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年,斯諾里‧斯圖拉松(Snorri Sturluson)當選阿耳庭的法律宣講人,成為冰島共和國的國家領袖,其所屬的斯德龍家族也隨之雞犬升天,從而開創冰島史上的斯德龍時代。斯諾里‧斯圖拉松此後公開主張冰島共和國與挪威王國聯合的政治主張,獲得挪威王國的支持,政治勢力進一步壯大,但也使得他與反對統一的冰島政治領袖產生矛盾。斯諾里‧斯圖拉松的統一主張與其自挪威王室獲得的優待及高位,讓越來越多冰島貴族對他產生疑忌。冰島貴族們開始感到斯諾里‧斯圖拉松所推動的政策與他們的利益背道而馳,這使得斯諾里‧斯圖拉松的統治產生了隱憂。另一方面,斯諾里‧斯圖拉松緩慢推進冰島與挪威合併,使挪威國王哈康四世(Håkon IV)對他失去耐心與信任,轉而聯繫冰島其他家族。與此同時,在斯德龍家族內部也產生不和諧,其兄長西格瓦特‧斯圖拉松(Sighvatr Sturluson)與侄子斯圖拉‧西格瓦特松(Sturla Sighvatsson)不滿斯諾里‧斯圖拉松的統治,開始挑戰其族長地位。面臨內憂外患的斯諾里‧斯圖拉松於是於1237年再次前往挪威王國,試圖引進挪威王國的力量,以協助他鞏固地位,不料此時挪威王國再次陷於內戰,斯諾里‧斯圖拉松感到挪威國王哈康四世對他失去信任,轉而與冰島的其他家族結盟,試圖讓他們取代斯諾里‧斯圖拉松的地位,於是斯諾里‧斯圖拉松轉而與攝政雅爾斯庫勒‧巴爾德森(Skule Bårdsson)親近。
正當斯諾里‧斯圖拉松造訪挪威王國,設法取得外援的同時,他在冰島的勢力也嚴重地惡化。斯德龍家族的控制權為侄子斯圖拉‧西格瓦特松所取代,斯圖拉‧西格瓦特松為加強與挪威王國的聯繫,於是便以挪威國王哈康四世的名義發動戰爭,以鎮壓反對派。不過,由於哈康四世早已與冰島的各家族建立起聯絡,因此想要透過推動統一換取自身利益的貴族也不乏其人,其中最具威脅者便是豪克達利爾家族(Haukdælir)族長吉扎爾‧托爾瓦德松(Gissur Þorvaldsson),他與阿斯伯寧加家族(Ásbirningar)族長「年輕的」科爾貝恩‧阿諾松(Kolbeinn ungi Arnórsson)結盟,試圖推翻斯德龍家族的統治。
為了先發制人,斯德龍家族軍隊在西格瓦特‧斯圖拉松與斯圖拉‧西格瓦特松父子率領下於1238年發兵入侵科爾貝恩‧阿諾松的領地,因而於奧利格斯塔濟與豪克達利爾家族及阿斯伯寧加家族聯軍在奧利格斯塔濟交戰。斯德龍家族雖擁有廣土眾民,但因領土分散,因此只聚集1000餘人,相對的豪克達利爾家族及阿斯伯寧加家族聯軍則擁有1700餘人的軍隊。這場冰島史上最大規模的戰鬥發生於1238年8月21日爆發。西格瓦特‧斯圖拉松與斯圖拉‧西格瓦特松的軍隊遭到擁有兵力優勢的豪克達利爾家族與阿斯伯寧加家族聯軍所圍。斯德龍家族軍隊遭到重創,損失50餘人。相對的,豪克達利爾家族與阿斯伯寧加家族聯軍則僅損失7人。高齡68歲的西格瓦特‧斯圖拉松在奮勇作戰後身受17處創傷而戰死沙場。他的兒子們當中,斯圖拉‧西格瓦特松與馬爾庫斯‧西格瓦特松(Markus Sighvatsson)隨之陣亡,圖米‧西格瓦特松(Tumi Sighvatson)與科爾貝恩‧西格瓦特松(Kolbein Sighvatsson)則在敗逃至米克里貝爾的教堂中躲藏後,被敵人抓出來殺害。只有「鉤子」托德‧卡卡利‧西格瓦特松(Þórður kakali Sighvatsson, krokur)未在這場戰鬥中被害。

斯德龍家族經此一敗,迅速喪失政治上的優勢地位,從此一蹶不振,得勝的豪克達利爾族長吉扎爾‧托爾瓦德松與阿斯伯寧加家族族長「年輕的」科爾貝恩‧阿諾松則取而代之,成為了冰島最具權勢的人物。1239年,斯諾里‧斯圖拉松重返回冰島時,只能著手進行重整斯德龍家族,以待來日反撲。不過,由於他的政治靠山斯庫勒‧巴爾德森於1240年敗亡,使得斯德龍家族的處境更加危殆。1241年夏季,挪威國王哈康四世授意豪克達利爾家族族長吉扎爾‧托爾瓦德松相機除去斯諾里‧斯圖拉松。於是吉扎爾‧托爾瓦德松於1241年9月23日對斯諾里‧斯圖拉松位於雷克霍特的居所發起突襲。斯諾里‧斯圖拉松猝不及防,匆匆躲入地窖中,然而最終仍未能躲過死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