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教育改革,四十多年來的變化很大,但教學模式、教室佈置的變化卻相對的很不足。
現今的教育現場,過動與情緒障礙孩子的比例愈來愈高,拜曾在國防醫學院服務的緣份,請教了以前教過的學生(醫師)如何教養這類型的小孩,醫生對我說了很多學理與造成的原因,其實我都聽不懂,不過我還不笨,理出了醫生最後的結論:『教養這類的小孩要有固定的原則,而且不能隨意改變。』
接受醫生學生的建議,面對有此類標記記錄孩子的教養原則,一直維持平衡沒有改變,另外配合著自己所建構出的品格塑型處遇,讓每一個個體都有一個分數,這個分數不是用來分辨誰比較優秀,誰比較差,而是用來擬定配方,調劑出協助孩子前進的動力,並且去執行。原則與塑型!!當班上發生不合宜的行止時,我會將主導權放回孩子身上,先請主事者說明犯了什麼錯,該如何處遇,若孩子回答的方向不對或不回答,適時引導正確的認知,接著教導合宜的作為,最後請孩子站著反思三分鐘,想通了就可以離開。這種方法雖然成效不會立現,但卻可以很踏實、內化。
剛開學這幾天,頭很痛、也很累,班上孩子的專注度最多只能維持十分鐘,根本無法安靜上課,加上沒有做筆記的習慣,老師即使依課本內容順序上課,孩子找不到教材對應的地方,無法跟上老師上課的節奏是可想見的。更麻煩的是,只要有得玩,就不會停,即使老師大聲斥責,對孩子來說,只是短暫安靜二、三分鐘,如果遇到比較兇的老師,孩子停下來沒得玩之後,因為聽不懂,也不想聽,多數孩子會選擇去夢周公。非行行為與沒有學習習慣的孩子並非全部,但只要有三、四個同學起哄,絕大多數不想聽課的孩子,就會跟著玩了,久而久之,當同化的現象成型之後,想要再調整就沒有這麼容易了。
基此,所以如何讓孩子拿起筆,打開課本,跟上老師上課的節奏,眼到、手到對應老師上課的範圍,接著與老師互動,自然而然的提高專注度,是建立學習關係的基礎,也是接下來班級經營最重要的事。
明日聚焦:擬定方針、採用互動的教學模式,融入多元化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