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蒙得利索市(Mendrisio)因瑪利歐·波塔(Mario Botta)創立的建築學院(Accademia di Architettura)而聞名,但近幾個月來,隨著金價在今年4月22日創下每盎司3500美元的歷史新高,一向低調的瑞士精煉廠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這其實是一個在行內人士1之間保守了數十年的祕密:全球大部分的黃金其實是在瑞士熔煉的。全球7大黃金精煉廠2中有5家設在瑞士:位於比爾(Bienne)的Valcambi、Argor-Heraeus、PAMP、Cendres+Métaux 以及位於納沙泰爾(Neuchâtel)的Metalor。僅僅是在提奇諾邦(Tessin)南部,從盧加諾(Lugano)到科莫(Côme)一帶,就集中了前三大精煉廠。
Argor-Heraeus創立於1951年,當時全球約 80% 的珠寶與貴金屬加工業3仍集中在義大利,從歷史上來看,義大利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一直是主要的珠寶製造國之一,後來由於成本因素,許多生產在1960年代轉移到印度。「提奇諾邦正是得益於這種歷史上的地緣關係,得以承接並發展相關產業。」Argor-Heraeus聯席執行長羅賓·柯爾文巴赫(Robin Kolvenbach)解釋道。
羅賓·柯爾文巴赫認為,瑞士為貴金屬交易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框架,是這一產業得以穩固發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自從《貴金屬監控法》(Loi sur le contrôle des métaux précieux,簡稱LCMP)頒布以來,該法規就明確規定黃金、白銀、鉑和鈀的純度及其認證印章的要求4,也賦予中央貴金屬局(Bureau central des métaux précieux)監管責任。
瑞士還創立了一套獨特的「公證檢驗師」(essayeurs jurés)制度,專門保障買方的權益,確保所有經過熔煉的產品都含有標準貴金屬成分,並通過印章加以認證。「正是可靠的制度,讓瑞士的精煉產業得以立足,分析實驗室的品質與精確性正是由這項法規所規範的。」羅賓·柯爾文巴赫補充道。瑞士的主要精煉廠因此獲得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頒發的極具份量的「良好交貨」(Good Delivery)標章,適用於重達11至13公斤、純度從未低於99.5%的金條。

瑞士針對貴金屬交易建立了嚴格法規。《貴金屬監控法》明定黃金、白銀、鉑與鈀的純度標準與認證印章,同時設立「公證檢驗師」制度,確保熔煉產品成分合格,保障買方權益。
這正是為什麼瑞士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原料進口國,超過中國、印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同時也是主要的出口國之一。以價值來看,無論是再生金或金條5,黃金都是瑞士最重要的進口品項。然而,非政府組織如Swissaid與Global Witness指出該產業供應鏈缺乏透明度6——瑞士精煉業之所以能占據主導地位7,與其說是得益於法規的嚴格,不如說是因為瑞士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以及對投資型黃金免徵增值稅(Taxe sur la Valeur Ajoutée,簡稱TVA)的制度。
除了瑞士這個國家早已建立的安全聲譽與其戰略位置外,銀行保密傳統以及缺乏「保險箱登記制度」(registre des coffres)也推動了黃金的儲存與生產。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數據,全球有50%到70%的實體黃金交易會經由瑞士。
自去年12月以來,瑞士工廠便全速運作8,黃金精煉商從未如此繁忙。根據瑞士海關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出口到美國的黃金數量翻了3倍,達到創紀錄的193公噸,總價值達到153億瑞士法郎,遠超化工與製藥產業的出口。
造成這場搶金風潮的主因是:擔心川普政府會對黃金徵收關稅。因此,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Commodities Exchange)的黃金庫存量暴增,從川普11月當選時的1700萬金衡盎司(once troy)猛增至4450萬金衡盎司(即1380億美元的價值),創下1992年以來最高庫存紀錄。
這也引發了「價格脫節9」的現象。作為全球最大的場外黃金交易中心,倫敦被迫吸收紐約大量交貨所帶來的衝擊。儘管後來黃金與白銀被排除在關稅措施之外,紐約與倫敦之間的黃金溢價有所縮小,但供應鏈仍面臨壓力。
除了對關稅的恐懼,更深層的原因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10與美元危機,這些因素推動金價飆升。在4月22日達到3500美元的高點前,4月16日的金價就已打破1980年1月創下的舊紀錄。

2025年4月22日,金價攀升至每盎司3500美元,創歷史新高。這波漲勢不僅源於對川普政府增加關稅的擔憂,更反映出地緣政治緊張與美元信心危機的疊加效應。
對於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各國央行來說,這股金價熱潮反映出「去美元化」(dédollarisation)的趨勢。他們紛紛減少美元資產,轉而加碼黃金。不過,各國對美元的信心程度不盡相同。「在歐洲,特別是德國、義大利與東歐國家,黃金作為投資商品的需求明顯上升。」羅賓・柯爾文巴赫(Robin Kolvenbach)表示。去美元化的趨勢早在川普連任前就已出現,但他的再度當選讓這一趨勢大幅加速。
雖然因金價暴漲而被推上風口浪尖,但瑞士精煉廠過去一直刻意低調。2023年10月,Valcambi甚至主動退出11瑞士貴金屬生產與貿易商協會(ASFCMP)。原因並非產品品質,而是產品的可追溯性12。在過去幾年,Valcambi已受到多個非政府組織批評,被懷疑持續從位於杜拜的Kaloti集團進口黃金,該集團捲入多起洗錢案與來自蘇丹衝突地區的黃金交易醜聞,儘管Valcambi自稱自2019年起已終止與其合作。
最終,Valcambi以恢復自主的名義選擇離開ASFCMP,同時聲稱自己採行的是可追溯的及負責任的黃金採購政策。Valcambi營運主管西蒙娜・克尼布洛赫(Simone Knibloch)表示立場:「必須有『適當的』盡職調查13。我們只會從經我們認可、且定期拜訪的杜拜供應商手中購金。」
對於投機熱潮是否會損害黃金市場的透明度的問題,羅賓·柯爾文巴赫強調,首要任務是篩選供應來源與礦場。他直言,他們的客戶中有許多人指定購買來自加拿大或芬蘭的黃金。「我們不從杜拜購金,因為我們無法充分掌控那裡的供應鏈。而且杜拜已成為非法非洲黃金的集散地,每年輸入量高達300到400噸。」他樂於將自己定位為追蹤透明度的捍衛者。
若不計各國央行,德國依然是歐洲最大的黃金買家,每年購金量達30到40噸,領先瑞士、奧地利、英國與法國。與此同時,面對美元貶值14,部分央行——如波蘭、土耳其、印度與中國——也開始增持黃金以強化儲備。
Lexique:
1. Un connaisseur:(n, adj.) 行家(的),源自動詞connaître (v.t.) 知道,熟悉。
2. Une raffinerie d’or:黃金提煉廠。Raffinerie (n.f.) 精煉廠,提煉廠,源自動詞raffiner (v.t.) 精煉,也可以作不及物動詞 raffiner sur + qqch.,表示挑惕,過分講究。
3. Une orfèvrerie:(n.f.) 金銀製品,金銀產業,源自名詞orfèvre金銀匠,金銀器商人。
4. 原文les exigences de pureté et de poinçonnage de l’or, de l’argent, du platine et du palladium:
[1] Une exigence:(n.f.) 要求,限制,約束,動詞exiger (v.t.)
[2] La pureté:(n.f.) 純度,純淨,形容詞pur。
[3] Le poinçonnage:(n.m.) 打戳記、印記、蓋章,un poinçon則是指壓印在金屬上的「標記」,源自動詞poinçonner。
[4] 四種金屬l’or黃金、l’argent 白銀 le platine 鉑金及le palladium鈀金。
5. L’or brut recyclé再生金及un lingot d’or (n.m.) 金條。
6. Le manque de transparence:manque (n.m.) 缺乏,不足;transparence (n.f.) 透明度。注意transparence前不加定冠詞,manque de + 名詞來表示某種抽象事物的缺乏。
7. La suprématie des raffineries:(n.f.) 最高權力,絕對優勢,源自英語supremacy,形容詞suprême最高的、至上的。
8. Tourner à plein régime:高速運轉;全力以赴。
9. La dislocation de prix:價格錯位,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市場之間的價格產生異常差距的情況。dislocation (n.f.) 拆開,解體。
10. L’accumulation de tensions géopolitiques:accumulation (n.f.) 堆積,累積;tension(n.f.) 緊張;géopolitiques地緣政治的。
11. Claquer la porte:憤然離去,毅然退出某個組織、機構、關係等。Claquer (v.i.) 發出劈啪聲,格格作響。
12. La traçabilité:(n.f.) 可追溯性,源自英語traceability。
13. Une 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應有的查證程序,此詞是直接挪用英文專業術語。
14. La dépréciation du dollar:dépréciation (n.f.) 貶值。
本文節錄:
Pièrre de Gasquet, « Le lingot, un business en or », in Les Echos Week-end, 16 mai 2025, pp.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