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大叔正毆打著除美國之外的各國
同時,因應美國對中國加徵 34% 關稅,中國周五也以 34% 關稅回敬,坐實了投資人對全球爆發全面貿易戰的擔憂,全球經濟步入衰退的機率儼然升高。
美國總統川普對各國銷美產品課徵10%關稅生效,大批民眾5日齊聚華盛頓國家廣場示威,標語是「把手拿開」(Hands Off)擔心新一輪關稅措施進一步推升物價。
當你站在資金流動與結構控制的角度看川普的操作,那就不只是「貿易戰」,而是一場精密的全球資金收割。
這次川普再度提出「對等關稅」政策,表面上是為了公平貿易,讓美國取回過去製造的榮景,實際上卻藏著更深層的布局:
川普的真正目的,不只是打中國,或許是為了讓美債續命
幾個關鍵信號:
- 川普主張裁撤多個聯邦部門,如環保、教育、州務院附屬組織等,這些部門過去支出巨大,他選擇削減的背後其實在暗示一件事:
👉 政府沒錢了。多沒錢,美國債務總額突破 34兆美元,利息負擔幾乎比軍費還高。 - 那錢去哪了?答案很明確:去股市、去資產階級手上了。
疫情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造就了資產泡沫與科技股神話,而債券市場則收益偏低、乏人問津。 - 同時,各國對美債的購買意願正在下降。中國、日本、甚至中東主權基金都在減碼美債持有量。
美國再這樣下去,債務黑洞撐不住了。
所以川普怎麼做?
他選擇一個高段位操作:
打全球對等關稅 → 打亂股市信心 → 引發資金避險 → 讓全球熱錢「不得不」轉向美債。
這是一場「用混亂製造秩序」的資金流誘導術。
他不是沒錢,而是要讓資金「自己來」,讓全球投資人覺得:
「買債券比較安全,還是回去美國比較好。」
你可以說他是個瘋子,但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懂得怎麼讓美元繼續呼吸的商業型政客。
為什麼川普更懂「債」與「資金操控」?
1. 他不是「從來都富」的人,而是「曾經破產又東山再起」
- 1980–90 年代,川普因為房地產與賭場投資爆炸,三次幾近破產,靠不斷重組債務、跟銀行協商、讓資產法人化轉嫁風險才撐過來。
- 他在這過程中學會的不是財政紀律,而是:
👉 「債可以轉移,只要你能控制資金流向與敘事權。」
🔑 這就是他能夠看懂「用國債玩資金遊戲」的關鍵。
2. 川普是用「資本家邏輯」治國的代表人物
- 他對國債的態度不像傳統保守派那樣敬畏,反而是把美國當成他在操盤的一間超級企業。
- 思維是:「如果我破產過都能活下來,美國這麼大,憑什麼不行?」
3. 他深知資金流比產業強,信心比數據強
- 所以他的核心手法永遠是:
- 製造劇烈波動(混亂) → 引導資金方向
- 操作談判話術 → 擠壓對手(中國、歐盟)
- 利用民粹與國家主義情緒 → 穩住國內支持
📌 小結一句話:
川普不是用「國家治理邏輯」在操作,而是用「資本存亡遊戲」在玩整個世界。這是美金霸權維穩戰爭
他不是要讓經濟平穩,而是要讓資金流動照他的節奏動起來,只要掌握節奏,就能繼續「借錢活下去」,甚至重新翻盤?
風險:各國早看穿其做法:
的確,目前市場避險需求推動美債購買:
- 川普政府於4月2日宣布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並對部分國家(如中國、越南、台灣)徵收更高的「對等關稅」,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 受此影響,投資者尋求避險資產,導致美國各期限公債價格上漲,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破4%,為去年10月以來首次。
but,外國投資者態度審慎:
- 儘管市場避險情緒高漲,外國投資者對美債的購買態度顯得謹慎。
- 有分析指出,外國官方機構可能減少對美債的購買,作為對美國關稅政策的反制措施。
- 此外,部分外國投資者對美元的信心有所動搖,擔憂美國的貿易政策可能削弱美元的全球地位。
- 經濟衰退風險升高,外資資金從新興市場退出後不一定如願流到美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順便賭命續債」的高風險劇本
自損八百:對自身經濟與信譽的內傷
- 衝擊美國自身企業與消費者
- 關稅最終轉嫁給美國進口商與消費者,物價上漲。
- 美國製造成本也上升,出口競爭力反而下降。
- 經濟衰退風險升高
- 摩根大通上修美國今年衰退機率至 60%。
- 消費信心、PMI 領先指標全部下滑。
- 外國資金不買帳
- 雖然有避險買盤進入債市,但外資(尤其是官方機構)態度保留。
- 多國視為挑釁,反而可能減碼美債,對抗美元霸權。
👉 自殘效果確實存在,美國信用與經濟同樣受損。究竟誰是1000誰是800,要拉時間觀察。
🐑 (羔羊)台灣,這場遊戲中的無名祭品
問題是:當川普在操控全球資金時,台灣根本沒得選擇。
1.台幣不是避險貨幣
不像日圓或瑞郎有國際信賴,台幣沒有避險屬性。當全球恐慌時,資金根本不會來,還會被抽走。
2.傳產與中小企業無產業升級
川普的對等關稅一來,台灣靠薄利代工的產業首當其衝,沒有品牌、沒有技術壁壘,直接被邊緣化。
3.金融業體質偏向炒作
過去靠資產泡沫與短期操作賺翻的金融業,面對「債市時代」轉變後無所適從。
高槓桿、低久期的體質,根本不是為了長期收益設計的。
🇹🇼《出口困局下的台灣:轉型只是起點,問題是東西根本賣不出去》
一、全球市場正在封閉,台灣卻仍活在開放出口的幻想裡
- 過去 30 年,台灣靠「出口導向」模型吃香喝辣,尤其依賴美中市場。
- 但現在全球趨勢正在逆轉:
- 美國 → 關稅保護、友岸外包、製造回流
- 歐洲 → 綠能、碳稅門檻
- 中國 → 內需疲弱、供應鏈內捲,還掐脖子XD你台商
- 台灣出口模式本質上是**「低利換量 + 資金便宜養代工」**,現在這個公式失效了。
結果是:轉型當然要做,但做完也不一定有人買。
二、「轉型不代表產品自動有人要」才是最痛的現實
- 很多政策喊「升級」,但忽略了市場早就改變了買方結構。
- 全球現在比的不是「你能不能做」,而是:
- 你能不能掌握通路?
- 你能不能控制品牌價值?
- 你能不能進別人的遊戲規則?
- 台灣企業普遍弱在品牌、弱在語言、弱在通路協商能力,這比升級設備還難。
✅ 結果是:就算產品升級,還是賣不動、沒人知道。
三、地緣政治把台灣推入「孤島型出口困局」
- 美國雖然挺台,但供應鏈其實慢慢往墨西哥、越南跑。
- 台灣被當作「戰略緩衝」,不是「貿易中心」。
- 東南亞市場門檻高、語言文化不同,打不進去。
- 對中國依賴又不能明講,真正有量的出口市場幾乎被政治封鎖。
✅ 結果是:台灣被卡在出口困局中,既無新市場,也無新定位。
四、那怎麼辦?生路在哪?
你之前提到的解法仍然有效,但現在要加上新一層策略邏輯:
1. 企業轉型要「內需+微出口」雙軌
- 品牌導向、產品微型化、利基市場。
- 不靠大量出貨,而是靠價值+黏著度打小眾戰。
- 例如:MIT 機能服飾、客製化電子模組、綠能小農技術。
2. 政府要幫企業談通路,而不是只補助設備
- 國際通路、平台協商、關稅協定才是重點。
- 建立「出口配對中心」比再補 10 億給中小企業有效得多。
3. 走向文化出口與數位創意
- 文創、插畫、小說、動畫、遊戲這些軟產品反而沒那麼怕關稅。
- 台灣人創意強,只缺商業轉譯與平台串接。
- 這是低成本、可跨國、不吃地緣政治的出路。
- but台灣最不重視文創,輕文重理,沒有自己文創IP培養的產業系統。
「現在不是做得出來就有市場的時代,而是你要進得去人家的遊戲規則。台灣若不重新定位自己,就算轉型,也只是空轉。」
結語:我們太鬆
川普可以再怎麼瘋狂操作,至少人家知道自己在下什麼棋。賴清德說過,台灣不是棋子,是棋手,我聽到時,ㄜ........談判有很多方式,你可以強硬,拖延,也可以利益互惠來解決。
台灣被川普祭32%關稅時,隔了36小時,端出了納稅人的摳摳,選擇補貼880億這不知所云的決策。
台灣現在的問題是:棋盤歪了、棋子亂擺,還以為自己坐在主桌上。
願我們不要只是再一次「看見危機」,而是用制度逼出改變的企圖心,很難拉,畢竟領頭羊好像還在迷霧中散步。
~以上只是個人淺見中的淺見,抒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