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開玩笑說:「亂讀書好過不讀書。」也因此,我總會帶著好奇與輕鬆的姿態,翻開一些未必正對焦的書。《哈佛 × Google 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就是這樣一本,我心裡大概知道,它可能不是為我而寫。
但書中推廣時提到的「不只是脫單,更是穩定交往!」,確實觸動了我對親密關係持續經營的思考。所以我仍然買來一讀,也想藉由這篇分享,整理一下,從這本書中,我真正學到的,不只是戀愛。
—
閱讀中的確認:我已經走過了那個階段
我曾經進入過婚姻,也經歷了育兒。這些經驗讓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與需求,早已不同於初次尋找伴侶時的年輕自己。我深刻經歷過親密關係的建構、瓦解與重建,這種經驗讓我需要面對的問題,不再是「如何開始」或「怎麼篩選」,而是更長久的課題:
如何在愛與自由之間,穩固而柔韌地持續生長。
—
如果你正處在想開始認真尋找伴侶、或者想釐清自己為何在感情中總是卡關的階段,那麼這本《脫單指南》提供的結構與方法,可以成為一套實作導向的參考框架。它不像心靈雞湯,而是一種行為科學版的戀愛行動指南。
而如果你,像我一樣,已經走過了一段生命的曲折,那麼這本書也許會成為溫柔地回望自己成長足跡的一面小鏡子。不是每本書都需要帶來震撼,有些書的意義,在於——
回頭看一眼自己已經走過的路,然後明白,自己不必再回頭了。
這次閱讀,對我而言,就是這樣一種溫柔的確認。
—
這本書的作者 Logan Ury,擁有哈佛心理學背景,曾任Google行為科學家。她以行為科學為基礎,幫助人在現代親密關係中認識自己、改善選擇、建立穩定的長期關係。
其中有兩個小工具,我覺得無論在哪個人生階段,都值得記下來。
👚 衣櫥測試:用衣服感受關係的自在度
書中提出一個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小練習,叫做「衣櫥測試」。它提醒我們,有時候人們不是太快放棄一段關係,就是拖延太久。像堆滿舊衣服的衣櫥一樣,我們可能留著一段明知早該結束的關係,只是因為「也許哪天用得上」的幻想。
即使現在的我,已經能比較誠實地面對關係現實,這個提醒仍然讓我有所觸動。
值得時不時問問自己:
「我是真的需要這段關係,還是只是不敢清理它?」
每一次自問,都是一次內在空間的整理。
—
具體來說,衣櫥測試這樣進行:
如果現任伴侶是你衣櫥裡的一件衣服,他會是哪一件?
接著觀察自己的直覺反應——
- 如果你聯想到的是一件溫暖的毛衣、夾克,或是自己最喜愛的襯衫、鞋子,那通常是好徵兆。
- 如果聯想到的是破舊、不合身、讓人窒息或不願穿出的衣服,那可能是警訊。
—
「衣櫥測試」的厲害之處在於:
- 超簡單:一個問題就能直覺啟動。
- 超快速:一秒浮現內心真實感受。
- 超有洞察力:無需複雜分析,就能照見自己與對方的互動質地。
我自己在使用時,還將這個測試擴展開來。不只是想像伴侶,也想像周圍的人:有人像輕鬆好穿的棉T,有人像華麗卻侷促的禮服,也有人像剪裁考究卻需要特別場合才能出場的外套。比起硬性標籤誰好誰壞,這樣的覺察,更真實,也更溫柔。
—
衣服可以換,關係卻需要經營。與其期待找到一件永不變形的衣服,不如練習在每一次穿上、每一次感受微妙變化時,都能誠實地評估、調整,並選擇是否繼續珍惜。
📋 約會後八問:體感式覺察關係
另一個值得記下的小工具,是「約會後八問」。每一次約會、每一場深度互動後,可以問自己這八個問題:
1.對方引發出我的什麼性格?
2.在約會當下,我的身體有什麼感覺?放鬆?僵硬?還是介於兩者之間?
3.約會後,我覺得更有活力,還是更沒活力?
4.對方有讓我感到欣賞或感激的地方嗎?
5.對方能讓我大笑嗎?
6.我的聲音和想法有被聽見嗎?
7.在對方面前,我感覺自己有魅力嗎?
8.整體而言,我是著迷,還是感到無聊?
—
這組問題,與其說是評分對方,不如說是照見自己在互動中的狀態變化。它不依靠外在條件清單,而是以體感與情緒能量為評估基礎:
這段互動,讓我變成了更喜歡的自己嗎?
—
不只是在戀愛,我認為,任何新的合作關係、友誼萌芽,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作為一種溫柔的內在校準。
閱讀,是一種溫柔的確認
這次閱讀《脫單指南》,最大的收穫,不是學到什麼新奇的戀愛技巧,而是透過這兩個簡單的小工具,再次確認了自己在看待關係時的節奏與視角。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成為人生指南。有些書,只需讓我們在閱讀中,回望自己,在溫柔與誠實之間,走向下一段路。
未來,我想我會選擇更多,能與自己當下生命課題真正對話的閱讀與實踐。每一次閱讀,也都是一次溫柔地重新出發。
柔性力量,不是妥協,而是有能力在變動中誠實照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