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作家普魯塔克(Plutarque)曾這麼描述克麗奧佩特拉:
Son commerce familier avait un attrait irrésistible. L'aspect de sa personne, joint à sa conversation séduisante et à la Grâce naturelle répandue dans ses paroles, portait en soi une sorte d'aiguillon. Quand elle parlait, le son même de sa voix donnait du plaisir. Sa langue était comme un instrument à plusieurs cordes dont elle jouait aisément dans le dialecte qu'elle voulait, car il y avait très peu de barbares avec qui elle eut besoin d'interprète. 1(她待人處事親切自然,令人難以抗拒。她的容貌,加上動人的談吐與天生的優雅,散發著一種觸動感官的誘惑。她說話的時候,連說話的音色都讓人感到愉悅。她的語言能力就像一件多弦樂器,能夠隨心所欲地操縱任何她想用的方言,幾乎與所有異族人交談時都不需要翻譯。)
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與兩位羅馬強人凱薩與安東尼都有情感與政治上的聯繫,並各自為他們生下了孩子。
當時的史料傾向於讚頌2她驚人的美貌,藉此來解釋這位女王是如何令凱撒(Jules César)與馬克・安東尼(Marc Antoine)為她神魂顛倒,墜入愛河的。然而,歷史似乎忽略了她作為一位君主的才能。克麗歐佩特拉確實善用自身魅力,從凱撒與安東尼這兩位羅馬強人手中爭取最大利益,但本質上,那是建立在雙方互利基礎上的結盟。
《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Cléopâtre l’Égyptienne)作者貝爾納・勒格拉斯(Bernard Legras)表示:「歷史學家們刻意貶低3克麗奧佩特拉,以突顯羅馬的征服。其實她是一位偉大的女王,有自己的見解。我們應該拋棄那個誘惑者、操縱者的形象。她的確依靠當時的強權——羅馬,但目的是為了維持埃及的獨立4。」
當克麗奧佩特拉於西元前51年登上王位時,埃及正陷入內憂外患。由於尼羅河氾濫不足,無法帶來肥沃的淤泥而影響農耕收成,人民飽受飢荒之苦。古老帝國已失去往日的榮光,淪為一個死亡之地5,百姓不是餓死,就是病死,緩慢地走向滅亡。政府內部充斥著權力鬥爭,蠶食6著女王的統治,使她無法信任任何人,甚至連她的飯菜也需經過多次試吃,以防中毒7。
在與弟弟兼丈夫托勒密十三世(Ptolémée XIII)共治期間,兩人政治理念嚴重分歧;當龐培(Pompée)逃亡至埃及時,托勒密擅自下令將其刺殺,此舉令克麗歐佩特拉震驚不已,也讓剛抵達亞歷山卓的凱撒大為不滿。托勒密隨後落荒而逃,最終溺斃於尼羅河。王位空懸,克麗奧佩特拉不得不與另一位弟弟托勒密十四世成婚以維持共治,但也正是在這動盪時刻,她與凱撒相遇,兩人一見鍾情8,形影不離,他們之間確實有一段真摯的戀情,克麗歐佩特拉因此在羅馬住了兩年,並懷了凱撒的孩子,並誕下一子,名叫小凱撒(Césarion)。他們過著相當幸福的生活,直到凱撒遭到刺殺。她對凱撒的死亡感到震驚,並開始擔心自身的安危,於是逃回亞歷山卓。在那裡,她下令暗殺9弟弟托勒密十四世,從此,她便以兒子的名義執政。
為保障國家繁榮,克麗歐佩特拉意識到要重振經濟就必須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創立一套「信用貨幣制度10」。當時貨幣的價值仍與金屬本身的價值緊密掛鉤,於是她決定鑄造貨幣,並在錢幣上標示其面值,使貨幣得以自我調節,這項政策造福了貧困大眾,讓他們不再受到財政動盪與波動的影響。在其統治下,國內並未發生騷亂,似乎恢復了往日帝國的一些榮光,或至少迎來一段平靜的時期。街道上可以感受到安寧的氣息,而女王的聲望也傳遍整個王國。
西元前41年,克麗歐佩特拉與馬克‧安東尼(Marc Antoine)展開一段充滿爭議的戀情,當時安東尼在第二次三頭同盟(Second Triumvirat)中分得東方的統治權,兩人的結合不僅僅是情感的交纏,更是一場精密的政治聯盟。藉由這段關係,女王重新確保了埃及對賽普勒斯、敘利亞與奇里乞亞(Cilicia)沿岸,以及哈爾基斯王國(Le royaume de Chalcis)的主權,再度展現她過人的政治手腕與洞察力,她不僅善於利用自身魅力,更擅於治理。
然而,克麗歐佩特拉與安東尼的愛情,最終將她捲入安東尼與屋大維之間的內戰,為她的一生命運寫下了決定性的註腳。西元前31年,安東尼在亞克興海戰(La bataille d’Actium)中敗北,隨著屋大維的軍隊不斷逼近,克麗奧佩特拉似乎意識到自己的結局,於是選擇以一種非同尋常、幾乎帶有戲劇性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她要求其中一位侍女帶來一個籃子,裡面裝著兩條埃及眼鏡蛇,她將手伸進籃子,讓其中一條蛇毒咬致命。她死後,屋大維下令殺害她的兒子,並成功征服埃及。

根據傳說,克麗奧佩特拉以極戲劇性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讓蛇毒咬致死。
克麗歐佩特拉的死至今仍籠罩著重重疑雲。據說,她選擇自盡是為了逃避落入屋大維之手,但許多歷史學者推測,她的死可能是遭人下毒。至於她的遺體,至今未被尋獲,這也讓她真正的死因更加撲朔迷離。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隨著她的逝去,整個埃及法老王朝也宣告終結。
Lexique:
1. 本段文法及單字
[1] 文法:這段話多採用未完成過去式(imparfait),用於描寫背景、環境和人物、說明、習慣性和重複性動作等等,使用的動詞依序如下:
i. …… avait un attrait irrésistible:avait(原形動詞avoir),「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力。
ii. …… portait en soi une sorte d'aiguillon:portait(原形動詞porter),「帶」有一種觸動感官的誘惑。
iii. Quand elle parlait……:parlait(原形動詞parler),當她「說話」時⋯⋯。
iv. Sa langue était comme un instrument…… dont elle jouait aisément dans le dialecte qu'elle voulait:
a). était(原形動詞être),「是」;jouait(原形動詞jouer),「玩」;voulait(原形動詞vouloir),「想,要」。
b). 這裡表示,她的舌頭像「是」樂器,能夠「靈活地運用」她「想」使用的任何方言,指出克麗奧佩特拉極有語言天賦。
v. …… car il y avait très peu de barbares:avait(原形動詞avoir),與異族人談話,極少「有」需要翻譯的狀況。
[2] 單字:
i. Un commerce familier:commerce (n.m.) 這裡不是指商業或貿易,在古典用法中,是指人與人間的交往互動。
ii. Une sorte d'aiguillon:aiguillon (n.m.) 原意是刺或刺激物,引申為一種激起慾望、衝動或感官反應的刺激。
iii. Un instrument à plusieurs cordes:多弦樂器。
2. Chanter les louanges de sa beauté:chanter (v.t.) 歌頌,讚揚,louange (n.f.pl.) 頌詞,頌歌。
3. Minorer:減少,低估。
4. Maintenir l’indépendance de l’Égypte:維持埃及的獨立。maintenir (v.t.) 維持,維修,indépendance (n.f.) 獨立。
5. Un mouroir:(n.m.) 等死的地方,動詞mourir (v.i.)。
6. Gangréner:(v.t.) 使腐敗,毒害,源自名詞gangrène (n.f.) 壞疽,毒患。
7. Un empoisonnement:(n.m.) 下毒,動詞empoisonner (v.t.)。
8. Un coup de foudre:
[1] Foudre (n.f.) 閃電,coup de foudre遭到雷擊,引申為一見鍾情。
[2] Coup (n.m.) 意思是「一下、一次打擊、一次衝擊」,有很多常見詞組,如donner un coup de main幫個忙、jeter un coup d’œil喵一眼、passer un coup de téléphone打通電話及attraper un coup de soleil曬傷。
9. Faire assassiner qqn.:指使(某人)去暗殺某人。
[1] Faire + infinitif是法語中常見的結構,用來表達「讓某人做某事」,由於「什麼人去做」這件事不重要或是一般人皆能清楚知悉,所以會省略掉後面的par qqn.。
[2] 此處的faire assassiner qqn.不需再加上 par un assassin(殺手),因為大家都知道執行刺殺任務的就是殺手,又譬如請人修車faire réparer la voiture,也可省略後面的par un mécanicien(技工)。
10. Un monnayage à valeur fiduciaire:信用貨幣制度。monnayage (n.m.) 鑄幣,源自動詞monnayer;valeur (n.f.) 價值;fiduciaire源自拉丁語 fiducia信任,意思是「信用的」。
本文節錄:
Rédaction, « Cléopâtre : séductrice et visionnaire » in Spécial Histoire N˚23, Mars-Mai 2025, pp.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