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
(In the Mood for Love,2000,王家衛)
◖◖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筆者共感摘句自一本內地出版的《花樣年華》專書,用李商隱《錦瑟》的首句來形容周慕雲和蘇麗珍的秘密,言簡意賅,把和煦風光照到了心坎,令人在「玩花樣」的對倒迷宮中,聽見外面的真實世界吹來流風餘韻,好讓觀眾拐向出路的明媚時光。.. . .間距排版見圖文.原句釋義,樂器古瑟何故有五十弦之多,繁音促節,都令人懷思美好的年華。簡單搜看古瑟,多為二十五弦,至於五十弦的解註紛紜,其中一說是比喻二十五根斷弦。古以琴瑟比喻夫婦,斷弦指妻子亡故。此說放之《花樣年華》空餘恨,全弦斷裂也只怪有人生拖死拽,難保瑟的完好,想說傷春悲秋也假惺惺罷。《花樣年華》始終都是二十五弦對二十五弦的對彈,是貴乎自重和自癒的遺憾美,看看周慕雲重拾舊志埋首執筆武俠小說,蘇麗珍誕下了「庸生」,不就是把命運轉化和昇華成金庸和梁羽生筆下的風情大義?
.
.
稍作書介,以謝佳句。奈何不知編者栗米是何許人,代序又佚名,減去百頁的對白抄錄,餘下兩百餘頁更是口吻雜陳,編者一欄會不會是一眾編者群的栗米粒?栗米是粵人所用的名稱,如果是操普通話的應該用玉米,而內文又果真有廣東人的嬌情和彆扭,同時不乏機械式的學術習性,再複合迷影式的影像轉譯全餐,從對白寫到戀物、旗袍、海報、光影景深、電影類型、時代時勢等等,是「墨鏡影迷」的入門讀物;但是不像樣的排版和設計,斷估有品味嗜好的影迷連書角都不放在眼內,哪可能埋單。乍聽筆名栗米,嬌小又無害,試花一點嚼字小心思,莞爾發現一筆優越感是來自和一般「爆谷迷」的區分。爆谷在「爆」之前,就是栗米,是純然的,是含蓄的。這位(幫)人兄的勢利,倒是有點文藝書生的輕佻,有趣。
.
.
.
.
《花樣年華》上映 25 週年,適逢情人節,內地推出很特別的導演特別版,而香港的映期落空。其實倒不可惜,王家衛的作品始終如一,只有一種深藏態度的版本。至於導演版、完全版、究極版、三十週年版、二○四六年版……極其量,統稱四月一日版,若一票難得,自不然擇日四月四日再加場,發嗡瘋,就此兩筆。不過,筆者相信世上的導演要翻新作品,定必若有所思,把創作態度再度銷煉。久違出軌的綠色迷霧 25 年了,讀者看官們早已忘掉兩頂綠帽的 25 年歷史,「望到頸都長」希望周慕雲和蘇麗珍的真戲假做,變成真戲真做。想當年,王家衛不剪給你看的,難道今天給你把菲林全盤托出?
.
.
暫且一想,一個導演拍出流行多年的經典作品,想必是作品言中了時代中人的心事,導演手執導筒又豈能讓人聽見背後自豪的莞爾一笑呢。導演看破不說破,還能賺得心安理得,故此溫文爾雅的慕雲和麗珍依舊懂得「玩花樣,惜年華」,只有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才垂涎銀幕上的二人打得火熱。聽聞喝過廿五週年版本頭啖湯的觀眾,就埋怨新版本並沒有謠言所加入周蘇的親熱場口。數數指頭,當年的觀眾現在漸入暮年,魅力行將凋謝,更知道酒是愈陳愈香。王家衛把人物換了時裝,把空間換成便利店,才稍稍替飢渴的觀眾送上幾滴春曉露水,可見他的良心真真切切地留給他的同代人。
.
.
◖◖ 撰文:錫洋
.
.
◖◖ 圖9:劇照,夏永康(2000,Tete-Beche : a Wong Kar Wai Project, Block 2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