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川普式關稅成為現實,不只是價格戰,更是國家戰略的試煉場。
台灣自行車產業能靠什麼反擊?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避稅解方」,而是「重構競爭力」的戰略大計。
⚙️ 產業應變:自行車廠商的戰術重組
美國新一輪301關稅政策正式上路,台灣整車產品將面臨高達32%的懲罰性關稅。此舉不僅提高台製車的進口成本,也正式掀起自行車產業的「供應鏈再洗牌」風暴。
但危機,也正是轉型與進化的起點。
巨大、美利達等龍頭企業早已於越南與歐洲布局多年,現正啟動「海外組裝轉向」,以因應美國市場的高稅衝擊。
但根據《Bicycle Retailer》4月報導,越南與柬埔寨自行車產品也將面臨46%至49%的新關稅,讓原先視為「轉單天堂」的東協成員國也陷入變數,企業需更廣泛布局與彈性備援。
部分中小廠商探索「零件出口至第三地→當地組裝→輸美」的繞道模式。雖具備操作彈性,但必須符合產地規則,否則仍有被美國追課關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