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mma最為人熟知的功能就是製作簡報和網頁,除此之外,你還會用Gamma做什麼呢?
在Gamma的頁面樣式選單中,提供數種常見的尺寸,例如適合簡報橫式 16:9、4:3、用於社群貼文的直式 9:16、4:5 、正方形 1:1、或A4文件等。由於我個人很喜歡把閱讀過的書,製作成一張一張的卡片筆記保存起來,一來這是一種有效內化知識的方法,二來方便我與他人分享閱讀心得。不過,製作一份圖卡筆記其實是一件很費工的事,我通常使用PPT或Canva製作圖卡,而且總想要做得盡善盡美(簡直當藝術品認真製作了XD),非常耗時。假設我今天想要快速製作的話,有沒有什麼工具可以讓我不顧美編,儘管專注內容呈現。於是,我想到版型多元、操作方便,且兼顧美觀的Gamma!
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如何利用Gamma工具且不使用AI功能之下,製作一份閱讀圖卡吧!
製作流程概要:
- 製作圖卡前:
- 要先準備好閱讀筆記,並且對於筆記內容已經萃取出各個知識點。
- 構思製作頁數、版面架構,每頁呈現的知識點控制在五項以內。太多會塞不下。
- 開始製作圖卡
- 選主題:猶如為圖卡上色,Gamma已經幫你配好樣式,你就不需要煩惱美編。主題選擇上,建議可以跟書籍內容有關聯性,像是參考書封插圖作為圖卡的配色,例如書封是橘色系,那我就可以選擇紅、橘暖色系的樣式。反正,之後可以隨時更換。
- 製作封面:一般來說,我會擺放這本書的出版資訊,例如完整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以及書封圖片。然後再插入一段文字說明,可以介紹本書特色或整體目錄架構,看你的筆記內容決定。
- 製作各張重點卡片。Gamma有提供「卡片範本」、「智慧型版面配置」,把想要的版型拖曳到卡片中,填入文字內容,添加圖示或插圖等。
- 確認排版,可以按下展示鈕,進入播放模式時把自己當觀眾,從觀眾的角度檢視,還有哪裡需要調整改進。
- 完成後輸出,依照個人需求下載為PPT、PDF、PNG等檔案格式。

我自己在製作卡片時,最常遇到的困擾就是,應該選哪一個版面比較好看呢?Gamma的「智慧型版面配置」就像換裝娃娃系統,隨時換上不同的版型衣服,比較看看哪一種版型更合適這段文字。比起Canva「套模版」後還要自己手動排版,Gamma更加智能化。
接著和大家分享挑選適合版型的訣竅:
案例一:有步驟順序的四點簡短文字。
正方形版面空間有限,假設這張卡片,只剩一小塊空間可以利用(圖中藍色區塊),而我又不想放條列文字,顯得過於單調,為了加深順序性,可以用什麼圖表呈現呢?
以空間而言,只有D不行。A、B、C雖然都有清楚標示數字順序,但C的效果更好,因為它那一條線發揮了引導視線作用。
另一個案例:三種版型的資訊層級都很清楚,那麼要選哪一種版型就看個人的審美喜好了。

案例二:有步驟順序的四點詳細文字。
在文字敘述比較多的情況下,小標題的字級要稍大,內文稍小,層級才會清楚。而這時選對圖示,就會讓排版的易讀性提高。
比如請看下面案例:
A、B都適合,C的圖示沒有實質意義,而且由於矩形長度不一,造成文字沒有對齊,看起來比較凌亂。

D、E都是時間軸,置左排列的,看起來很清晰;置中版型,對齊是在靠近中軸內側,但是中文字習慣從右讀到左,置右對齊不符合閱讀慣性,加上第二項的文字太多,跑到第三項的空間,群組性不明顯,整題而言版面會比較雜亂。

案例三:超過五點項目。
以正方形版面而言,偶數項目(2、4、6、8)在視覺上的平衡性最好,4項會看起來最舒服,最多就是8項。
下面這張圖有七個項目(無時間順序),若套用「時間軸」,整體文字會被擠壓,看不清楚,因此建議採用「項目區塊」。另外,正方形版面,太多的話,時間軸效果不明顯,反而因此最多放五個項目,太多就會被壓縮字體大小。

Gamma的版型本身在留白、間距方面做得很足夠,在視覺上看起來很舒適。雖然Canva也有很多模板資源,但也因為素材太多而容易眼花撩亂,以及編輯時,還是有很多文字格式、對齊、行距等細節需要自己手動排版,如果不太熟悉設計規則,就會覺得怎麼排都怪怪的。而Gamma的智慧版型,就能解決這些排版問題,使用者只要專注文字編輯。整體設計風格雖然有點樸素,但可以讓人更聚焦於內容上,對於以資訊內容為主的知識型圖卡,Gamma會是一個不錯的製作工具。
這是我做的兩款圖卡作品,一款淺色、一款深色,給大家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