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與世界互動的節奏。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被動地走進書本世界的——小時候,媽媽不讓我看電視,只能讀書。放學回家後,客廳總是靜悄悄的,電視螢幕永遠關著,後來更是直接消失了好幾年,而我只能窩在自己的房間,翻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書頁。我心想也罷,書中的世界也蠻精彩的,畢竟我出生在八零年代,那時候的兒童節目不算太多。於是我讀《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順手幫那些冗長段落分節,像是幫故事換氣,也像是幫我自己在那片寂靜裡找到呼吸的節奏。
但我真正確定自己「屬於文字」的那一刻,是在發現我看影像節目時,若把聲音關掉,只留下字幕,感覺舒服多了、自在多了。 我才發現,對我來說,聲音與畫面同時出現,太滿了;我需要自己掌控節奏,文字剛好允許我這麼做。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媒介節奏」? 也許,有人就像我一樣,需要讓世界「靜音」,只留下自己慢慢走路,好好呼吸。
一、媒介 × 感官 × 節奏:你最自在的互動方式是什麼?
每一種媒介,都像是一種語言,而每個人對這些語言的「感受力」不盡相同。
|文字是散步| 文字的節奏可以自己調整。你可以來回讀一句話,也可以在一段落間停留很久,回想、聯想、重新走一遍那個場景。對偏好文字的人來說,「控制權」在自己手裡,這種自由讓他們放鬆、安心。
→ 適合:內向型思考者、高敏感族群、節奏偏慢但深的人。
→ 常見表現:閱讀長文不會疲累,會對段落節奏有自然感覺,寫作或記錄成為主要整理方式。
|影片是市集| 影像與聲音同時撲面而來,訊息豐富而密集,就像走進一個熱鬧的市集,不是你選擇節奏,而是節奏帶著你走。像某些綜藝節目、Vlog影片,畫面切換快速,背景音樂與談話聲重疊,在短短幾分鐘內塞進大量資訊與情緒轉折,讓人感覺像被推著走。這適合那些需要「感官引導」才能專注的人,也容易讓感官敏感者感到疲憊。 → 適合:視覺/聽覺主導者、節奏偏快但容易分心的人。
→ 常見表現:容易被畫面或聲音吸引,但長時間後感覺資訊過載、需要沉靜。
|藝術是拜訪| 欣賞畫作、裝置或其他藝術作品,像是走進別人的空間,需要時間、氣氛與意願。它不是用來消耗的,而是邀請你停留與回應。對某些人來說,這是與世界建立「深層連結」的一種方式。
→ 適合:情感細膩者、對空間與暗示敏感的人、喜歡非語言交流者。
→ 常見表現:在藝術場域容易感動或受到啟發,也願意長時間停留。
二、你感到過載的時候,是哪裡太擠了?
有時候我們並不討厭某種媒介,而是那個媒介的節奏不適合當時的我們。
- 當你感到焦躁、無法專注,可能是你正被「快過頭的訊息節奏」推著走。
- 當你覺得無聊、無感,或許是你習慣的感官頻道沒有被打開。
▶ 自我檢視三問: (建議你可以用紙筆或手機記下答案,幫助自己更清楚地整理出感官節奏與媒介偏好)
- 我什麼時候最容易進入專注狀態?那是什麼媒介?
- 什麼媒介會讓我一邊使用、一邊感到「喘不過氣」?
- 我是不是一直用別人習慣的媒介來學習或表達,而忽略了自己舒服的方式?
自我觀察與調試的案例:自從確定我適合文字,適合閱讀以後,我開始換一種眼光看待周圍的感官刺激。我會選擇節奏較慢、更像是閱讀類型的影片,那些讓我可以自行消化、沈澱的內容,而不是被快速切換與聲光包圍的影像節奏推著走。
三、試著用你的感官節奏重構你的世界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喜歡某種媒介,跟隨大家一起接受過多感官刺激。 當你理解了自己的感官節奏,你就可以:
- 選擇適合的學習與創作方式(例如:用寫作整理,用圖片補充)
- 優化日常資訊吸收流程(例如:選擇音頻代替影片;用摘要代替全篇)
- 保護你的精神空間與專注能量(例如:限制多感官同時輸入)
最重要的是:你會不再責怪自己「為什麼那麼容易疲倦、分心、或慢」,因為你開始明白,這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你有自己的節奏。」而這樣的節奏,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能力——它幫助你選擇、分辨、安放自己。
四、延伸觀察:當孩子面對媒介節奏,我們可以怎麼做?
很多時候,小孩不是「喜歡電視」,而是「喜歡故事」。
只是電視說故事的方式太有效,節奏快、畫面豐富、聲音具感染力,自然吸引力大過靜靜躺在書架上的書。但若我們因此給孩子貼上「他就是愛看電視」的標籤,反而可能忽略了更深層的感官節奏需求。
我自己做了一個選擇:限制電視時間,並讓書成為家裡最容易取得的資源。於是我發現,四歲的兒子在看電視十分鐘後,會自己關掉說「我累了,不看了」。有時他也會主動拿書來翻,或要我唸給他聽。他不是被規訓,而是被開啟了另一種節奏的選擇權。
我們不是要孩子不看電視,而是要幫助他們建立一種能力: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停下、什麼時候可以轉向。這比單純的禁止更重要。
當然,也有孩子天生偏好更強烈的感官刺激。這時,除了電視,我會讓他有更多機會參與戶外活動、肢體運動,也會一起看劇場表演這類節奏豐富但有結構的形式,幫助他轉化能量並建立專注感。電視節目也可以選擇節奏適中、品質較高的長片,引導他學會在豐富刺激中尋找節奏,而不是被節奏牽著走。
結語:你用哪種節奏感知世界?
這不是測驗,也不是標籤,而是找到自己的內在節奏。
你可以在文字裡散步,在藝術裡對話,在影片前暫停,選擇不被推著走。
因為世界很大,但你只需要找到——最剛好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