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上一回,我們介紹了一個位於四國德島縣深山林內的秘境「祖谷地區」,以及NANA濕婦誤闖的一個稻草人比真人村民多的「稻草人之里(名頃集落)」,從中看到了日本在偏鄉所遇到的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問題;也才知道原本各地都有的茅草屋建築,是如何隨著時代的演進而逐漸消失。這次,NANA濕婦想接續著聊聊台灣人很愛去的日本三大茅草屋聚落,如同以往的慣例,如果你已經有去過這些地方,那麼這篇內容或許可以當作你回憶之旅的大門;如果你還沒造訪,那也希望這幾篇的內容,可以在吃喝玩樂買買買之餘,提供你多一個視角,來觀察這三大各具特色的茅草屋聚落,有甚麼有趣之處。
三大合掌屋聚落?三大茅草屋聚落?
在開始之前,想要先問問大家一個問題,「三大合掌屋聚落」與「三大茅草屋聚落」這兩個名詞,你們覺得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閉上眼睛思考三秒鐘,請作答!)答案是:「三大茅草屋聚落」
由於台灣有太多旅行社在介紹文中都使用了「三大合掌屋聚落」這個名詞,所以想必有很多人即便是實際造訪過回來,也都還搞不太清楚這個名詞為什麼不對?但其實仔細看看這兩個名詞的關鍵差異「合掌」與「茅草」:所謂的合掌屋,是一種「屋頂的建築形式」,即便他改用其他的建材搭建,也還是可以稱為「合掌屋」;相對地,「茅草屋」的日文是「茅葺(かやぶき)」,是一種用來「搭建屋頂的建材」,雖然統稱茅草,但其實是由多種植物的莖部乾燥後所製成,例如芒草、茅草、秸(音同接)稈=藳=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採收後剩下的莖部等等。因此,每當NANA濕婦在帶團的時候,都必須要幫他們正名一下,日本人所說的「日本三大茅葺集落」,應該是要翻譯為「三大茅草屋聚落」才對喔。
目前日本在國內其實還有不少茅草屋聚落(參考資料1),但相較之下規模比較大、建築物集中且視覺上比較有古色古香氛圍的三個聚落,依照規模的大小依序為(1)白川郷(岐阜県大野郡白川村)、(2)大内宿(福島県南会津郡下郷町)與(3)美山北集落(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目前台灣的旅行社多少都會將這三個點安排到行程裡,說不定有不少人已經蒐集完三大茅草屋聚落了呢。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玩玩第二題的猜猜看遊戲吧!
請問:下面的三張圖,個別是哪個茅草屋聚落呢?
猜出來了嗎?第一張是大內宿(屋頂為寄棟造)、第二張是美山(屋頂為入母屋造)、第三張是白川鄉(屋頂為切妻造)。
怎麼樣?有沒有猜對呢?會讓大家玩這個遊戲,主要是讓大家可以從照片中,清楚觀察出三個聚落之間最明顯的差異-屋頂的建築形式,而這些屋頂型式差異以及聚落中房屋的分布型態,其實都與當地的氣候、產業與聚落形成的歷史等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就從大家最熟悉的白川鄉合掌村開始接下來的茅草屋聚落之旅吧。
傳說中的平家落人之里
我們慣稱的「白川鄉合掌村」是這三個聚落中,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茅草屋聚落(1995年),而他的正是登錄名稱為【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白川郷·五箇山の合掌造り集落)】,眼尖的朋友或許會發現,怎麼在白川鄉的後面還跟著一個「五箇山」呢?原來當初被指定為世界遺產的時候,除了位於岐阜縣的白川鄉之外,在他的北邊開車約30~40分鐘的富山縣,也有兩個比較迷你的五箇山合掌村聚落(相倉聚落與菅沼聚落)一起被劃成一區,同時指定(就像世界文化遺產「古都京都的文化財」中,同時指定了17座古建築中,其實也有一座不在京都,而是位於滋賀縣的延曆寺一樣)。除此之外,其實在日本的行政區域劃分之中,「白川鄉」的正式行政區名稱應該是「岐阜縣大野郡白川村荻町」,但由於世界文化遺產的名稱中採用了「白川鄉」這個名詞,所以大家也就習慣如此延用了(下面我們也直接用白川鄉來稱呼這裡嘍)。
但無論是白川鄉也好、五箇山也罷,這些合掌屋聚落都位處於山谷深處,坐落於四面環山、逐庄川而生,每到冬天就會北雪冰封的超級偏僻險峻之處,白話來說,這些地方都是「不適合人居的鬼地方」。但為什麼這裡會有人來到這裡定居,甚至還出現了一個聚落呢?據說,最早來到這裡定居的祖先,就是在源平合戰中敗落的平家人,他們好不容易逃難至此,僅能利用當地有限的資源來搭建茅草屋與開墾出面積不大的農地,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這裡也跟我們之前聊到的德島縣的祖谷地區一樣,被稱為平家落人之里。仔細想想也蠻合理的,如果我是在逃難、躲追兵的人,越難生存的地方就是越安全的地方,不過這些都是傳說故事,就別去糾結到底是真是假了。
隱身在工業區中的秘密軍火工廠
隨著時代演進,據說這一帶的聚落曾經擴張到約有1000棟左右的茅草屋,然而,每到冬天就會被豪雪冰封(平均積雪量約2-3公尺)、夏季也只能在有限的農地耕作,因此,當地居民從江戶時期(1603年-1867年)的開始興起了一種可以獲得穩定收入的副業「養蠶」,運用冬季無法耕種的期間,養蠶取絲製造絹、綢,除此之外,蠶的排泄物還可以拿來提煉後製成火藥的原料「焰硝」,賣給一旁的加賀藩(現在的石川縣、富山縣一帶)藩主,以貼補家用。
因此,回到我們稍早提到的白川鄉茅草屋的屋頂型式「合掌造」,正是因為這樣的養蠶產業而生的(參照下圖)。像這樣像人字形的屋頂型式,在日本我們稱為「切妻造」,算是日本民房中最普及也最標準的屋頂型式,因為這樣的設計接合處較少、不易漏雨漏雪,而且構造簡單,所以維護上較不費工,因此多在雨雪多的富山縣、石川縣出現。白川鄉茅草屋的屋頂角度較一般的房屋更為陡峭(約介於45~60度左右,有人說像兩手合掌祈禱一樣的姿勢,所以稱為合掌造,雖然我是不太理解就是了XD),這樣的設計,一方面當然是為了讓積雪容易掉落,以避免厚重的積雪壓壞屋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屋內的使用面積與空間達到最寬敞,如此一來,當地人就能使用屋頂下的空間來進行養蠶作業了。

切妻造屋頂照片/照片來源:NANA濕婦

白川鄉俯視圖/照片來源:NANA濕婦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從高處往下看的話,應該不難發現,白川鄉內的合掌屋大多是南北走向,這是由於這個山谷的風向就是南北吹的,為了減少冬季時的迎風面面積、同時也能在夏季時把窗戶打開,以確保夏季時的室內空氣流通(否則蠶寶寶會熱死),因此他們在房屋的妻側(也就是短切面那一側)。同時,兩面屋頂則剛好是面向東西兩側,如此一來,在太陽運行的軌道之下,從早到晚屋頂就可以曬不同邊,在冬季可以加速融雪速度,夏天雨季時也能減緩濕氣對茅草屋頂所造成的損害,算是古代人的防潮措施之一呢(如果把這裡都換成現代建築的話,就是很適合加裝太陽能發電板的建築型式XD)。
微題外話一下,曾經有旅伴問我,冬天蠶寶寶的食物要從哪裡來?而且冬天溫度這麼低,蠶寶寶不會往生極樂世界嗎?(感謝這位旅伴的提問,讓我又多研究了一下XD)原來白川鄉當地所種植的桑樹品種為山桑,是可以耐得住大雪的樹種,所以食物來源確保沒有問題。此外,大家如果有機會進到合掌屋內參觀的時候,可以稍微注意一下他們在一樓的囲炉裏(炕?),這是每間合掌屋內的標配,一定會有的設施。當地人的生活空間多以一樓為主,二樓以上的空間則主要是用來當作養蠶作業使用,而囲炉裏的正上方通常都不會有天花板遮蓋(就算有天花板,在囲炉裏正上方這一塊一定會挖洞讓他鏤空),反而會有一塊格狀的木板垂釣在上面,這樣的設計就能讓他們每天在燒柴火煮東西、曬蓑衣、取暖的同時,溫暖的空氣自然就可以一路往上進到蠶寶寶的空間、再到屋頂處。如此一來,即便是寒冷的冬天,蠶寶寶也有暖氣可以吹啦。所以,簡單來說,囲炉裏的功能就相當於現在的瓦斯爐、暖氣、除濕機多機一體的多功能電器一般,是不是很強大呢。
由此可知,白川鄉之所以會有合掌屋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當地產業發展的需求而來,並非只是為了美觀而設計成這樣的。1935年,一位德國建築師 陶特(Bruno Julius Florian Taut)在日本工作的期間,造訪白川鄉之後,便對這裡的合掌造建築印象深刻,並在後續的著作與演講中提到這裡,他稱讚這些茅草屋民家建築構造非常合乎邏輯(因應當地的產業與自然環境而生),在全日本當中是非常獨特的存在。而白川鄉合掌村在1990年代申請世界遺產登錄時,也曾引用了他這一段敘述,也讓當地在1995年正式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迅速消失的合掌屋聚落
無論是養蠶產業也好、地下的軍工廠產業也罷,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當地居民曾經賴以為生的副業,都因為國外商品的進口、技術的進步而逐漸沒落,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1960年代期間,日本在戰後復興的浪潮之下,為了因應龐大的電力需求,白川鄉與五箇山合掌屋村落旁的庄川流域沿岸興建了不少水壩,因此當地有些聚落不得不因為水壩的興建而遷村(被水淹沒);倖存下來的聚落,也因為火災、能源使用的改變、高速公路的建設、居住上的舒適度(冬天常常因為大雪而變成陸上孤島)等等各種原因,選擇搬遷的居民也不在少數,進而造成人口快速地流失,廢棄的合掌屋也越來越多。因此,當時開始有人將當地的合掌屋整棟買下,並移築到其他地方作為料亭或是移作他用,例如台灣目前也有的日本知名餐廳UKAI,他們位於東京八王子的起始店 UKAI鳥山,就有一棟從五箇山拆遷而來的合掌屋(只要到這裡用餐,也能進去參觀喔)。

UKAI鳥山,從五箇山拆遷而來的合掌屋/照片來源:NANA濕婦
在這樣的趨勢之下,大約一百年前,也就是德國建築師陶特來到這裡的時候,白川鄉大約還有300棟的合掌造茅草屋,但到了1965年,卻只剩下約166棟(參考資料2)。所幸,當地人很早就意識到這樣的現象,他們發現如果放置這樣的現象持續下去的話,現存的合掌屋聚落總有一天會在時代的潮流中消失殆盡。因此,早在1995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前的30年前(1965年)就出現了當地的合掌屋保存團體(合掌保存組合),並於1971年將保存範圍擴及到整個村落(而非只是合掌屋本身),由當地居民自主組成了「白川鄉荻町聚落自然環境守護會(白川郷荻町集落の自然環境を守る会)」,在全體同意之下,發表了居民憲法「三不原則:不賣、不租、不破壞」,主張合掌屋的屋主必須守護自己的家,不租也不賣給村落以外的人,也不得破壞建築物(所以目前在這裡看到的餐廳或店家,大多都是當地的居民在營運的唷);同時,要保存的不僅僅是合掌屋本身,也顧及整個聚落中包含樹木、田地、山林等自然景觀、聚落內的建築物本身與廣告招牌的形式、顏色等視覺效果。這個在現代看起來好像很理所當然的規定,但在那個將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的1960~70年代,這其實是很突兀、很有遠見的選擇,畢竟當時的日本整個國家根本沒人在重視甚麼傳統建築的保存,但白川鄉已經率先意識到了,而這也促使了後來日本在1975年所制定的「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規範(規範內容非常相似),當然,走在日本政府前面的白川鄉,就直接被列為第一梯(1976年)的重傳建保存區了。
白川鄉合掌村:凝結聚落的無形力量「結」
在白川鄉中,有著一股看不見的凝聚力,他們稱之為「結(ゆい)」。所謂的「結」,指的就是大家一起協力完成某項任務的合作精神。畢竟位處於自然環境非常險峻的豪雪地帶,樣樣事情都得靠自己的力量,但就舉更換茅草屋頂的作業來說,每一家人要靠著自己家族的人力來完成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聚落中的居民們就會在彼此需要幫忙的時候全員出動,無論是換茅草屋頂、舉辦祭典、收成、婚喪喜慶等各種活動,唯有透過這樣同心協力、互助合作的方式,整個聚落的居民才得以生存至今。這樣的互助體制與傳統,除了使得整個聚落的凝聚力更加緊密之外,或許也就是讓他們可以比日本政府更早意識到聚落保存活動的原因也不一定。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日本現存茅草屋集落一覽(資料來源:網頁資訊)
・手這坂集落-桃源郷(菅江真澄縁)-秋田県八峰町手這坂
・大内宿-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福島県下郷町大内(大内宿の構成要素)
・前沢集落-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福島県南会津町前沢
・荻ノ島集落-茅葺環状集落-新潟県柏崎市荻ノ島
・小白倉集落-農林水産大臣賞-新潟県十日町市小白倉
・青鬼集落-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日本棚田百選-長野県白馬村青鬼
・五箇山相倉(茅葺合掌造)集落-重伝建地区・世界遺産-富山県南砺市相倉
・五箇山菅沼(茅葺合掌造)集落-重伝建地区・世界遺産-富山県南砺市菅沼
・白川郷荻町(茅葺合掌造)集落-重伝建地区・世界遺産-岐阜県白川村荻町
・塩山下小田原上条集落-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山梨県甲州市塩山
・在原集落-平安時代の歌人、在原業平縁の地-滋賀県高島市在原
・美山北集落(かやぶきの里)-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京都府美山町北
・板取宿-北国街道宿場町-福井県南越前町板取
・うきは市新川田篭-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福岡県うきは市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