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牌主導供應鏈,製造者就不能只等著被設計、被規格、被驗收。Decathlon 正是這場轉變的典範:它不找最便宜的工廠,而找能跟得上它節奏、能一起打造價值的夥伴。對台灣自行車廠而言,「整合」不能再只是報價時講的口號,而必須是能力與文化的革新。
一、品牌主導製造的新現實:從零件商到價值共創者
Decathlon 模式不是少數特例,事實上,Nike、Lululemon、Specialized 等品牌都在做同一件事:
將設計權與開發節奏收回,並向上要求供應鏈具備整合能力與 ESG 響應力。
這對傳統以 OEM/零件代工為基底的台灣產業是一種結構性挑戰:
- 不再只是「照圖施工」,而要「同步開發」
- 不只比價格,而是比整合速度與回應速度
- 不只交產品,還要交 ESG 報告、碳足跡數據、系統相容測試
二、「一條龍整合」的三個現實面
很多廠商會說:「我們也可以一條龍啊!」但真正的一條龍,不只是流程串起來,而是具備系統級交付能力。
你需要:
- 從設計到量產的技術整合(能導入品牌規格/通訊模組)
- 跨品類模組與零組件組裝整合能力(能提供整車方案或模組化子系統)
- 資料與碳排數據透明化能力(能即時提供 ESG 回應資料)
這樣的廠商,才可能在 Decathlon 模式下晉級為「核心模組夥伴」,而非單點替代零件供應商。
三、台灣有哪些轉型實例正在發生?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動起來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