節之王」,也稱為「嬉鬧之主(Lord of Misrule)」。這位臨時的領袖可以在一週內進行一些輕鬆搞怪的行為。此外,奴隸與主人會共同進餐,主人甚至會戴上奴隸的帽子(象徵自由的羊毛帽)並為奴隸服務。這種短暫的角色轉換可能是一種社會的緩解機制,幫助奴隸在一年的壓迫中釋放壓力。
節日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市集日」,這一天人們會前往特別的市場購買節日禮物。這些物品不僅用於慶祝,也體現了人們對新年的期待。
農神節的宗教與象徵
Saturn的妻子Ops,作為大地女神與豐收的象徵,在節日的第三天也受到祭祀。Ops有另一個在 8 月舉行的專屬節日(Ops Consivia),以慶祝豐收,但在農神節期間,她也被納入慶祝活動中。
節日的最後一天被稱為「市集日」,人們會前往特別的市場購買禮物,這些禮物包括蠟燭、蜜餞無花果,以及特別重要的小陶土人偶(Sigillaria)。這些人偶可以是神祇、英雄(如赫拉克勒斯),甚至幽默的形象,作為贈送對象的象徵。蠟燭是另一受歡迎的禮物,象徵著光明的到來以及人類對真理與正義的追求。
節日結束時,土星的雕像會再次被羊毛繩綁上,象徵新一年開始的期盼。
農神節與聖誕節的聯繫
由於農神節的時間恰逢 12 月底,加上其特徵如裝飾、歡慶、宴飲和送禮,很容易看出其對基督教聖誕節的影響。例如,用紅綠兩色裝飾房屋,這些顏色最初分別象徵生命力和重生的精神。金銀則象徵Ops及女性神性的能量。基督教將這些象徵融入自己的儀式,並將Saturn與太陽神的地位取代為耶穌基督。
隨著基督教的傳播,早期教會無法完全消除土星節的影響,因此將其部分融入基督教儀式中,並以耶穌基督取代土星成為慶祝的核心。最終,(Io Saturnalia)(祝土星節快樂)的歡呼逐漸被「聖誕快樂」所取代,成為新節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