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角色遇上現代選擇
婆媳,畢竟來自兩個不同的系統,相容性問題必須被誠實看待,就像 iOS 和 Android,就算裝上相容程式,還是無法100%完美運行。婆媳之間,即便維持距離、通話頻率不高,連跨越一個海峽、300公里遠的物理距離,也難以真正迴避那些日復一日出現的摩擦。
所謂「家常問候套餐」:問工作薪資、問孩子吃什麼、有沒有長高、是不是每天有煮飯……看似關心,其實讓人感到窒息。那種「不想做但怕衝突」的心情,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內耗,身體沒事,心卻早已疲憊。
如果可以選擇,我真心希望婆媳關係能像許久不見的好朋友,重要節日一起吃飯、聊天、談天說地,分享自己的近況、興趣、學習與夢想,而不是將對方生活一一審查、逐項檢驗。能不能不問那些「妳現在有沒有工作?沒上班就該每天煮飯吧?」的話題?能不能少一點比較、多一點理解?
台灣社會至今仍習慣用傳統框架來衡量媽媽的一舉一動,不只是婆家,甚至連娘家親人有時也不自覺地將這套價值觀套在我們身上。而我們,也常不自覺地墜入那個「理想媳婦」的陷阱裡,想配合、想表現、想維持家庭和諧,結果卻是把自己推進情緒消耗的漩渦。
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都把妳當女兒看啊。」這句話,乍聽溫柔,實則讓人壓力巨大。因為——我真的無法把婆婆當親媽。她不是我媽。他們的性格、價值觀、興趣、溝通方式、對健康與教育的看法都大不相同。我可以尊重她,但無法假裝我們之間有天生的親密感。
更何況,若真當我是女兒,那麼為什麼好康的不找我,出事才想到我?為什麼只有在需要處理緊急帳單、準備供品、補位照顧的時候,才記得我?而當我有自己的想法或選擇時,卻要面對質疑與責備?
婆婆疼愛自己的兒女是自然的,但那麼多的「應該」與「規矩」為什麼只落在媳婦身上?準備複雜的拜拜供品、替他去喪家朋友捻香、犧牲工作來配合家庭安排,若是對親生女兒,都能說「太辛苦了、別勉強」,為何大多認為媳婦「這是妳應該做的」?
其實,媳婦不是來填補誰沒空的位置,也不是誰的情緒代罪羔羊。我們是有想法、有能力、有情感的獨立個體。真正的家庭,不是控制與期待,而是信任與互相尊重。
如果婆媳之間,能像兩位不同世代的女性朋友,分享生活、談夢想、聊怎麼愛自己、聊怎麼活出自己的樣子,這段關係也許能昇華,甚至成為彼此人生中的資產,而非負債。
我們不是在抗拒家庭,而是在學習如何讓家庭關係更健康。我們不是壞媳婦,而是正在為自己與下一代,打造一種更自由、更誠實、更有選擇的女性生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