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落花君似水,依依兩相隨。北雁南飛錦書空,多少明月離別相思淚。」
回見西元1279年……
陰曆二月初六,猶見霜雪酷冽的初春,南宋丞相陸秀夫眼看蒙古鐵騎長驅直下,天朝正朔已在中土無力回天,萬般莫可奈何之下,他黯然揹著年僅8歲的少帝趙昺,以及手上的大宋國璽,選擇於厓山跳海自盡,國祚三百年的趙氏一朝,亦在此刻宣告滅亡,成為千古浪花的水波餘痕。

照片由作者拍攝
而早在前一年冬季於海豐遭俘,並在蒙古船艦上完成《過零丁洋》的文天祥(1236 - 1283),則是一路被五花大綁,押送回元朝大都(今中國北京)候審…
昔日科舉殿試榜首,文武雙全如他,文天祥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賞識跟惜才,更多次派人招安勸降。但文氏愛國之心絲毫沒有半分動搖,即使復興中原遙遙無望,但賣主求榮的念頭更可謂癡人說夢,此舉也深深感動了諸多南宋草民……因為自理宗趙昀怠於政事,沉迷聲色犬馬,導致法統崩壞以來,國家中樞就被賈似道等寵臣給一手把持,奸人當政之際,對照文天祥的滿腔熱血,實所不為也,而非不能也。
當時有一名來自江西的獄卒,哀戚感嘆沙場英雄晚景悲涼,手無寸鐵淪為亡國遺臣,於是心生一念,以醬油、甜酒釀、豬油各一杯下鍋的方式,在伙食房裡偷偷燉煮同伴用餐後所剩下的雞骨雜碎,希望能盡一己微薄之力,在未知壯士何時慷慨赴義前,依然能好好飽餐一頓。
四年之後的冬月臘八,北京城內暗無天日的黑牢中,
「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
「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沒有結局、更談不上任何交涉的談判,文天祥又一次厲色拒絕忽必烈的邀約入閣,甚至疾聲斥責陪同規勸的南宋降元閣員之後,不理會所有人的遊說與利誘,文氏最後還是在柴市口刑場上,隻身步向最孤獨的黃泉絕路。古道照顏色,英魂氣永存。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衣帶中所發現的絕筆自贊,氏文人的浪漫,也是戰士的氣節。
數百年的物換星移,伴隨著蒙古人再度退回大漠,明王朝與清王朝在神州土地的政權更替,一群原本定居在閩(福建)、粵(廣東)跟贛(江西)三地交界處的客家鄉親,當年為求更好的生存空間與後代子孫的長治久安,更祈願遠離中原連年戰亂的紛擾,毅然拋下故里的羈絆,勇闖深不可測的黑水溝,在九死一生的航程中,渡海來到了傳說的蓬萊仙島,也就是台灣。
敬天謝地不忘祖
鄉親們縱使離鄉千里,但不敢遺漏先輩為文天祥料理雞肉的過往,於是用米酒取代甜酒釀,以麻油替換豬油,再加上醬油,同樣是三杯下鍋,雞肉搭配著九層塔、薑辣椒和蒜頭一起烘炒、提味,發展出了滋味鮮,肉酥嫩,酒香溢的「客家三杯料理」;
又到了西元二十世紀七零年代,寶島經濟快速躍進,自小客車逐漸普及,賞景又可品嘗美食的土雞城,如雨後春筍般在各風景名勝旁林立。不少廚師為了讓遊客能飽餐上路或盡興賦歸,將食用油予以入替有健康疑慮的豬油,進一步開發出了米酒、食用油與醬油版本的「現代版或公路版」台式三杯雞。
親友小酌、尾牙春酒,遊憩娛樂,三杯佳餚也成了菜單上不容錯過的道地美食。

照片由作者拍攝
論及三杯料理的獨特之處,莫過於在烹調過程中絕不摻入任何水分,先將雞腿剁成小塊,然後鍋中倒入麻油,以小火將薑片爆至金黃色後,將雞腿加入鍋內,並以大火將雞腿翻炒至變色;
後將辣椒、蒜頭放入翻炒均勻,再依序倒入醬油、米酒、麻油或冰糖(適量)以大火煮滾,蓋上鍋蓋,悶煮至鍋底醬汁收乾。
最後,放入九層塔稍微攪拌片刻即可關火起鍋(喜愛酒香濃厚者會再嗆入一大匙米酒),待盛盤上桌時,可再放上九層塔作為點綴裝飾。
有些人會用黑糖取代冰糖以增加風味,或者是斟酌辣椒的分量,但務必掌握住雞肉不能太老或太硬,因為肉質鮮美才是好吃三杯料理的關鍵所在。

照片由作者拍攝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到此為止,故事講完了,一盤三杯雞,一盤好吃美味的三杯雞,但仔細想想,有點嚴肅。
對了,圖片來源,我家戶長大人,這才是本文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