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需要的。」,但更殘酷的事實是—你一直追的,可能只是你潛意識裡的補償行為。

不是你太窮,是「匱乏感」卡住了你的Wi-Fi。
是的,我們今天來聊點心理學,別擔心,我保證比你前男友的情緒勒索還容易懂。
一、豐盛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心理狀態」
在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內在匱乏感」(scarcity mindset)。
簡單來說,就是你明明有一碗飯,卻一直擔心下一餐沒著落,於是吃得又快又焦慮;
或者你月薪八萬,但一聽到別人投資賺一百萬,你心裡開始有點癢、有點煩,最後開啟夜深人靜研究股票的地獄副本。
匱乏感會讓你對「擁有」產生錯覺:你以為要有更多、存更多、買更多,才能安心。
但事實上,它只會讓你變成永遠在追趕的那個人,對生活永遠「不滿足」。
二、豐盛的起點,是「夠好就很好」
心理學家D.W. Winnicott 提出一個概念叫「夠好母親」(Good Enough Mother),
她不完美、不萬能,但足夠讓孩子感到被愛、被照顧、可以安全地成長。
同樣的,所謂的「豐盛人生」不是擁有完美的條件,而是允許自己「已經夠好」。
當你能練習感受「此時此刻」的足夠,你會發現,平凡的早餐也吃得像是米其林、剛好有一個下午可以休息,就像中樂透。
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心理調節能力」,叫做內在資源建立。
三、你一直追的錢,其實只是你內在安全感的影子
很多人說:「我要自由,所以我要財富自由!」
但說穿了,其實想要的不是錢,而是「不用看老闆臉色的自由感」、「不用擔心生活會垮的安全感」—這些,都是心理需求的外在投射。
當我們內心缺乏歸屬感、安全感、自我價值感時,最容易用「外在成就」來填補,但填再多也會漏,因為根本的問題是:「你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嗎?」
四、豐盛,不是吸引錢,而是成為那個能讓資源自然流動的人
當你不再急著證明什麼、不再處處比較,不再在每個社群貼文底下偷偷心痛,
你開始建立一種「自我認可」的能力。這是心理學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叫內在肯定感(self-validation)。
有內在肯定的人,會自然展現出從容、穩定、慷慨與信任感—這些正是錢最愛的氣場。
簡單來說:錢喜歡待在心理健康的人身邊。
豐盛,是心理安全感的副產品
豐盛的關鍵,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是你是否相信「我值得」、「我已經夠好」。
當你開始把注意力從「我要變更好」轉為「我其實已經不錯了」。
資源、金錢、靈感、人脈會開始找上你,因為你散發出一種信號:我內在已經連上網了,不用再開飛航模式。
理財沒有標準答案,有時候只是少一個願意陪你看懂的人。
📬 想知道你現在的狀況可以怎麼處理?
來聊聊 👉 LINE@ 菲心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