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週上課,在製作前,老師開始逐一詢問大家對設計的初步想法。
一位男同學自信地說:「我要做一個跟歌劇有關的花圈!」他的靈感大膽又特別,讓教室氣氛瞬間活絡起來。而我只想到平常習慣的藍紫色系,安全、保守,但或許也少了些驚喜。老師說一般聖誕花圈的尺寸是 24cm,但今天我們做的是 20cm。
我選擇:
藍紫色玫瑰 + 白色及淡藍繡球 + 綠色點綴。
心裡想著,這樣應該會很和諧吧?
1. 基礎骨架:
先在藤圈的 上下左右及對角線 各插一朵繡球,確保基礎平衡。(大約8支繡球)
2. 配置主花重心,安排三角型架構:
想像你的作品是一幅畫,視線會被最突出的地方吸引。如果左側的花材較多、較重,而右側太輕,就會感覺畫面「傾斜」,視覺不平衡。
重心點:選擇一組主要花材,作為視覺焦點(例如左側 2 朵小花 + 1 朵大花)。
配重概念:另一側不需要對稱,但要有相對應的「重量」,可以用較大但數量較少的花(例如右側 1 朵大花)。
視覺流動:透過不等邊三角形組合,讓花材的排列自然延伸,而不是僵硬對稱。
3. 加入葉材與配花:
要營造月桂冠的感覺,於是用了 白色葉材 來創造 螺旋走向 的視覺效果。
4. 修飾側面:
補上繡球,遮擋側花圈露出的藤蔓。
5. 最後點綴:
加上蝴蝶結,讓作品更完整。
插側面的時候,真的超慌張!
因為繡球綁太大,導致花圈變得很「胖」,
側面顏色也沒顧到,結果遠看竟然是一片死白,完全沒有我預期的層次感。
→ 失敗點 1:
顏色太清淡,沒有明顯的視覺焦點。
→ 失敗點 2:
藍色玫瑰沒有成組,分布太零散,沒有「組團感」。
當時老師笑著說:「這個顏色有點單調哦!」
我點點頭,內心一陣無奈。
🤔 下次改善策略:
✔ 加強對比色運用,讓焦點更明確。
✔ 主花要成組,才能有視覺引導性。
✔ 側面繡球的顏色,也要跟正面呼應,避免「前後不一」。
剛做完花圈,緊接著挑戰盆花。這次老師給我們一個額外的難題——限制葉材與果實的使用,要讓我們練習「用最少的材料,創造最大效果」。
1. 搭建框架:
第一組葉材(鋪走向)
第二組葉材
沿著第一組葉材方向,再插第二組葉材A-D
如下圖:
依照方向有序的插葉材
2. 插入主花(三角型):
3. 最後補繡球花:當作花材或補空用。
老師的建議:
「繡球其實可以拉高,當作主要花材來設計。」
問題點:
❌ 果實材料用太多,反而讓作品變稀疏。
❌ 顏色搭配雖然OK,但盆花的架構沒有呈現明顯。
當老師說:「下次我會再調整你的架構。」
我內心是 期待又怕受傷害 的感覺(😂 但真的好想進步啊!)
📌 花圈設計要點:
1.主花一定要組合成焦點,避免顏色過於分散。
2.側面繡球的顏色也要考慮,確保整體一致性。
📌 盆花設計要點:
1.搭架構 → 主花三角形 → 配花補充 → 繡球修飾,不要沒有經過規劃的插製。
2.葉材 & 繡球的長短要考慮,繡球不一定只能當背景,也可以變成主要花材!
3.果實材料不能太多,要適量。
➡️ 總結來說,這堂課讓我更深刻體會到:
花藝更需要有步驟的插花,才不會有凌亂感!
配色的藝術很重要,要把整體的多色當作整個色系來看,這樣也能儘可能控制住太多花的顏色。
如果你也對花藝設計有興趣,記得按愛心🧡收藏!
下次課程,我會再挑戰不同色系搭配,期待和你分享更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