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貿易報復捲土重來,這次台灣首當其衝。一場關稅風暴,不只是貿易懲罰,更是全球製造版圖重整的前奏。
以「對等關稅」為名,川普擬對台灣產品課徵高達32%的進口關稅——僅略低於對中國的34%。他聲稱這是對台灣高關稅政策的「對折回敬」,雖然此說法與實際關稅結構有所出入,但一旦政策落地,台灣對美輸出將首當其衝。
對出口導向的台灣製造業而言,這是一場足以重塑國際供應鏈的關稅風暴;而其中,最先感受到壓力的,正是台灣自行車產業。🧨 關稅來襲,衝著台灣而來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選戰期間高調宣示「關稅是武器」,如今他正式公布最新一輪301條款加徵清單,台灣赫然名列其中。
以「對等關稅」為名,川普擬對台灣產品課徵高達32%的進口關稅,僅略低於對中國的34%。他聲稱這是對台灣高關稅結構的「對折回敬」,儘管與實際情況有所偏差,但一旦政策正式落地,台灣對美出口將首當其衝。
對出口導向的台灣製造業而言,這是一次足以重塑國際供應鏈的關鍵風暴;而最先感受到衝擊的,正是台灣自行車產業。
🚴♀️ 台灣自行車:從代工島嶼到全球高階車樞紐
台灣自行車產業的全球地位難以撼動——Giant(巨大)與 Merida(美利達)兩大品牌出身本土,加上逾900家零組件與OEM廠商,共同構築出橫跨車架、變速、電控與終端組裝的完整聚落。
從傳統腳踏車進化到高階運動車、再到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台灣早已告別「低價代工」形象,穩居高附加價值車款的技術核心。
特別是電輔車,在全球綠能與城市移動趨勢下崛起,成為台灣外銷新動能。2023年整車出口總值逼近新台幣2,000億元,其中電輔車占出口量超過三分之一,平均單價突破千美元,競爭力全球領先。
然而,當川普的關稅大棒高舉,這個驕傲的產業即將進入極限壓力測試。
美國市場:台灣自行車的生命線

美國是台灣自行車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占整體出口量與值超過三成。特別是高階運動車與E-Bike,在美國市場擁有高度品牌信任,是台灣長年耕耘的出口重鎮。
一旦32%關稅正式實施,對價格結構將造成毀滅性衝擊:
- 一台售價3,000美元的高階車,進口稅將增加960美元;
- 若品牌吸收,幾乎無利可圖;
- 若轉嫁消費者,售價將突破心理門檻,需求恐驟降。
即使短期內品牌願意吸收稅負,長期而言,價格競爭力與出貨誘因將同步下滑,品牌與通路商將開始尋找替代供應地。
🔍 越南不再安全,墨西哥與歐洲成新焦點
過去多數分析認為越南與柬埔寨是最可能承接轉單的熱區。但根據《Bicycle Retailer》2025年4月報導,越南與柬埔寨整車產品亦被納入301條款加稅名單,預計稅率達46%至49%,稅負甚至高於台灣。
這讓原本看好的轉單基地也蒙上陰影,品牌方不得不考慮:
- 是否轉向墨西哥,以USMCA貿易協定繞開關稅?
- 或是在歐洲設廠,承接高階電輔車生產與形象市場需求?
- 抑或乾脆撤出美國,轉向歐洲、日本與東南亞深耕新戰場?
⚠️ 第一波衝擊:出口急凍、產線調整、話語權流失
目前已有台灣業者表態,正加快向越南與歐洲擴張的產線部署與出貨調整。但在各地稅制與產能條件尚未明朗前,短期內恐面臨:
- 訂單急凍
- 產能閒置
- 就業收縮
- 零組件需求同步下滑
更嚴重的是,一旦組裝基地外移,台灣在供應鏈中的主導權也可能流失。包括研發時程、零件設計、生產節奏都可能轉由他國牽動,台灣不再是中心,而是被整合的供應環節之一。
這不只是貿易戰,而是一場主導權的試煉
川普的關稅鐵拳,擊中的不只是財務報表,更撼動整個產業鏈的主導節奏。
這場風暴將重塑未來十年的製造地圖:
究竟是「越南製造」、「墨西哥組裝」、「品牌轉進歐洲」,還是「MIT轉型升級」?
這不只是出口危機,而是供應鏈治理權的戰爭——台灣產業界已無法旁觀。
🔜 系列預告|【風暴來襲】專欄即將揭曉三大關鍵:
在本專欄接下來的三篇付費深度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解析:
關稅來襲,我們不能只是被動承受。這將是一場以智慧、速度與策略取勝的出口戰爭,這場貿易試煉,不靠運氣,只靠佈局。
想了解台灣自行車如何因應關稅危機?歡迎訂閱後續深度系列,我們一起看懂下一步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