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動經濟學上,花力氣就是成本,學習技術是受到利益和成本平衡所推動,惰性是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本性上。觀察我在一個小時的寫作時間裡看了幾次電子郵件,可以合理推論,這是一種想要逃避的慾望,也可以說持續寫作所需要的自制力,高於我能輕易動用的自制力。心流: 一個完全不花力氣得專注狀態,你深陷其中,完全忘記時間、自己或者手邊的問題。如果人面臨一項嚴苛的認知作業,同時受到誘惑的挑戰,他比較會對誘惑屈服。你心中塞滿數字,你比較可能選巧克力蛋糕。系統二為了要記住和複誦這些數字,只好鬆開對行為的控管。自我耗損: 強迫自己做某事後,會比較不能夠透過我控制去面對下一個挑戰。(意志力耗盡)疲倦和飢餓往往會仰賴較容易得預設立場,讓系統二不用再多做決定。快樂的心情會解開系統二對行為的控制,當人們心情好時,直覺和創造力會增強,但同時也較不警覺。很簡單、尋常的手勢、動作(微笑、皺眉)也會潛意識的影響我們的思想和感覺,不管你的感覺怎樣,你的行為(動作)要冷靜而仁慈,這樣才有可能得到冷靜而仁慈的回報(思考後的處理結果)。被錢促發的人相較於沒有被錢連結促發的人更獨立,他們在嘗試解決一個難題時,堅持花了近兩倍長的時間,才開口向實驗者求救。金錢加強了自我依賴,被金錢促發的人也比較自私。要使人們相信謬誤的方法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分辨熟悉感和真相。獨裁政府和行銷人員很清楚這點。鮮藍或大紅色字體會比黃、綠或淺藍色更容易相信內容的真實性。假如你希望別人認為你是可靠、聰明、有智慧的,盡量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請不要用複雜的語言。討論一個重要議題之前,請要求與會者簡短寫下他們的觀點,這個程序會使與會者的背景和多樣性知識得到最大的發揮。傳統的作法會使早發言的意見佔太大的份量,迫使別人附和他的意見。此外在重要議題上,導入內部的看法,以及外部的看法,雙向評估,避免偏誤。組織面臨重要決策但還沒有完全承諾時,建議將所有知識相關人聚集並請他們寫下: 想像我們做了計劃所說的一切,但結果是個大災難,寫下這個災難的歷史。」避免集體思考效應,即一旦決策好像已經制定了,其他人就不講話了,因為怕被說沒有團隊精神。框架效應: 用不同方式呈現相同的訊息常會引發不同情緒,例如正面描述導致風險趨避(想要獲得確定得成果),負面描述導致風險偏好(討厭損失想去挑戰風險)。太過自信: 我們通常不會考慮到關鍵證據還沒有出現,認為眼前的證據就是全貌。外加競爭忽略(competition neglect),專注於自己的發展計劃,忽略競爭者的計畫和別人的技術,忽略運氣、市場環境以及我們不知道的事。錨點效應: 限買12罐的日子,消費者平均消費7罐,比沒有限制數量時多了兩倍,限量也帶來急迫感。監管體系的優先順序,不僅僅對公眾壓力做出反應,必須仔細經過客觀分析事實,包括判斷和決策心理學及規範和風險政策,監管不力會浪非生命及金錢。然而政治體系是受到群眾情感強度的指引。好的風險政策應該由專家的知識,加上老百姓的情緒和直覺一起制定。許多重要事件真的有發生,而這些事件有牽涉到選擇,它就更引導你誇大技術所扮演的角色,低估運氣在後果上的分量。後果偏見: 一個事前看起來是很小心謹慎的行為,可能在事後被看成不負責任的行為。你不能夠重新構建過去的信念,無可避免會使你低估你對過去事件的驚訝程度。評估一個公司營運的技術並不足以保證股票交易的成功,因為在股票交易的關鍵問題是這家公司的資訊有沒有表現在股票價格上。問題不是這些專家是否受過良好的訓練,問題是在這個世界是否可以預測。股票經紀人和政治學家的長期預測是在一個零效度的環境中,他們的失敗反映出他們嘗試要預測一個基本上不可預測的事件。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去責怪別人是不對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環境宣稱自己有正確的直覺,充其量來說,也是自我幻想,有時候更糟。在缺乏有效線索的情況下,直覺得命中有可能是由於運氣,另一個可能是說謊。專業人士有沒有機會發展出專業直覺,主要取決於回饋的品質和速度(麻醉科醫生會得到最迅速的回饋,直覺可能相當有效;相較於心理治療師,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觀察聘人給予的回饋),以及有沒有機會練習。有效率且避免盲點的篩選: 選出最重要的六項特質,每個特質佔5分,依序評分將各項加總。得和失都有可能的賭局,損失規避會引發極端的風險規避選擇;肯定失和可能出現更大損失的賭局,遞減的敏感度會引發冒險行為(風險偏好、沉沒成本、討厭失去的人類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