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thlon 是平價的代名詞。但平價的背後,是誰在撐?這個來自法國的運動品牌,其實正騎在台灣製造的肩膀上。從鏈條到煞車,從踏板到變速器,MIT 的工藝幫它完成了價格、品質與速度三贏的神話。只是,當品牌掌控一切設計權與通路邏輯,MIT 的角色,是支撐者,還是被壓榨者?
一、Decathlon x Taiwan:從地利之便到系統性佈局
Decathlon 在 1992 年就在台中設立採購中心,彼時的目標非常明確:卡位在 Giant、美利達等車廠之間,深入整個「中台灣自行車產業聚落」。
截至今日,Decathlon 在台供應鏈橫跨至少 60 家廠商,範圍包含:
- 🔗 KMC(鏈條)
- 🛑 Tektro(煞車系統)
- 🦶 Wellgo(踏板)
- 🚲 VELO(坐墊)
- ⚙️ Microshift、Sunrace(變速系統)
這些公司大多是全球前幾大零組件供應商,產品涵蓋 Decathlon 各條產品線。更重要的是,它們多數並非只做單一零件,而具備一定程度的模組整合能力。
二、不是品牌的代工,而是系統的零件提供者
Decathlon 雖然委託生產,但並不代表它放棄主導。相反,它擁有極強的產品設計主權,供應商必須配合其模組設計、生產邏輯與碳排管理。
MIT 廠商在這其中的角色,不再是傳統的「OEM整車代工」,而是以下三種形式的結合:
- 📦 ODM 零組件開發(依 Decathlon 規格協同開發)
- 🧩 模組化供貨(例如整合式鏈條+飛輪+變速)
- 🌿 ESG資料回報單位(需提供碳足跡與生產資訊)
也就是說,Decathlon 把台灣供應鏈當作「模組化製造平台」,並非簡單發包工廠。
三、價格 vs 價值:當全球品牌握有主導權
Decathlon 的核心優勢來自「性價比極致化」,但這對供應商意味著什麼?
- 單價低、但需求量大
- 設計規格固定,利於效率提升
- 品牌要求極高,但利潤空間相對薄
MIT 廠商如果無法做到自動化與模組整合,將很難在這種高標低利的環境中存活。
舉例來說:
Tektro 為了持續服務 Decathlon,自建機械手臂生產線,大幅降低人工依賴與成本; KMC 除了提供鏈條,也開始提供整組傳動模組,提高每單位毛利與掌控力。
這些都是從「單點技術」轉向「價值組合」的典型案例。
四、MIT製造如何發揮韌性與適應力?
Decathlon 不斷變化的產品節奏與永續要求,對供應鏈而言是一種高張力磨練:
- 需要 彈性生產+小量多樣化 的能力
- 需要 快速打樣+共同研發 的應變
- 需要 符合歐盟 CBAM 與品牌 ESG 要求 的資訊透明度
台灣廠商的強項,在於:
- 工程密度高(改設計快)
- 聚落完整(上下游可協調)
- 製造彈性強(能即時調整)
但這些優勢只有在「持續協作、資料共通、模組穩定」的前提下,才會被 Decathlon 長期採納。
五、Decathlon 模式下的新價值邏輯:成為系統供應商,還是轉身離開?
Decathlon 對供應商的長期期待,其實是:
一家可以提供整合性方案的夥伴,而非一家「價格最低的組裝者」。
台灣的角色有兩條路:
- 向上整合,提供從模具設計到測試的一條龍服務;
- 或者停留在單一元件製造,逐漸被東南亞替代。
而這兩者的差距,就是「是否願意參與品牌邏輯的前端」。
結語|MIT價值,要靠誰來定義?
Decathlon 的平價之路不是廉價製造,而是整合效率+供應鏈重構。台灣雖不是幕前主角,但卻是重要推手。
真正的問題不是「MIT 是否還能供應 Decathlon」,而是:
在品牌主導的時代,我們是否能在價值分配中,贏回話語權?
下一篇,我們將談:MIT 要如何從零件廠,變成整合型系統提供者──不是靠規格,而是靠語言。
📣 喜歡這篇?幫我留個言、點個愛心,或追蹤「二輪解密人」,我們繼續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