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感嘆兒子:有了老婆沒了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傳統」的地位

雖然現代已講求多元性別、性別平權。但是所謂「傳統」就是這麼回事,常把以前、慣用的行為模式和觀念,套用在新的情境上,用舊的眼光在理解新發生的事;用過去的解決方法來解決事情。美其名是用經驗的累積來對待事物,但發現這種說法有它的領域及限制,並不是各領域通用的結論。舉個例說吧,食物的製作,就相當合用於經驗累積的方法,甚至我們還有一個正向的名詞,叫做「遵循古法」製作,如果某食物的生成是「遵循古法」,大多數的人通常都持正向看法,認為這樣的食物極具價值。

反過說,隨著新時代而演化的新方法、新觀念,在某些領域上,如果我們不加以隨時代改變,那將可能被人評論為「食古不化」或「封建八股」,我認為還堅持著中學生要穿統一的校服、揹同樣的書包,留同樣的頭髮,說要保持傳統,就有點這樣子的味道,容易讓人覺得思維停留在遠古時代。

 

「遵循古法」與「食古不化」的抉擇

所以,到底哪一類的事物要「遵循古法」,又有哪些事物必須隨時代而演化改變呢?我認為要同時符合兩項標準:

第一項,結果朝向正面。當對待此事物,用「遵循古法」方式,比新方法更好,更有效用,那「遵循古法」是可行的,甚至會受到稱讚,例如食物的烹調與中藥的熬煮。

第二項,符合人性需求。當對待此事物,用新思維或新方法來進行時,比舊概念或舊方法來得符合人性需求,那可能就是我們揚棄舊方法的時候,比如喪禮致贈輓聯時,電子輓聯比實體輓聯對喪家來說,可以致意,也來得乾淨、好處理,此時若設備應允,就不用拘泥在實體輓聯。

但是對於某些事物,用這兩標準,不見得容易評判,那就得看更深一層的意義及狀態。舉個例來說,結婚後,是否要接受娘家人的資助?就不易判斷。我曾經接受過一封心理諮詢如下:

「心理師好:

我和我老公認識前就自己買房子買在娘家附近。未結婚前 我已經很少到婆家走動,婚後老公也說不動我,但我也為了不讓他太難做,主動地比過去較常回去婆家。但是對先生及公婆來說,回去的次數並不夠多,算是較少去婆家。

因為我少回婆家,婆家的人曾和老公說:『怎娶了媳婦卻像沒了兒子』,讓我老公覺得像入贅。

不常回去婆家是我不對。但我娘家的人從沒那麼看待他過。娘家知道我沒上班,怕我們日子不好過,能給的他們就想給。而我娘家的好意,我老公卻覺得是不是嫌他養不起老婆?!房子名字是我的,但錢是娘家付清的,因此先生覺得是住在我父母的房子裡,覺得自己像入贅。

我父母只是希望我們生活好過點,能給的就會想給,希望我們多存錢。

心理師,如果是你,你會怎麼想?」

 

結婚後發展新家庭的態度

「婚後,太太到底要不要常回婆家?」以及「婚後,新家庭到底要不要接受娘家資助?」,是這位來函者關切的議題。但顯然,大家腦袋中有傳統思維,答案是「太太應該多去婆家」及「婚後應該就要斷絕娘家的援助」,如果接受娘家援助,就好像「入贅」一樣。(註:我個人不喜歡「入贅」的定義及其意義,連帶不喜歡「嫁」這個字的意義,因為讓我感覺結婚的兩人並不對等,而我認為結婚的兩人應該從各自的原生家庭「出走」,並在對等互惠下,互相結合創造一個新家庭)這種解釋與想法顯然與「遵循古法」一致,但這結果有「符合人性需求」及「朝向正面結果」嗎?似乎不好判斷,因為對先生來說可能是的;但對太太來說卻不是。所以這時就得看婚姻產生的家庭更深一層的意義及狀態。

由兩人結合組建而成的婚姻家庭,應該是結婚的兩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走出來,對等互惠,成為生命共同體,形成同一單元組織,既不偏向男方家庭,也不依恃女方家庭,而是融合兩人各自的特色,成為一個獨特的家庭,它並不附屬於哪一方的原生家庭,也不是哪一方原生家庭的延伸。在這概念及意義下,我如此回覆:

「或許可以這樣想,結婚的兩人,帶著不同的價值觀建立新家庭,在先生來說,希望像傳統一樣,男性養家活口,女性以先生家人為主;而妳家卻是把你們兩人當做兒女來照顧;兩家價值觀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因此不用在「感覺入贅」或「好意照顧」兩個說法間爭執或拔河,重要的是要建立你們自己、這個新家庭的價值觀。

你可以回憶起你們相愛的感覺,以致於相互結合的過程,在之中彼此互相,帶著這樣的柔軟感覺和先生溝通、兼顧需求及折衷下取得共識,比如這個共識是讓我們倆人建立的新家庭成為「獨立小而美的自主家庭:每月回婆家兩次,並有限地接受娘家資助」,然後先生要去承擔和婆家的溝通,妳則要和妳家人疏導。如此先生不再把婆婆對妳的批評轉述給妳聽;妳也不用忙著要先生接受妳家人的好意;你們自然會以新的價值觀和各自原生家庭溝通。」

(相似內容已發表刊登在「女子漾」)

追蹤「穗波心理師(心理顯影)」FB粉絲專頁或加入「心理顯影:愛情、親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聊天室」社團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與生活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8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3/20
單親尋找愛情,需要考量年齡、個人條件與子女因素。年輕單親較重視感覺,年長單親較重視條件。公開擁有子女的時間點和對象的接受度,會影響戀情發展,也可能帶來「回春」般的體驗。文章提出三點建議:及早公開有子女事實,平衡個人與父母角色,保持教養子女的主導地位。
Thumbnail
2025/02/26
2025/02/26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2025/02/09
維繫愛情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付出,如同灌溉植物般,需要時時關心、體貼伴侶的需求。文章從三個面向探討如何經營愛情關係:情侶、已婚未育及已婚有育。文中強調日常的關懷與用心,勝過情人節的刻意安排,並建議根據不同階段調整相處模式,保持關係新鮮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Thumbnail
婆媳相處一直是家庭中的熱門話題,但抱怨無助於解決問題。正確的溝通才是正解
Thumbnail
婆媳相處一直是家庭中的熱門話題,但抱怨無助於解決問題。正確的溝通才是正解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也許上一輩仍然比較傳統的觀念,所以有不少媳婦住進婆家,然後默默忍受、委屈求全,等到媳婦熬成婆便想把那一套觀念套進新媳婦身上,卻不知道時代在變、觀念也在變,新一代的年輕人已經不再願意遵循上一代的觀念.....
Thumbnail
婆媳關係,真的是長久以來屬於女性間最難的一項考題,特別是對已婚女性來說,要跟男方媽媽用什麼相處方式真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套固定模式供參考,所以真的很考驗自身的智慧、修養及伴侶的態度。雖然之前有分享過一篇婆媳文化,但婚後生活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有所體悟......
Thumbnail
婆媳關係,真的是長久以來屬於女性間最難的一項考題,特別是對已婚女性來說,要跟男方媽媽用什麼相處方式真的是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一套固定模式供參考,所以真的很考驗自身的智慧、修養及伴侶的態度。雖然之前有分享過一篇婆媳文化,但婚後生活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而有所體悟......
Thumbnail
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不限於族群,而是反映在各式各樣的差異中,可能是性別、年齡、成長經驗,價值觀之間的衝撞,往往也是爸爸媽媽對自己角色該如何扮演的為難之處。
Thumbnail
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生活,不限於族群,而是反映在各式各樣的差異中,可能是性別、年齡、成長經驗,價值觀之間的衝撞,往往也是爸爸媽媽對自己角色該如何扮演的為難之處。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在現代社會對於傳統觀念的評判,以婚姻建立的新家庭作為例子,對於傳統與現代的抉擇提出思考。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在現代社會對於傳統觀念的評判,以婚姻建立的新家庭作為例子,對於傳統與現代的抉擇提出思考。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Thumbnail
對於親情,小心呵護唯恐摔碎 對於母親,不敢稍移目光只為討好 對於女兒,盡力的教養便自以為適職 ........................................ 如此這般的規矩,或說是具有高尚的教養 但是卻讓親情一詞,顯得荒謬不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