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是為了夢想,也不是為了什麼爆發式成長。只是快50歲的我,在一場沒人幫忙、不確定能不能升級成功的職場轉型裡,還沒選擇放棄。這是一個很日常、很靜悄悄的故事——我靠著AI,一點一點撐住自己。

沒有人會替你升級,現實就是這麼直接。只能自己撐住,一點一滴升級自己。
你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 明明還在努力,卻總感覺跟不上。
• 每天都有新工具出現,但自己卻連舊方法都快撐不住。
• 想轉型,卻找不到起點,也沒人帶路。
• AI不再只是潮流,而是擺在眼前的「活下去工具」。
這是一個快50歲的普通上班族,慢慢學會與AI共存的過程。沒有熱血,只有真實。
每天早上,打開公司筆電的那一瞬間,我都會先發呆幾秒。
不是沒睡飽。就是……需要一點時間提醒自己:好,今天又來了。

每天清晨,都是對自己的一次提問:你今天,還想升級嗎?
我快50歲了,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辦公室上班族。沒什麼響亮的職稱,工作內容也不複雜,大多是流程協調、行政支援、會議準備。什麼都碰一點,但說不上哪一樣是強項。說穿了,就是那種你常在茶水間遇見、但記不起名字的中年人。
這些年,我自認還算跟得上。文件電子化、線上協作、雲端工具,雖然學得慢一點,至少都能用。雖然不是跑在前面的那種人,但也沒被拋太遠。
直到AI開始冒出來。
一開始只是聽年輕同事講他們怎麼用ChatGPT寫提案、怎麼讓Notion幫他們整理一整週的會議紀錄。我裝作不感興趣,其實心裡有點慌。他們聊得熱絡,我插不上話,甚至連他們說的工具名字都沒聽過幾個。

不是累,而是想了太多。只是這種時候,沒有人會問你還好嗎。
那天晚上,我終於動手申請了ChatGPT帳號。
開啟介面的那一刻,還有點心虛。
我把一段白天花了兩個小時整理的會議筆記貼進去,輸入了一個生硬的請求:「幫我重寫、分類、條列重點」。
然後,它花幾秒跑出來的結果——老實說,比我寫得還清楚,還有邏輯。
那一刻我沒有什麼情緒波動,只是靜靜盯著畫面,有點難受,也有點佩服。那種感覺很微妙——好像自己一直很努力,但現在才知道,原來問題不在努力,是方法早就過期了。

不是因為有時間才學,而是因為不能不學。凌晨一點,還在升級的路上。
後來,我開始讓AI一點一點進到我的日常。
寫報告時讓它幫我理清結構,寫會議紀錄的時候請它潤潤稿,甚至連提案簡報也會先丟個草稿給它。
不敢說有多大進步,但起碼,開始沒那麼慌了。
不過,這條路很孤單。沒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也不太有人在意你學了什麼。下班後自己查教學、試功能、看別人怎麼用。常常半夜對著電腦發呆,懷疑自己是不是搞太多。
說實話,這年紀還在自學,是有點尷尬的。
你不是菜鳥,也不是菁英。你只是個,還想多撐幾年的中年人。

不是放下了,只是學會安靜地繼續走。
我不敢說自己成功轉型了。甚至不確定這樣算不算轉型。但我知道,如果什麼都不做,會連選擇的餘地都沒有。
AI沒讓我變得多厲害,但它讓我省下一點力氣。也讓我發現,我不是沒能力,而是工具沒更新。
未來怎麼樣,我不敢說。
只是希望再過幾年,當新一輪技術風暴來臨時,我還能站得住,不至於被沖走。

世界升級得很快,我只能在每個車窗反射裡,確認自己還沒消失。
一點碎念,當作結尾:
• 轉型不是什麼大躍進,有時只是你還肯打開電腦學點新東西。
• 不用很厲害,但要知道怎麼讓自己繼續有用。
• 這個年紀的學習,不是為了夢想,而是為了不掉隊。
• 成長不一定精彩,有時候只是默默少加一點班。
• 有AI也不代表輕鬆了,但至少,你不再一個人扛。
你也有試著用AI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嗎?
還是你也跟我一樣,偶爾覺得「明明什麼都沒變,但好像什麼都變了」?
歡迎分享你的掙扎、你的懷疑,或你偷偷摸索的小技巧。
我們這代人,雖然學得慢一點,但還是可以慢慢升級,不急,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