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 板材界的黑馬:彰化副產加工廠強勢登場

EP19: 板材界的黑馬:彰化副產加工廠強勢登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收聽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5j7s28i0j0h01wygps59ipt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收聽「甜言蜜語話糖史」,我們今天要講的是板材界的黑馬:彰化副產加工廠強勢登場。說起彰化副產加工廠它一樣也是美援支持下所建立的台糖副產加工廠,而且跟新營酵母工廠同一天開幕,也和新營酵母工場一樣,是當時遠東最大規模的新型加工廠,究竟彰化副產加工廠是怎麼來的呢?它又對台灣有什麼貢獻呢?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說分明。

彰工副產加工廠是從彰化糖廠轉型而來的。

彰化糖廠在日治時期不叫彰化糖廠,而是「新高製糖株式會社彰化工場」,後來「彰化工場」被大日本製糖株式會合併,被改為「彰化第一、第二製糖所」,然後,在1935年的時候,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興建「龍巖糖廠」,把彰化第二製糖所的設備挪到到龍巖糖廠去,所以就剩下第一製糖所。台灣光復,彰化第一製糖所被台糖公司接收,改為「彰化糖廠」,但當地居民一般習慣稱「彰化糖廠」為「中寮糖廠」。

甘蔗與稻米之爭:轉型的契機

而彰化糖廠會轉變為「彰化副產加工廠」,主要是因為彰化糖廠的原料區屬於兩季水田,所以農民到底要種甘蔗?還是要種水稻常陷入對抗的狀態,最後,還是種稻派贏了,沒什麼人願意種甘蔗,導致原料區的甘蔗愈少愈少,這也讓台糖公司想要推廣種甘蔗這件事上感到困難,再加上當時國際糖價低迷,可說是雪上加霜。

創新技術:蔗渣變建材

但糖廠總要是經營下去,那,怎麼辦呢?在尋求彰化糖廠轉型之際,台糖公司看到當時國內建築木材缺乏、木材市價不斷上漲,政府每年還要花掉許多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的柳安木,所以,台糖公司就開始研究如何利用蔗渣纖維來取代木質纖維做成建材,而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被台糖研究成功,認為以「濕製乾壓綜合法」做出來的「雙面光高級硬板」可以取代建材。

濕製乾壓綜合法

這裏要稍微解釋一下,什麼是「濕製乾壓綜合法」和「雙面光高級硬板」。所謂的「濕製乾壓綜合法」,要分兩個步驟來講,第一步是「濕製」,簡單的說,就是在處理蔗渣的過程中加入水分或液體,來減少加工阻力,讓材料塑型的過程更加順利;接著是第二步驟「乾壓」,在材料成型後,利用機械加壓去除水分,再壓縮穩固材料的形狀,這就是也謂的「濕製乾壓綜合法」。

雙面光高級硬板的應用

至於「雙面光高級硬板」,是用於室內裝潢的的板材,常被施作在牆壁或櫥櫃門,因為它光亮的表面,可以讓空間看起來更加現代和具有視覺衝擊力。而台糖公司成功利用蔗渣纖維做出「雙面光高級硬板」替代木材做的「雙面光高級硬板」在當時可說是創舉。

美援支持下的改建工程

因此,台糖公司決定關閉彰化糖廠,利用原址廠房、鍋爐及電力設備轉為製作「蔗板」的副產加工廠,而這個計畫,獲得美援的支持,而主要的製板機器,則由美國牆板機械公司供應,於是在民國43年(1954)年進行改建。

員工安置:台糖福利印刷所的設立

在改建的同時,糖廠有些有員工就失去工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台糖勵進會」動用福利基金100萬元投資設立「台糖員工福利印刷所」來解決一部分員工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印刷所的設立,也可以節省台糖各單位的印刷費用。

剛開始時,是調用總爺糖廠總務課長沈耀奎來擔任印刷所主任,印刷設備則是向台南新生印刷廠購買,還有接收屏東、車路墘(仁德)、虎尾三座糖廠勵進會的印刷設備。

印刷所在彰化的時間,直到民國58年(1969年)遷往台南的新營糖廠為止;對「台糖員工福利印刷所」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自進行前往新營糖廠的「糖福印刷創意館」進行參觀和了解,或者,我找一天,來講講印刷所的歷史也行。

在歷盛大開幕與生產成果

經2年多近3年的時間,「彰化副產加工廠」終於在民國46年(1957)年正式成立,開幕暨開工典禮的那天,由當時的經濟部長江杓主持典禮,而蒞臨典禮貴賓有台灣省主席嚴家淦、美國大使館經濟處長雷賽在內等國內外賓客數十人, 典禮可說是十分風光,冠蓋雲集啊!

開工後的彰化副產加工廠,除了生產原先計畫的「高級雙面光蔗板」外,也還生產「隔熱絕緣板」和「吸音板」可替代夾板供作建築與家俱材料,因產品物美價廉、銷路甚佳。

據資料記載,彰化副產加工廠開工後每日可造甘蔗板5,000張,每張面積為32平方英尺,合計為16萬平方英尺,年總產量為5,840萬平方英尺,目前國際市價每100平方英尺為美金50元,即可年產蔗板美金2,920萬元,以年總產量的1/3供應臺省需要,即可減少為製造三合板的柳安木進口,年可節省外匯美金10餘萬元。

民營化與工廠的新頁

可惜的是,到了民國50年(1961年)時候,台糖公司奉政府民營化政策的命令,將彰化副產加工廠民營化,與國民黨黨營事業「裕臺公司」合組「臺灣省建業股份有限公司」,其資本額定為一億元,裕臺佔56%、民間2.9%、台糖41%,自此「彰化副產加工廠」走入歷史。

結語:見證台灣工業化進程

回顧彰化副產加工廠成立的過程,從日治時期的製糖所,到戰後的糖廠,再到因應時代需求轉型為副產加工廠,最後走向民營化—這不僅僅是一座工廠的變遷史,更反映了台灣在美援時期工業化的進程。

作為遠東最大規模的新型工廠,彰化副產加工廠不僅設備新穎,更是台糖公司首次藉由美援建立的大規模副產事業,對台灣的經濟建設及國計民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它成功將蔗渣轉化為建材,不但解決了原料區種植衝突的問題,更為台灣節省了可觀的外匯,可說是當時產業創新的典範。

雖然這座工廠最終因政策改變而走向民營,但它在台灣工業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確實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我是軒豪,感謝收聽「甜言蜜語話糖史」,記得按讚、分享與訂閱哦,我們下回見!

參考資料:

1、【台糖四十年】,彰化副產加工廠,第183頁至184頁。

2、維基百科,彰化糖廠。

3、國家文化記憶庫



avatar-img
糖金時刻
8會員
23內容數
介紹糖業在台灣發展的歷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糖金時刻 的其他內容
台糖在確立朝養豬事業邁向後,在民國42至49年(1953至1960年)間,台糖分別成立種畜場、繁殖場、肥豬場、毛豬待售站等等,並訓練技術員工、選購種豬、籌措飼料來源等,戈福江教授是主要的關鍵人物,自此開啟養豬事業的一段風光史,使台糖成為台灣企業化養豬的始祖。
臺東糖廠鳳梨工場」於民國46年(1957年)正式生產鳳梨罐頭,對開發東臺灣,增進農村經濟有極大貢獻,它更是臺灣鳳梨罐頭開創歐美市場的先河,其後成為國內最大鳳梨罐頭工場,取代了台鳳的龍頭地位。
收聽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49m0rqr000o01wg585cfpbq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收聽「甜言蜜史話糖史」第18集,今天我們依舊講美援時代的台糖副產加工廠,今天要講的是「高雄農化廠」。主要是因為高雄農化廠所生產的DDT全部供給當年
台糖在確立朝養豬事業邁向後,在民國42至49年(1953至1960年)間,台糖分別成立種畜場、繁殖場、肥豬場、毛豬待售站等等,並訓練技術員工、選購種豬、籌措飼料來源等,戈福江教授是主要的關鍵人物,自此開啟養豬事業的一段風光史,使台糖成為台灣企業化養豬的始祖。
臺東糖廠鳳梨工場」於民國46年(1957年)正式生產鳳梨罐頭,對開發東臺灣,增進農村經濟有極大貢獻,它更是臺灣鳳梨罐頭開創歐美市場的先河,其後成為國內最大鳳梨罐頭工場,取代了台鳳的龍頭地位。
收聽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m49m0rqr000o01wg585cfpbq 哈囉,大家好,我是軒豪,歡迎收聽「甜言蜜史話糖史」第18集,今天我們依舊講美援時代的台糖副產加工廠,今天要講的是「高雄農化廠」。主要是因為高雄農化廠所生產的DDT全部供給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