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韓劇,叫《苦盡柑來遇見你》。故事發生在濟州島,講的是三代女性的生命故事,從1950年代一路延續到現代。看完之後,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溫暖和釋放感。那片廣闊的大海和豐沃的土地,似乎也在見證著她們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力量。
有趣的是,這部劇讓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看過的《茉莉花開》。那部片也是講三代女性的故事,橫跨了1930年代、1950年代和1980年代。無論是愛情還是命運的糾葛,每個角色都在時代洪流中反覆掙扎。我清楚的記得,看完《茉莉花開》後,我感到鬱悶和壓抑,好像那股命運的沉重感一直無法釋放。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同樣是三代女性的故事,兩部作品卻帶給我截然不同的感受?或許,這不僅僅是劇情和角色的差異,更是敘事策略和情感塑造的不同。
相似的結構,不同的心理衝擊
兩部作品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 都講三代女性的故事,從年輕到年老,從上一代到下一代,命運在其中流轉。
- 都橫跨不同年代,面對時代變遷下女性如何在愛情、婚姻與命運間掙扎。
- 都有濃厚的家庭羈絆和愛情掙扎,探索女性在時代浪潮中的定位與抉擇。
但奇妙的是,兩部作品給我的心理感受卻完全不同。一部溫暖治癒,一部壓抑沉重。到底是什麼讓它們如此對立?
故事背景的選擇:自然與都市的對比
我發現,一個關鍵點在於故事背景的選擇。 《苦盡柑來遇見你》的故事發生在濟州島,那裡有著開闊的大海和連綿的山丘,女性在這片土地上如同海女般堅韌,與自然抗爭也與生活抗爭。濟州島的自然氛圍與傳統家庭文化,讓故事多了一層生命力的厚重感。無論經歷了多少困難,這片土地都像是有種療癒的魔力,給人一種在困境中依然有希望的感受。
而《茉莉花開》的故事發生在中國上海,尤其是1930年代、1950年代和1980年代這三個特殊時期。社會主義改造和政治運動的背景下,整個城市充滿著現代化與傳統矛盾的拉扯。女性角色在愛情與家庭中反覆受困,像是被命運推著走,無力改變。都市的冰冷與人情的疏離,讓劇中的女性像是被困在鐵籠裡,即使掙扎也無法真正解脫。
心理需求的差異:兩種時代氛圍帶來的不同感受
我忽然意識到,這種差異其實與兩部作品誕生的時代背景有關。
2000年代的中國:現實與反思
《茉莉花開》上映於2004年,那時的中國正處於快速現代化與社會轉型期,人們對現實問題和歷史反思的需求格外強烈。
- 心理需求:面對轉型壓力,觀眾希望能夠看見現實的真相,即便那個真相是殘酷的。
- 敘事策略:呈現出宿命感與壓抑,讓觀眾在現實與歷史的夾縫中感受到無力與掙扎。
2020年代的韓國:溫暖與療癒
《苦盡柑來遇見你》誕生於2025年,尤其是在疫情後,全球都瀰漫著焦慮和不安。
- 心理需求:人們更渴望溫暖、安慰與治癒,想要在故事中找到內心的釋放。
- 敘事策略:用自然與家庭力量來平衡現實的殘酷,讓觀眾在角色的困境中感受到希望的延續。
柔性力量的不同詮釋
這兩部作品其實都在探討女性力量,但傳達的方式卻截然不同。
- 《苦盡柑來遇見你》: 展現柔性力量中的溫暖與包容,透過家庭羈絆和生命力,傳達在困難中依然充滿希望的韌性。
- 《茉莉花開》: 女性力量更多是隱忍與抗爭,在命運的壓迫下尋找出口,卻最終陷入現實的無解。
這其實也回應了我在策略寫作坊中想要傳達的理念: 柔性力量不是逃避困難,而是在困境中找到轉化的力量。
結語:故事敘事的策略與心理需求的回應
這兩部作品其實都在透過敘事策略和情感塑造,回應當代觀眾的心理需求。
- 《苦盡柑來遇見你》帶來的是在困境中仍然抱持希望的韌性。
- 《茉莉花開》則將女性在歷史洪流中的無力感,推向極致。
在策略寫作坊的理念中,我想傳達的柔性力量,不是單純的溫暖或剛強,而是在變動與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這兩部作品正好提供了兩種極端的範例,一個是向內求溫暖與療癒,一個是向外對抗與掙扎。
無論是溫暖還是壓抑,這些故事都在告訴我們: 女性力量不僅是抗爭和剛強,更多時候是一種在命運中的柔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