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這是我第二次去現場看音樂劇。第一次是在台北看了《飲食男女》(天作之合劇場,改編自李安的同名電影)。那是徹頭徹尾的大製作,跟這次的新興劇團當然沒得比。三點水是專作2.5次元改編的劇組,從2019年以來已經發表數部音樂劇新作:此前我沒有看過他們家的任何作品。純粹是因為知道這部劇所改編的原作桌遊、曾耳聞這段歷史、對轉譯為音樂劇的成果有興趣,久違又走進了劇場。
1.
還以為會選一個角色,選一條路線,把固定的一個故事講完。寫這話時我腦中浮現的是電影《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
沒想到音樂劇的《台北大空襲》保留了「玩遊戲」的要素,開宗明義就說是一群人在玩桌遊,角色就是角色,但凡飽足、生命、體力、心情有任何一值歸零即為死亡,你可能在選擇中喪命;也可能宛如「天黑請閉眼」一般,在每一輪結束時的「大空襲」中消殞。
開篇唱的歌或許已經說明了一切。這是一齣以「扮演」為視角體驗的故事──是用了一百分鐘去路過、去喚起、去回味。剩下的,得靠我們自己。
「桌遊/融入了歷史該有的意義」
「我們/玩的就不只是一場遊戲」
「玩家/每位互動撞擊出的命運」
「角色/就能運行出全新的軌跡」
2.
裡面的所有歌跟所有演員都很強。印象最深的大概還是主題曲吧。
一拉開序幕就直接炸場,用聲音拉起砲火與警報的封鎖線,把觀眾圍困在這個宛如防空洞的劇場裡,沒有人能閃過音符的餘燼。
聲音和諧、動作到位有力。最震撼我的是,曲子和歌詞非常貼合。
我的辨聲能力不是很好,平常聽人講話就很容易聽錯了,看任何影片及表演時於是更加仰賴字幕。舞台的兩側有字幕可以看,不過目光一直飄來飄去的話,總是會錯過一些畫面,於是我努力讓自己偶爾不要看字幕。
音調的高低,和音符的高低寫在一起了,非常非常準。也許不是每一句都有做到,但關鍵句幾乎都是有的──像是主題曲最重要的那句「一九四五/五月三十一」。即使把歌譜拔掉,平平地念,也是那個高低。
或是那首〈神風特攻隊〉:
「神風特攻隊/不回頭不掉淚」
「死的時候/像櫻花一樣美」
「我就是神之颱風/KAMI KAZE」
這首曲子除了以帝國軍身份描寫的高亢「宣示版」,還有之後寫給家人的「道別版」,變奏和演出的方式實在是……明明都知道故事一定會怎麼走,但看著還是很難過。(不小心哭了的意思)
這裡的詞和曲也搭得很好。幾乎不用聽幾遍就能朗朗上口。
3.
身為比較看重故事的觀眾,老實說我確實沒有在劇情上獲得滿足。
每一輪遊戲展現的就是一個人物小傳,總共六個主要角色。用一百分鐘去切,就知道那劇情有多碎。所以我還是把它定位在比較粉絲取向的作品──也許是《台北大空襲》本來的粉絲,或是偏好聽歌的音樂劇粉絲。
然而,除此之外都非常有魅力。我特別喜歡劇團在舞台上展現出的親近感。不是刻意討好,也不是突然想到的衝動之舉,會很自然地認知到,那就是他們的常態,同時,也是他們希望讓「劇場」成為的模樣。
──在你唾手可得的距離,有一場盛大的發表會,那裡有生機勃勃的夢想和努力在運行著。每當音樂響起時,都會一遍遍發現這件事。
當然也喜歡奢華磅礡的戲碼,可是那太遠了。目光丟得太遠的時候,就彷彿在說身邊的一切黯然無色──但這不是我的生活。才不是這樣的。
我也想看自己的生活變成誰的故事啊。
「等待戰爭結束的那年/櫻花盛開的那一天」
「我會化作微風/輕輕吹過/你的臉」
4.
看劇的時光咻一下就過去了。出來時是晚上九點,衛武營到處都是人,樹林般的屋簷下充滿人群的回音。
我還在想劇末那個隱隱約約的尾聲──有人說,為什麼非得讓一個陣營單獨獲勝不可呢?為什麼不能走出大家一起活下去的結局呢?
我看向身旁的母親。這次的劇是我邀請她一起看的。她對看戲很有興趣,小時候常常跟她一起進文化中心,或是去大東藝術中心。但我們很久沒看了。在觀劇的這天,她主動問起春天藝術節是否還有什麼節目。我當場買了今年某場的歌仔戲,兩張票。
而我們在近期的政治議題中,立場明確地不同。
儘管如此我還是打算默默準備全家人份的急難包。儘管如此還是想跟家人們一起活下去。
這會是不同陣營攜手共存的,可能的結局之一嗎?我不知道。
「讓我們攤開歷史/讓我們折疊命運」
「讓我們用被遺忘的故事/玩一場遊戲」
「烙印恐懼的日期/這次會用力去記」
「台北大空襲/1945/五月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