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人不是不努力,是輸在起跑點就背著房價壓力。政府口口聲聲要解決居住正義,卻越補助,房價越高。我們該問的是:政府真的想解決問題,還是維護某些人的利益?
一、政府為什麼不打房?因為背後利益太大
在台灣,房地產不只是財產,更是「權力與利益的結晶」。當我們質疑為何政府不加大力道抑制房價時,應該先看清楚以下幾件事:
- 建商與政治之間盤根錯節:政治獻金、媒體控制、土地開發利益,讓建商對政策有極高的影響力。
- 地方政府依賴土地財政:地價越高、賣地越多,地方財政才撐得起來。誰敢砍自己的金雞母?
- 多數民代本身是「房東」或「地主」:制定政策者,本身就是高房價的受益者,怎會真心想讓房價下來?
二、補貼真的有幫助年輕人?還是變相推升房價?
政府推出的「新青安優惠貸款」、「租金補貼」等措施,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幫助首購族與租屋族,但實際效果卻可能適得其反:
- 新青安讓更多人敢衝買房,增加剛性需求,進而推升價格;
- 補貼租金,房東反而更敢漲租金,最終利益落到房東手中;
- 政府用納稅錢補助年輕人買房,實際上是在「幫建商清庫存」、「讓銀行放更多貸款」。
這就像是市場已經失火了,政府不但沒潑水,還一直加柴火,然後遞給你一把扇子說:「來,我幫你涼快一點。」
三、房價不是不能降,是沒有人想讓它降
房價失控不是「市場自然現象」,而是經年累月的「政策選擇結果」。我們不是沒有方法讓房價合理,而是沒有政治意願去碰觸。
可能的手段其實很多:
- 大規模釋出社會住宅,取代投資型小宅市場
- 限制第二戶以上購屋稅賦與貸款條件
- 重啟囤房稅、實價登錄2.0嚴查人頭炒作
- 強化房東報稅查核,避免租金黑市
但這些措施,都會「得罪有權有勢的人」,於是政府選擇用補貼來轉移視線,讓社會覺得它「有在做事」。
四、真正的問題:我們的納稅錢正補貼房價繼續上漲
納稅人辛苦繳的稅,不應該成為炒房者的溫床,也不該用來填補一個扭曲市場的黑洞。
當政府不願改變房市結構,只願意撒幣補貼時,其實傳遞的是一個殘酷訊息:
「我們知道房價太高你買不起,但我們不會讓它跌;我們只願意幫你『借錢買貴房』。」
這不是居住正義,這是制度性背叛。
五、我們要的不是補貼,是一個公平合理的房市
年輕人需要的不是每月幾千元的補助或貸款利息減免,而是一個能夠靠努力工作、合理儲蓄就能買到房的制度。
真正的居住正義,不是補助你買不起的夢,而是讓夢回到你能力可及的地方。
結語:請政府回答,我們的未來是用來墊高台灣的房價?
如果政府繼續選擇向既得利益者靠攏,那麼台灣的年輕世代,終將以「不婚、不生、不買房、不投票」來回應。
不要再假裝幫我們了。我們要的不是補貼,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