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Tariff),聽起來像是遙不可及的經濟術語,其實它離我們的生活非常近——甚至可以說,你今天買到的每一樣進口商品,可能都被它「加過價」。

Whats Tariff
關稅是什麼?
通俗地說,關稅就是國家對「進口商品」收取的一種稅。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保護費」:
「只要你想把外國的貨帶進來賣,就必須先給我交一筆錢。」
這筆錢,當然不會是商人自己吸收,而是由我們消費者來買單。
舉個例子:
- 你想買一台國外進口的咖啡機,原價 100 元
- 政府對這個產品徵收 20% 的關稅
- 最終售價變成了 120 元→ 差額的 20 元,就是政府的收入
為什麼政府熱衷徵收關稅?
✅ 1. 增加財政收入
當財政吃緊時,收稅比扶植企業來得容易,關稅是一種快速的收入來源。
✅ 2. 保護本地產業
外國商品便宜又有競爭力,本地企業很難招架。關稅就像是替本地企業設下一道防護牆,讓它們有喘息與成長的空間。
✅ 3. 爭取民意支持
「支持國貨、抵制外貨」是許多國家政治人物的經典操作,關稅常被用來博取民心。
✅ 4. 當作外交談判籌碼
「你不聽話?那我就對你加稅。」
國與國之間的談判,有時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貿易戰,關稅就是最直接的武器。
那麼,關稅有什麼副作用?
當然有,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受害者」。
❌ 1. 消費者買單
商人不會自己吸收關稅成本,而是直接轉嫁到商品價格上。→ 東西變貴,我們的荷包縮水
真實案例:
美國曾對洗衣機徵稅,結果家電整體價格上漲了 23%!
❌ 2. 產業鏈連鎖反應
原料漲價 → 中游產品漲價 → 終端商品漲價 → 整個產業效率下降、利潤受壓
❌ 3. 國際報復,陷入惡性循環
你加我稅,我也加你稅。
例如著名的「雞車大戰」:
- 歐洲對美國雞肉加稅
- 美國反擊,對歐洲輕型卡車加稅
- 結果雙方商品都變貴,消費者兩頭受害
那聰明的國家怎麼做?
他們採取一種策略:「以牙還牙(Tit for Tat)」
- 一開始願意開放市場
- 但如果對方搞保護主義,就立刻反制
這就是你常聽到的中美貿易戰反覆拉鋸的核心邏輯;歷史上的「關稅大戰」:
1930 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
美國為了保護國內產業,大幅提高關稅
→ 引發全球報復
→ 最終導致經濟崩盤,成為大蕭條的幫兇
二戰後:WTO 成立
各國逐步降低關稅,鼓勵自由貿易,世界經濟迎來黃金發展期
近年:逆全球化浪潮再起
- 美國川普政府大規模加稅
- 加拿大、墨西哥、歐盟反擊
- USMCA 重談、貿易關係重組
→ 世界開始進入**「逆全球化」**的新階段
總結
關稅,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民意與國際談判的混合體。
它可以保護本國企業、作為外交籌碼,也可能讓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成本悄悄上升。
下次你在商場買到一件進口商品,不妨想一想:你買的,不只是商品本身的價格,還包含了一段「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