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家自學並不是那麼稀奇的事吧

其實,在家自學並不是那麼稀奇的事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拿起的會是哪個口味」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語出1994年美國電影《阿甘正傳》(《Forrest Gump》)在最後選擇本文圖片時,我突然想起了這句話。試了才知道。


當有人知道我們選擇帶孩子在家自學的時候,常會收到的反應(或疑問)中有一類是這樣:

『都不用去學校喔?那考試咧?』

『那你們要教所有科目嗎?』

『那有沒有同學或跟其他人一起?』

『啊那以後怎麼辦?』

看得出來,大家都特別關心孩子們的學習是否「跟得上進度」,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上學的模式和樣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屆齡入學,接收來自學校老師為主的訊息,通過課本教材安排講授、測驗、作業等方式來獲取對許多事物的基本認知,還有一些對生活管理上的操作練習(秩序、衛生、團體活動等等);身邊有著同樣行程表的同齡孩子就是同學,跟同學們一起相處就可以培養人際關係...

但是學習的場域和樣貌其實也可以很多樣的,現在我們還提倡要尊重生物多樣性呢,地球上的各個生態場域都應當保有多樣化的生物和特質差異了,何況是從身體素質到精神思考都有千萬種細微差距的人類?即使物種是同一個,但擁有高等智慧的物種難道不應該被更細膩地對待嗎?

在一開始我們家老爺(孩子的爸)提議要讓孩子自學時,我腦中還沒有生物多樣性這個詞,而且也覺得很難想像,畢竟我就學的過程就是那麼普通的體制內模式;但是當被問到我是否喜歡那樣的學習模式,而且還得持續好多年?未來真的用得到那些「所學」嗎?那些時間如果都拿去做自己曾經想做的事情,會不會不一樣?
回顧過去自己在學校的那數年,在課本底下壓著本子或紙張,畫圖寫詩寫小說的記憶,浮想聯翩,在考試進度之間邊讀邊分心,美其名為在夾縫中求生存追夢想,但在體制的慣性壓力下就是個半調子的追求,這樣考過了高中,再考進了大學,我似乎一直都是個會分心的人(苦笑),到底是因為「沒有那麼愛」所以投入不夠深?還是因為習慣了這樣東一點西一點的貪多嚼不爛?至今對我來說也還是個不解之謎。

但如果有機會的話,要讓孩子們這樣經歷嗎?或者我們的孩子可以早一點開始,花更多時間去投入他們有興趣的事情?

於是我就動搖了,加上那時已有法律支持自學並且有相關的規範條例,做了些功課後,知道其實自學也不是那麼驚世駭俗,有些人們早已嘗試、並且培養出看起來很棒的孩子(這時候還不知道有唐鳳這號人物呢);所以我們在大女兒漸漸長大的時候跟她說,之後她會上「爸爸媽媽學校」;於是寫自學計劃書、排時間表,安排和調整工作的模式,盡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裡──感謝一切的機緣,讓我們倆基本上都能在家,出門在外工作的時間不會太長,而且可以互相支援──於是,就這樣開始了,直到現在已經超過六年。

我們希望是這樣的:讓孩子們不是單純在學校裡被安排一切,聽著大人說「考完這個就好了」「考過大考就休息了」「考上高中就好」「考到大學你就輕鬆了」這類的話,而是選擇後負起責任,先努力去衝自己當下想要的,擁有體驗和決定的機會,可以繼續嘗試不同的可能性,不需要把想做的常識從小學時就被課表壓抑,或者到高中甚至大學之後才開始探索自己的興趣。

每個家庭都是由不同的人組成,孩子或家長都有著不同的個性和能力,當然一開始的時候孩子還小,我們要決定比較多的時間和內容規劃,讓他們有比較多的體驗,等到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個性和偏好,自然會有意見,我們可以看孩子的狀況,跟孩子討論他們想要做甚麼。選擇自學其實是就只是把選擇權從學校拿回到個別家庭內,讓每個家庭自行決定要怎麼規劃學習和生活,並負起相應的責任,這些決定是家長和孩子要一起相處和交流,一起去做。本質上就是這樣而已,也不是甚麼很稀奇或誇張的事吧?

即使沒有選擇自學,陪伴孩子、去瞭解孩子在接觸甚麼、需要甚麼,然後想辦法給予支持,本來就是家長應該要做的,我們只不過是讓孩子跟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更多、距離更近而已。

關於同學或朋友的問題,我們並不是離群索居的人,孩子從小貓小狗到親戚長輩或教會的不同年齡層都可以接觸到,所以只是沒有那麼多同齡的孩子,但不至於沒有人際社交的機會。

關於教授科目和師資的問題,因為我們的選擇是「不採用體制內的教材」,所以我們並沒有照著學校的科目和教材走,有參考過課綱,在某些基本能力上用我們家的概念來進行,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雙親可以擔負基本的識字以及語言理解能力,當孩子可以自行閱讀之後,他們就能夠探索不同的領域,我們希望孩子的學習是從生活體驗中的需要出發,所以沒有太多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其間如果有覺得不錯的共學或才藝課程,我們也讓孩子體驗過或長或短的時間(例如科博館導覽手作、園藝繪本、生物自然課、機器人或不插電程式課、舞蹈、劍道等等) 從中觀察他們的興趣和特長,再繼續往後的安排。

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不斷修改課表!沒有教科書和考科、考試進度的限制,我們有很大的彈性可以調整,包括要學習的東西、應該增加或可能需要調整的項目,時間安排在哪裡等等,還包括睡覺時間──不得已晚睡的話,隔天也不需要硬逼著爬起床(笑)。

自從我生下第一胎開始學習親餵母奶起,我就學到了一件事:在育兒上不停與人比較,是會要人命的!(想起坐月子時曾有一段辛苦的追奶期,看著奶瓶刻度很無力的我)
長輩、網路、書籍...所有都可以給我參考,但這些都是「他人」,我們必須要能自己做選擇,因為我們的家庭組成有我們的特質,我們的孩子也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他人的經驗終究都是參考,可以從中取得有幫助的部分,來幫助我們做出屬於我們家的特色來。本來人就不可能做到完美,我們若能持續保有嘗試、修正、再嘗試的動力,這不是挺積極的生活態度嗎?

因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特質,不同的家庭又加入更多的變因,所以在孩子的求學階段,這被稱之為實驗教育,因為我們可能不知道「實驗」會有甚麼反應出現,但自學其實不稀奇,即使我們長大成人,我們也都還有機會學習,看書、搜尋資訊、與人對話、給AI指令,報名上才藝課、運動課或是教練...自學就是自主學習,為自己的學習和行動負責任有了需求或渴望、就會去做。這是再自然不過的學習方式。

avatar-img
穆思沙龍 Muz's Salon
5會員
23內容數
宅媽小穆,不只有宅,也不只是媽,有時也不只被叫做小穆。 是腦袋有點雜亂的 I 人,喜歡挖很多坑,有點跳不完。 總之來坐坐,有甚麼興趣話題,歡迎來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穆思沙龍 Muz's Salon 的其他內容
九月末尾,完成了孩子們上個年度(112學年)的自學狀況報告書,上傳到系統後吐了口長氣──雖然沒有壓在最後一天,還是有種在死線前交作業的感覺...不過還是記錄一下,簡單分享:)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是個屬於女孩兒的傳統節日,對於喜歡日本文化的我們家來說,趁機借題發揮一下,讓女兒有個季節感的活動也是滿剛好的(笑)所以在二月底的時候,卯爸就跟卯卯預告了三月三日女兒節,要來個穿浴衣的茶會時間,根據她的喜好泡茶,還有一起吃點心...
在家自學的藝術欣賞時間。我們有幸在期限內欣賞到《髭切膝丸 雙騎出陣 2020 ~SOGA~》這齣作品,它既是2.5D音樂劇,同時也是引領人們探索日本傳說故事和傳統藝能文化...
九月末尾,完成了孩子們上個年度(112學年)的自學狀況報告書,上傳到系統後吐了口長氣──雖然沒有壓在最後一天,還是有種在死線前交作業的感覺...不過還是記錄一下,簡單分享:)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是個屬於女孩兒的傳統節日,對於喜歡日本文化的我們家來說,趁機借題發揮一下,讓女兒有個季節感的活動也是滿剛好的(笑)所以在二月底的時候,卯爸就跟卯卯預告了三月三日女兒節,要來個穿浴衣的茶會時間,根據她的喜好泡茶,還有一起吃點心...
在家自學的藝術欣賞時間。我們有幸在期限內欣賞到《髭切膝丸 雙騎出陣 2020 ~SOGA~》這齣作品,它既是2.5D音樂劇,同時也是引領人們探索日本傳說故事和傳統藝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