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上一回,我們大致上對白川鄉合掌屋在構造上的特殊性,以及過去到現在的發展歷史有了概略的了解之後,這次想要跟大家聊聊的是未來他們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最後,也提供幾個NANA濕婦覺得到當地可以參訪的停留點,希望大家不只是到當地吃吃買買就結束了,還可以搭配這兩集的內容,看見多一點的白川鄉合掌村。
未來的挑戰:觀光公害、限界集落、合掌造的傳承與維護
現在,每年來到白川鄉觀光的旅客人數不斷地增加的同時,當地人口卻面臨不斷減少的挑戰。根據資料白川村観光振興課的資料顯示,2013年,白川鄉的外國觀光客約15萬人、大概只佔了整體觀光客的1成左右;然而,2019年之後,外國人的觀光人口就正式破百萬(而且聽說裡面將近一半都是台灣人!),而整體來訪的觀光客總數也高達了215萬左右。相反地,定居於當地的居民卻只剩下500人左右,比1960年代減少了約8成左右;且其中約3成以上都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這些數據顯示了三個問題,一個是前面我們在閒聊的時候提過的觀光公害的問題;其次是人口外移與老化所造成的「限界集落(極限村落)」問題;最後這樣的演變趨勢之下,有意願自費掏腰包、付出一生心力,持續維護並將合掌造傳承下去的人,還會有多少?以上,我想不一定只是白川鄉合掌村的問題,或許也會是台灣未來的問題,因此。下面NANA濕婦想就這三個問題來深聊一些。1.觀光公害
首先是觀光公害的問題,跟德島縣的祖谷地區相反的是,畢竟白川鄉合掌村還是一個有人居住的聚落,而這個小小的聚落每年得消化這麼多的觀光客,車潮所帶來的空氣汙染、人潮所帶來的垃圾問題等,都是當地人目前必須解決的難題。如果跟之後我們會介紹的另外兩個茅草屋聚落相比,白川鄉合掌村的商業化程度是三個之中最高的,合掌村裡有七成的居民現在都是靠著開餐廳、咖啡廳或是土產店維生,慢慢開始失去原本所標榜的「日本原風景」的味道了。此外,跟我剛開始帶團時比起來,NANA濕婦覺得這裡確實是熱門到有點擁擠的程度了,雖然這裡仍舊是全日本最大規模的茅草屋聚落,但我反而更喜歡走起來比較舒服的大內宿與京都美山。如果你也是有人群恐懼症的話,NANA濕婦也蠻建議可以稍微走遠一點,到附近的五箇山合掌屋聚落去,那邊雖然合掌屋數量沒這麼多,規模也不大,但走起來真的舒服多了。不過,跟對於觀光客不太友善的京都不同,畢竟白川鄉合掌村每年所需耗費的景觀保存成本高達5000萬日幣,幾乎都是倚靠觀光收益來COVER,所以他們目前也正在研擬最佳方案,以在觀光與聚落續存中間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2.限界集落
其次就是「限界集落」的問題了,所謂的「限界集落」這個名詞,是由一位日本社會學者大野晃所提出的,意指聚落中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比例超過50%以上,進而造成社區整體生活機能逐漸降低(如學校、醫院、政府單位、交通設施等),並在此惡性循環之下,最終將面臨滅村的聚落。白川鄉合掌村目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雖然只佔了三成,但接下來如果沒有持續有新的人口移入或出生的話,未來勢必會變成「限界集落」之一,屆時空有合掌屋也沒有人來維運,說不定再過幾十年,這裡也會迎來稻草人比真人還多的命運。還好,當地居民也提早意識到了這樣的問題,因此,他們先是積極地鼓勵那些到外地工作的年輕人回鄉定居,這些年輕人在讀書時期,可能因為白川村的學校資源與工作機會有限,不得不到外地求學與找工作,進而就在其他地方定居生活了。如今,他們最希望可以找回的就是這一批人(這群在這裡出生,一度到外地而又回鄉的人,日本稱之為U-TURN)。此外,他們也開始考慮修改自1971年開始,維持了超過半世紀的三不原則(不租、不賣、不破壞),討論將部分合掌屋開放給那些對於白川鄉合掌村有保存意識的有志人士,他們雖然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但對於這一片土地與合掌村有特別熱情的人,如果可以移住至此,對整個聚落來說,會是永續發展的另一股力量(這群來自於外地,到此定居的人,我們稱之為I-TURN)。以上,無論是U-TURN或I-TURN,他們都正在努力思考該如何促進當地定居人口的增加,這是與很多觀光景點不一樣的煩惱呢(一般觀光景點比較傷腦筋的是如何吸引觀光客XD)。
3.合掌造的傳承與維護
最後一個挑戰就是合掌造屋頂結構的傳承與維護了,在現在的生活習慣下,即便是當地的屋主還生活在合掌屋裡,但如今早就沒有人用我們前面提到的多功能電器「囲炉裏」了,煮飯有電鍋、天氣冷有暖氣、下雨了還有除濕機可以用,所以茅草屋頂的耐用年限比以往還要短,大約每30-40年就得全部更換一次。同時,以前隨處可以取材的各種茅草屋頂建材,如今白川鄉合掌村所使用的茅草建材,大約有90%都是來自於其他地區,必須要刻意去蒐集才能湊齊每次更換屋頂時所需的用量。此外,每次在更換屋頂的時候,因為同時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必須依靠前面所提到居民之間「結(ゆい)」的合作模式來完成,如此一來便能在短時間內、不用額外花費甚麼成本便能完成。然而,現在茅草屋頂的更換技術,卻只剩下少數的職人才懂,再加上聚落中的人口也只剩下500人,就人力上來說是絕對不夠的。以2001年長瀬家更換茅草屋頂時的紀錄為例,當時就找了將近500位的志工,在職人的指導之下,同心協力才得以完成。以上無論是居住習慣的改變、建材的取得,以及專業技術與人力的不足等問題,都使得茅草屋頂的更換成本逐漸攀升。所幸,白川鄉合掌村因為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因此更換屋頂的費用有95%會是由政府出資補助,居民只需負擔5%的修繕費用,相較於其他的茅草屋聚落,白川鄉合掌村算是資源非常多的了。但若以平均每次換屋頂約2000萬~3000萬來計算,居民們平均每30~40年就得拿出一筆100-150萬的費用,這樣的費用,說多不多,但說少也不少,畢竟對當地居民來說,這完全是一筆額外的花費。這讓我想到以前小時候,我都會在寒暑假回雲林老家的阿嬤家玩,當時跟表哥表姊常常跑到虎尾糖廠附近撒野,印象中,我們會騎著腳踏車在已經荒廢的糖廠宿舍區穿梭,一條條的巷弄間,到處都充斥著頹傾的日式老宅。長大後的某一天,我回老家時發現,這一片宿舍區的房子居然有一整片都不見了?問了表姊才知道,這些日式老宅原本在討論要被指定為古蹟,然後,突然有一天就不知道為什麼「自燃」了...(知道的人就知道我在說甚麼)。回到白川鄉合掌村,如果你就出生在這裡,然後你的老爸留了一棟合掌屋給你,你願不願意自己的家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一輩子與鄰居一起共同維護、出錢出力呢?NANA濕婦沒有標準答案,但還是很想拋出來讓大家思考一下這個難題。
NANA濕婦推薦停留點
1995年,白川鄉合掌村中共有60棟建築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共有59棟為合掌造茅草屋,1棟為明善寺庫裡(非民家、以前作為僧侶廚房使用),這些合掌造建築多於江戶時代~明治時期(19世紀初~20世紀初)所建,有些屋齡甚至高達300年左右(參見下圖)。這些合掌造的茅草屋中,大多都還有居民居住其中,同時對外經營餐廳或是土產店,而少部分則是作為博物館,開放給觀光客付費入內參觀,如果你都已經來到當地了,真心建議不要只是走馬看花,外頭拍拍照就離開了,可以花點小錢找一棟進去參觀看看,非常值得的。雖然每一棟合掌屋主人的工作與用途稍微有點不同,但合掌屋的構造基本上都不會相差太多,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要進去哪一棟,NANA濕婦就列出下面幾個選擇讓大家參考嘍。
1.和田家(国指定重要文化財):以前的庄屋與番所役人的家(白話文:就是以前村長的家啦),他們專門負責收通行稅,同時也透過養蠶、焔硝製造等成品,來取代米,繳稅給加賀藩與幕府,屋齡約400年,是聚落中最大也最有歷史的合掌屋。
2.神田家:興建於1850年,是聚落中規模第二大的合掌屋,早期是從和田家分家出來的,從事酒造業,因此裡頭會看到一些與釀酒有關的器具。
3.長瀬家:擁有250年歷史的合掌造,裡頭的主人是醫生世家。
4.天守閣展望台:如果你是想要俯瞰整個聚落的話,建議要稍微走遠一點,來到山坡上的天守閣展望台,展望台一旁也有餐廳可以用餐。有趣的是這裡還有賣合掌屋造型的雞蛋糕,可以買一個來跟白川鄉合掌村合照。但要注意的是,因為這裡距離聚落中心稍微遠一點(要爬坡上去),建議必須多預留點時間,從和田家前面搭接駁車前往比較安全喔。

從天守閣展望台俯瞰白川鄉合掌村/照片來源:NANA濕婦
5.三小屋:這是位於整個聚落邊邊的餐廳區域的三棟合掌屋,目前裏頭是可以用餐的餐廳,因為角度的關係,看起來像三棟挨在一起的合掌屋,是攝影團會特別去找的點,但因為距離聚落中心稍微遠一點,也是要多預留點時間喔。
6.さるぼぼ:最後一個要介紹給大家的不是合掌屋,而是大家來到這裡隨處可見的紀念品「さるぼぼ」(參見下圖)。日文的「さる」指的就是「猿」、而「ぼぼ」則是飛驒地區方言中「小嬰兒」的意思,所以「さる+ぼぼ」合在一起就是猴屎小孩(?)...不,就是猴子BABY的意思。這是當地人做給小朋友,祈願他們能無病無災長大的人(猴)偶,當小朋友帶在身上的時候,さるぼぼ就會有點像是替身的感覺,幫小朋友承受那些病痛與災難。早在江戶時代,日本曾經大流行天花病毒,而日本人相信紅色是可以用來避免生病的顏色,所以最一開始的さるぼぼ都是做成紅色的。但現在可不同了,當地人開始研發出各式各樣顏色的さるぼぼ,且個別為他們安上不同的功效,像是黃色就是金運提升、粉紅色則會帶來戀情、紫色代表長壽、藍色代表工作運...,這個就看各位相不相信了XD。附帶一提,某次我在車上介紹さるぼぼ的時候,突然有一位旅伴舉手說,我知道怎麼記這個日文了,就叫他「沙鹿婆婆」就不會忘記了!(恩哼~一併提供給大家參考嘍XD)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2.人口の1000倍以上が集まる村で実践される、観光公害が起きない仕組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