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會了數學公式、歷史年代、甚至如何背英文單字,但最關鍵的一課——怎麼管好自己的錢,卻常常被忽略。直到社會狠狠地給我們上了一課:「你不學理財,就要學會怎麼面對卡債、存款歸零,還有月底吃泡麵的藝術。」
理財,從來不是只有有錢人才需要學的東西。它是每個人都該修的一門人生基本學分。
你不理財,財就真的不理你
你可能不想當股神、不追求財富自由,但理財能給你的是:
簡單說,理財讓你過得比較像人生,而不是像人生在逃。
開始理財的人,通常也會開始問自己一些關鍵問題:
理財的過程,其實是在看清自己要的是什麼、不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也許你還沒想清楚什麼是幸福,但不會理財的日子肯定不太幸福。
別以為理財只是你和你錢包之間的私事,它其實也牽動著你與身邊所有人的互動方式。
你知道嗎?伴侶吵架前三大主題之一就是錢。
一邊努力儲蓄,一邊卻看到對方熱衷週年慶搶購,心理陰影不輸卡費金額。
兩人對金錢的觀念不一致,就像兩台導航輸入不同終點,走著走著就散了。
在家庭、親密關係、甚至創業合作中,能不能開誠布公談錢,是信任的體現。
有規劃的人讓人安心;懂財務的人,也更容易被信任。
不會理財的人,往往活得很「當下」,但卻常讓身邊人收拾殘局。
會理財的人,不只照顧自己,也懂得照顧關係;因為他知道:生活不能只靠衝動,還要靠結構。
會理財,不代表你要變得斤斤計較、凡事只看錢,而是讓你多一點選擇權,多一點餘裕,少一點委屈與焦慮。
它讓你能在關鍵時刻不慌不忙地說:「我準備好了。」也讓你在面對人際關係時,能多一點理解與同理,而不是滿腦子「誰又拖垮我的財務」的委屈感。
理財不是選修,是必修。你可以慢慢學,但請不要永遠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