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到屬於自己的科學與藝術的比例
現代人的必修課程就是投資,主因是貨幣自從金本位消失之後,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大量將貨幣貶值,以一般通膨目標2-3%來說,若資產都以現金為儲存的方法,則20年過後購買力將貶值一半,因此未來「資產會不斷增值」、「現金會不斷貶值」的世界趨勢不會改變。
所以我們要投資「資產」,但投資不是跟數學一樣可算出來的科學,因為其中參雜了很多人性,而是科學+藝術的集合體,但因為參與的人太多了,究竟比例多少很難掌握,我們沒那麼多時間慢慢驗證,一旦走錯方向就可能浪費寶貴的時間,所以要先決定好方向再執行,一旦方向錯誤,在錯誤的方向奔跑也沒用所以有一句話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選擇好對的方向,就算走得慢也是可以慢慢的走到終點。
所以投資是建立在科學原則上的人性藝術,但實際做法就像一團迷霧,每個人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每個人的占比都不一樣,需要花時間去摸索。
- 技術分析是統計學,不是玄學,但需要樣本與時間。
- 動能交易是跟上趨勢,考驗每個人的判斷力。
- 價值投資靠邏輯與判斷,但執行靠紀律與心理素質。
- 成功的投資者能整合數據與直覺,理性與情緒並行。
2. 主動掌握金錢才能實現財務目標
人必須主動掌握金錢,而非讓金錢掌握自己,金錢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金錢是達成我們要的目標,而非金錢就是目標本身,我們很常在追逐目標的使用各種手段,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例如我們工作明明是為了讓家人過上好的生活,但實際執行上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工作賺了大筆的錢,但自己大部分都缺席家人的生活,最後跟家人的感情不佳,家人認為有沒有這個人都無所謂,這種狀況在日本的戲劇或動畫很常見到。
日本的企業文化普遍強調長工時、敬業精神與不斷追求業績,這使得員工常常需要犧牲私人時間以應付工作需求,當家長長期缺席家庭時,家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只是經濟上的支持者,而缺少情感上的陪伴與交流。這種狀態會使得家庭成員對家長產生冷漠甚至疏離的態度,最終讓人感覺“有沒有這個人都無所謂”。
假設我們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我要存下第一桶金100萬元:
存100萬,怎麼存,每月月薪多少,可以存下來多少,投資方式的預期報酬有多少?
- 合理性:符合資源、能力、時間。
- 可行性:具體、可執行、有計畫。
- 可量化:如年存20萬、追求8%報酬率。
先設定好目標,從目標出發,反推最適合的策略與工具。
不想永遠靠工作活著,就要讓金錢為你工作(投資)。科斯托蘭尼:「你未必要成為富有的人,但應該成為獨立的人」。
如果不想永遠靠工作活著,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需要多少財務目標?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很重要,想實現自由的人生,就必須主動了解與掌握自己的金錢流向與配置。
3、 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怎麼選?
被動投資就是購買全市場,主動投資就是挑選適合的ETF或個股,兩者需要掌握的掌握度不一樣,被動投資只需要看指數,看這個國家會不會越來越好,而主動投資要主動掌握公司或產業的概況,從國家、產業到個股,越往下的報酬越高,但相對的風險以及需要投入研究的時間越高。
被動投資雖然看起來每年平均8%的報酬率沒有很高,但穩健的投資可以實現實際的財富成長,但在S&P Dow Jones Indices(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發佈的 SPIVA® U.S. Scorecard Year-End 2023 報告所揭示的數據:
- 1年期:有 75.32% 的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績效輸給指數
- 5年期:84.82% 表現輸給指數
- 10年期:91.44% 表現輸給指數
- 15年期:90.84% 表現輸給指數
長期下來有90%的主動型股票的基金會輸給指數,指數型ETF在長期 (>10年) 內擊敗了超過90%的主動投資基金,並具備低成本、穩定報酬的優勢,是一般投資人很值得納入資產配置的一種投資工具
但指數型基金的報酬並非不可能被擊敗,個股投資考驗投資人的能力,若對某特定產業有興趣或是想多投入更多時間與精力的投資人可以嘗試挑戰個股投資,但我會建議新手先以指數投資為基礎,慢慢投入個股的投資:
- 新手/沒時間的人:100%配置指數型基金(如0050、VOO、SPY),等於參與整體市場,先取得市場的平均報酬。
- 想提升報酬率的人:從10%主動配置開始測試自己的實力。
- 長期主動績效優於指數者再逐步增加主動配置,找到屬於自己的最佳比例。
➡️先以指數投資為基礎,如果能穩定打敗指數再來做主動投資。
4. 從財務目標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戰略)
投資哲學就是找到一個可以解決大部份事情的方法,也就是主軸的投資策略,在作戰中稱為戰略,舉例來說「每天吃飽」就是戰略,而要吃什麼,要完成策略的手段,在作戰中稱為戰術。
我常把投資比喻成作戰,以我個人的投資哲學是類比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為主軸
戰略:長期持有好公司
戰術:加減碼策略,分散配置等,都是為了長期持有好公司跟公司一起成長而做的手段。
投資戰略要從「目標」相符,例如某些書的書名,都用數學算不出來的口號例如「我薪水3萬元,好好投資就可以有5000萬資產」、「超神K線戰法,用100張圖教你暴賺1000萬」,我懂新手都會被這些有明確數字跟聳動的文字吸引,但世界並不是這樣運作,投資市場存在「等價交換原理」,要有超越市場的報酬,就要付出超越市場所有人的努力或是承受更高的風險才有可能達成。
市場本質就是個機率遊戲,如果不了解機率與風險報酬的等價原則,若盲目的相信某些不具統計性的書籍或理論,很有可能成為一個失敗者
我個人的目標是每年績效長期穩定的小幅勝過大盤,我就不需要去做選擇權,當沖的手段來完成我的目標,以我的作法大致上可以這樣概述:
- 選擇引領指數前進的好公司長期持有參與成長
- 使用加減碼策略,分散配置等方法讓我能持續持有這些公司
- 透過持續研究產業變化,世界科技脈動,讓自己持續能掌握引領指數前進的公司
從目標反推方法,而不是憑感覺選策略。
5. 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雖然說指數投資大盤年均8%,這個8%並非每年穩穩的有8%的報酬,有可能是+22%、-14%、+5%、+15%,最後綜合起來起來變成年化8%的報酬,想要拿到年化8%的報酬,就要先能忍受-14%的單年報酬,所以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在哪
在我分享過霍華馬克斯「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風險代表的是當事情未如預期發生的時候的狀況,能忍受資產在下跌14%以上嗎?我在2022年被市場狠狠地教訓過一次,當時因為聯準會暴力升息導致的股債雙殺,我當年的投資績效是-50%左右,這個跌幅與2008年金融風暴的最低點-57%相去不遠,因此我認清了真正的長期投資需要真正風險承受能力:
- 資產配置與投資規劃是生存關鍵。
- 哪些公司是你就算虧損80%以上也絕對不會賣的股票?
- 隨時保留餘裕可以讓自己有作為
- 要能存活下來才能得到市場報酬
也因此我在未來兩年的大反彈繳出了年化100%的報酬(2023年150%、2024年50%),要先能撐過寒冬,才能看見美麗的春天,但前提是一定要能活著才能摘下秋天甜美的果實。
風險控管比報酬更重要,永遠先設想「如果錯了,我會怎樣」。
6. 現代投資需要有判斷力
隨著AI、google跟社群網路,現在隨便搜尋就很多資訊,以前是資訊太少,現在是資訊太多,要慎選資訊來源,不同的來源對資訊的解讀不一樣:
- 不迷信專家:專家到底是不是專家?
- 不盲從市場熱點:媒體大部分都只是看漲說漲看跌說跌?
- 實際體驗新科技(如ChatGPT、Midjourney)判斷應用潛力。
- 最好自己去檢核,不要盲信網紅、分析師(很多人自己都沒下場投資)
- 不作功課只看新聞跟風很危險
「真正的投資者是具備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當市場悲觀下跌時你能否保持初心,堅持投資戰略,使用投資戰術來完成你的財務目標,當市場一片悲觀,你是否能保持樂觀,當市場一片樂觀,你是否能看見風險在哪
要有批判思考力,做投資如同指揮官下戰場,不能人云亦云,才能追求最後的勝利
7.確認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
設定好自己的目標、達成目標的戰略以及具備達成戰略的戰術能力之後就要勇敢前行,科斯托蘭尼說:「下跌時沒有小麥,那上漲的時候也不會有小麥」,很多人都只停留在「想」而不去做,看到股價高的時候都會說「希望跌下來讓我買」,然後股價真的跌下來了又說想要等更低:
- 勇氣不是不怕,而是明知恐懼仍選擇前進。
- 投資如果要等最佳時機,那往往最佳時機永遠不會來到
- 隨時準備好面對變化
- 失敗了只要能再站起來就不算真正的失敗
「目標 → 方法 → 執行 → 達成目標」
✅ 結論:當你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再困難的路也會找到方法,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