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新的關稅清單丟出來後,全球市場開始動盪、各國反應劇烈,媒體紛紛討論可能的影響。 但對你我來說,最直接的問題可能不是什麼GDP成長率或地緣風險,而是:
「我的 iPhone 會不會變貴?」
這個問題其實一點都不小。因為它牽動著供應鏈的神經、跨國企業的決策、消費者的錢包,也許還預告了2025之後全球科技市場的新樣貌。
回顧2018:第一次貿易戰打下來,iPhone 有變貴嗎?
答案是:差點變貴,但沒完全變貴。
當時川普對中國課徵了數千億美元的關稅,其中就包括智慧型手機的零組件。蘋果雖然在美國設計產品,但大量零件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台灣、韓國)——包含:
- 面板(LCD、OLED)
- 機殼與鋁合金框
- 晶片封裝
- 電池模組
- 相機鏡頭
本來美國貿易代表署把 iPhone 也列進清單,準備開徵15%關稅。後來,在蘋果與商務部密集溝通後,iPhone 成品被豁免,但組裝用的零件並沒有全數被免除。
結果發生了什麼事?
蘋果加快了「供應鏈轉移」:開始評估印度、越南的生產基地,試圖把雞蛋分散到不同籃子裡。零件成本雖然略增,但蘋果盡量「吸收成本」與「轉嫁到高階機型」,讓價格波動不明顯。
最終 iPhone 價格沒大漲,但毛利率受到壓力、供應鏈開始洗牌。
預測2025:這一次會不會真的漲?
回到2025這一波,川普的戰術更直接,也更大膽。他強調「重新工業化美國」、「全面反制中國傾銷」,可能會再次波及電子產品供應鏈。
那麼,這次 iPhone 會不會撐得住?
我們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
1. 零件來源:中國還是供應大宗
雖然蘋果已經在印度設廠、加強台韓合作,但很多高階零件(如鋁殼、鋰電池材料)仍從中國來。
如果這些被課稅,將直接墊高生產成本。
2. 組裝基地轉移還不完全
富士康、和碩等雖然擴張東南亞,但大部分 iPhone 組裝仍在中國。
轉移是長期工程,不是今年就能完成的事。
3. 成本吸收空間有限,通膨已經在壓力中
2025年全球已經進入通膨高點,原物料與運輸費都偏高。
蘋果可能不再有空間吸收關稅成本,意味著這次價格真的有可能上漲。
尤其是入門款、平價款(如 SE 系列),可能首當其衝,成為「被轉嫁」的對象。
因2018貿易戰變貴的產品例子:
洗衣機、乾衣機: 對韓國加關稅 >> 價格上漲20%,美國本地廠也漲
鋼鐵製品: 對中國、歐盟加稅 >> 汽車、建材價格間接上升
食品包裝品: 對鋁製品課稅 >> 可樂、啤酒成本增加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不是只有被課稅的商品會漲,整條供應鏈都會受影響。
這一次,我們恐怕真的要準備好 iPhone 漲價的可能
- 如果你今年打算換機,也許該提早一點做決定
- 如果你對全球經濟走向有興趣,iPhone 價格會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指標
- 如果你立志成為股神,更應該開始理解「供應鏈」這個詞不只是產業用語,它會大大的影響企業利潤和股票估值
一支手機的價格,其實是一場世界工廠的縮影
你以為你買的是一支手機,
但你手中握住的,是世界如何環環相扣的證明——
從南美洲的鋰礦、到中國的螢幕模組、
從台灣的晶片設計、到印度的組裝廠, 最後才走進加州總部的設計流程與品牌故事。
這不只是產品,這是一整條價值鏈的協作,一場全球分工的演出。
你買的不是一支手機,而是:
- 一場貿易談判的結論,
- 一張供應鏈的選擇題,
- 也是一份你生活裡的便利與脆弱。
如果你覺得有幫助,歡迎留言,我會持續觀察,
讓這些看起來很遠的議題,變得貼近又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