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Black Mirror)系列自涉足 Netflix 以後,銳度難以再見高峰,新一輯第一集《凡夫俗女》(Common People),不但失去過往批判科技的力度,甚至有「與民同樂」作謾罵之嫌,符合撻伐權勢高牆的籠統風氣。雖然故事和主題不俗,但矛頭陸續開岔,落得過份娛樂觀眾的地步。坊間的迴響推崇有深刻的人性描述,以及捉緊時代脈搏,諷剌時下訂閱制的無底洞。然而實在的問,「人性是甚麼?」再問清楚,是指純粹厭惡世界,還是討厭具有人性弱點的自己?抑或人性是體現在現實層面?既然現實雜陳多樣問題,又何以人性二字來概括一切?
【 反思與謾罵 】
《Common》的世界,通過「雲端意識備份」,令腦袋垂死的病人把意識複製到雲端伺服器,自此大腦長居雲端,人腦分離地生存。戲中的女主角突發意外,變成植物人,藉雲端技術起死回生。
戲中的「雲端意識備份」技術,是經由醫生轉介,當中提及該河心科技企業和醫療機構陸續進行洽談,襯托出救濟生命的前沿應用;此前,2014 年特別篇《White Christmas》也出現過意識備份,先介紹備份作為智能家居助理,打點家中一切事務,繼而應用在刑案調查的題材中,結局更精心設計,拍出「反思科技」的思考本身存在謬誤,該集值得另注文章。反之,《Common》的敍事簡單很多。
《Common》的醫生撇下一句斷診為死症,其結論有多少屬實?在過往,醫療機構和藥物廠商存在生意往來的關係,但處方經由醫生處理
,承擔部分責任;而《Common》完整轉介的「處方」,在利益輸送的期間,責任無限轉移。
醫生轉介一話,令病者及其家屬隨即墮入「詐騙」陷井
,醫局是責無旁貸嗎?再者,若醫局與河心打好算盤,令一般人難以負擔的巨額手術費用,通過續訂的把戲,變相成為分期付款
,難道這種陰謀論不寫實、不合理嗎?諸如此類的商業運作,戲中的矛頭只有象徵式煽過一陣涼風罷了。
補充一點,如果在對白和陳景的暗示上,多加心思,或令觀眾產生細思極恐的後勁。例如戲中交代了河心企業處於早期試業的性質
,若然有更多的暗示,引導觀眾聯想醫局未能因應足夠樣本數量進行合作,則可以導向一宗非白紙黑字的「人體試驗」案
。
再說戲玉,就只有反覆陳述訂閱制不斷加價,卻沒有添加狠勁的筆風,缺乏令人自省脆弱是最容易受騙的人性弱點。故事要麼誇大被騙的悔恨,帶動切身的反思,要麼營造謾罵科技的意識,責無旁貸。還觀坊間的留言,作品的效果似乎是後者。
【 當討論人性時,究竟在說甚麼? 】
除了議題方面開岔,磨蝕鋒利筆風,在戲劇方面開岔,也是另一種保守的處理。尤其是妻子死而復生的情節,缺乏情感鋪墊,以及放大之必要。
正因為人經歷了死而復生,將會倍加珍惜,所以本作最需要補充及強調的重點,是妻子起死回生的場口。若然戲劇的手法多加著墨,正正和訂閱制對比出一重一輕,更藉著劇情設定而扭曲道德。「當『續訂』等同於『續命』時,相反『不續命』等同於『見死不救』或『謀殺』。」
這是戲劇和鏡頭都需要加強的地方,令觀眾感受死而復生之重,才反思當中的荒謬——明明妻子是自然患病,但醫局和科技公司的深謀遠略,把生死抉擇轉嫁到主角手上,自此被迫活在資本家設下的良心牢籠底下。
的而且確,這是本片的核心主題,也是片名中譯成《凡夫俗女》的因由
。資本論及延伸的數本論述有著,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當中,勞工的再生產是重要的環節,包括各式各樣的飲食、休憩活動。在第一輯第二集《Fifteen Million Merits》入面,人類通過積分制換取各項娛樂活動,劇情更發瘋狂,建議對論述感興趣的讀者回顧該集。還觀《Common》,拍攝結婚周年的度假活動,以及討論行房歡愉的次數不下三次,梅花間竹呈現「工作、休息、情慾」三種橋段,正正是呈現「資本家和科技發展的深謀遠略,滲透到性慾的人性弱點」,也是明顯的劇本結構。
其實,坊間對諷剌訂閱制言之鑿鑿,直指訂閱制吃人血饅頭,是流於字面邏輯。字底內心所畏懼的,既不是科技,也不是表面的人性,而是資本家的計算。
試想想另一種結局,沒有戲中的至死不渝,丈夫私自下手了結妻子的性命,而河心企業設置了防止遇害的保護程式,或是雲端偵測到丈夫謀殺的行為,啟動警報,令女主角得以活下來。男主角被捕入獄,獻出所有資產,而女主角自行續命。最終,補充拍攝兩段篇幅:一方面,描寫男主角的廉價勞工階層,通過現實改革,還是被智能機械人所取替;另一方面,為人師表的女主角繼續教育後代的偉業。最後的鏡頭——拍攝全新的授課模式,從教室的後座推前,及至前座學生,女主角結合更先進的雲端資料庫,正在孕育著未來的社會棟樑。原作的結局,都是大多數觀眾預視中的悲劇,而未能將恐怖的計算推至極致。反倒這樣的滲透和控制,夠恐怖了吧?
當科技攻陷良心的弱點後,主角回不去了;若科技攻陷教育的弱點後,下一代也回不去了。
◖◖ 撰文:錫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