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捲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張張餅皮、一層層餡料,包住春天,也包住家的記憶。

一抹、一轉、一撕,薄如紙的潤餅皮,在師傅手中輕輕成形。
立春雖已過,媽祖生也未到,我們卻在這天,悄悄喚回春捲的味道。
回娘家的這天,弟弟夫妻倆準備了春捲。這個味道,我已經好多年沒再吃到了。不是沒吃過春捲,而是這種「自己家裡準備、一道道食材親手處理」的春捲,已經離我有些遠了。
他們很早就開始張羅。花生是弟弟親手炒的,炒好後一顆顆剝掉薄膜,再磨成細粉。糖則是買了台糖的二級砂糖回來自己打碎,為的是那剛剛好的顆粒感與自然的香氣。
春捲皮是這場春日團聚中最早被安排、也最不容易取得的角色。那不是市售的一般餅皮,而是傳統手工潤餅皮,需要提前幾天預訂。
這樣的潤餅皮,是靠熟練的手感與火候製作出來的。一鍋平滑滾燙的圓鐵板上,師傅將白色麵糊迅速往鍋邊一抹、一轉,幾秒鐘後就能撕下一張薄如蟬翼、柔韌中帶韌性的潤餅皮。那一抹一撕的動作,如行雲流水,彷彿是一種被保存在時間深處的技藝。

桌上擺滿餡料,每個人佔據一個角落,把春捲皮攤開,先鋪上一層花生粉、糖粉,再一樣一樣地放入餡料:炒過的酸菜、煎得薄薄的蛋皮、紅蘿蔔絲、芹菜、高麗菜、大黃瓜絲、豆芽、雞絲、香腸,還有一點烏魚子。
每一樣青菜都經過細心處理:切絲切碎後水煮,再瀝乾水分,為的是讓春捲皮不被弄濕弄破。唯有大黃瓜,是用刨絲刀刨成的細絲,保留清脆卻又不帶過多水分。包春捲這件事,看起來簡單,其實全是細節。

春捲開包前的準備,每一道餡料都是家的味道。
包的人都很安靜,除了小孩之外。他們一邊在旁邊興奮地看、一邊偷吃花生粉或香腸,嘴裡念著「我這個包最多!」、「我要放三條香腸!」那份鬧騰,不但沒打擾什麼,反而讓這桌春天的味道多了一層熱鬧與歡樂。
大人們則低著頭,一層一層地堆疊味道與記憶,再熟練地捲起來。那不是一場簡單的餐前準備,而像是一場對春天的儀式,也是對家的致敬。
等一切準備好後,我們先在神桌前祭祖,向祖先問好。隨著年歲漸長,這樣的場景也越來越少見。我們在忙碌中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很難再湊齊這樣一桌。
但今天,因為這樣一頓春捲,我們難得聚在一起,也喚回了久違的春天味道。
或許,真正的節氣不是曆法上標示的哪一天,而是我們心裡願意為彼此停下腳步、圍坐一桌、包一口春天的時刻。那才是值得珍惜的節令,是家的香氣,也是記憶裡最柔軟的地方。

這些春捲,有些在現場吃了,有些打包帶回家,讓遠方的家人也能大快朵頤。
版權聲明:
本文及照片版權屬於作者本人所有,歡迎分享原始鏈接,但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轉載、複製、改編或用於其他任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