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mquid tota die arabit arans ut serat? proscindet et sarriet humum suam? Nonne cum adaequaverit faciem ejus, seret gith et cyminum sparget? et ponet triticum per ordinem, et hordeum, et milium, et viciam in finibus suis? Et erudiet illum in judicio; Deus suus docebit illum.
耕田的人那有整日耕田,掘土耙地的呢?當他把地弄平了以後,不是要撒上小茴香,播種大茴香,種植大麥和小麥,地邊種玉蜀黍嗎?這是上主教給他的方式,他的天主指示他的。
依撒意亞先知書廿八24-26
在傳統禮儀年中,復活期的喜樂有一個特別的小中斷,就是「特別祈禱日」(In Rogationisbus)。共有兩次特別祈禱日,一次是在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聖史瑪爾谷瞻禮,一次就是復活第五主日後的週一到週三,也就是升天節的前三天。
在這個傳統的祈禱日中,信友們會在神父的帶領下在整個堂區的管轄範圍內做遊行,特別是去田野,對農田和其中的作物進行降福。在這些遊行的其間,教友們會特別頌念諸聖禱文,隆重地祈求天朝一切聖人聖女和天使為我們祈求。這個遊行和祈禱主要的目的是祈求天主使我們避開天災,能到讓農事穩定、繁榮,生產足夠的食糧。在遊行結束之後,則會有特別祈禱日的彌撒。彌撒有自己的專用經文,同時祭披的顏色也會使用代表懺悔和補贖的紫色。這是復活期的喜樂中唯一的一次。這個禮儀的起源大約來自四世紀和五世紀的傳統。升天節前的三天祈禱日來自高盧教會,是在470年由維埃納(Vienne)的主教聖Mamertus建立的,為了當年在該城市發生的嚴重天災做補贖。很快這個禮儀習慣就席捲整個高盧,最後成為普世教會禮儀實踐的一部份。
特殊祈禱日主要以農事為其祈禱的中心,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四季齋期做對比。這是傳統禮儀年曆中唯二與大自然相關的習俗,而且都是懺悔與克己的時刻。四季齋期的重點在於時間在一年中的變化,將播種、耕耘、收成、儲倉等不同時節的活動奉獻給天主,也是提醒我們時時將自己生命的不同時刻歸向一切美善的來源。而在特別祈禱日中,最主要的祈求是對抗天災。Foley指出,特別祈禱日的禮儀是從人與城市的角度去看待與大自然的關係。人們耕耘土地,從中獲得豐富的糧食,同時又時時因為乾旱、洪水和地震等天災而面臨來自大自然的毀滅。人與他所居住的環境,他生活的場域之間就產生了這種充滿困難和依賴張力。而同時,這份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基督信仰的淨化下呈現出來的。傳統的信仰並不像今天那樣將天災僅僅視為某種冷酷、理性的「自然事件」,而是如同舊約中人一樣,將之視為某種來自天主的警告甚至懲罰。在這種情況下,特別祈禱日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悔過和補贖的機會,促進人以從心靈革新的方式重新回來面對他最物質的日常勞動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