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一切存在不遵循道,所有的動植物只是一時之間被看重,隨時都能被拋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一切規律不遵循道,有形與無形眾生,亦同(只是一時之間被看重,隨時都能被拋棄)。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從一切有了分別,便各自有其造化嗎?(當然不是,還是有其各自的極限。)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即使耗弱也不認輸,(但)只要有所作為,就能顯露出來,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說再多命運也有達到極點的時候,最後只能守住道心。
【註解】
「天地」不「仁」:「天地」指一切存在;「仁」指遵循道。
以「萬物」為「芻狗」:「萬物」指所有的動植物;「芻狗」指一時之間重要的東西,隨時都能被拋棄。
「聖人」不仁:一切規律。
以「百姓」為芻狗:有形與無形眾生。
其猶「橐籥」乎:「橐」讀ㄉㄨㄛˊ;「籥」讀ㄩㄝˋ;「橐籥」指造化。
「虛」而不「屈」:「虛」是耗弱;「屈」是認輸。
「動」而愈「出」:「動」是有所作為;「出」指就能顯露出來。
多言「數」「窮」:「數」是命運;「窮」指達到極點。
不如守「中」:「中」等於「衷」,指「心」。
【解析】
不遵循道,一開始可能覺得沒什麼影響,但逐漸會顯出疲態,做什麼都不對勁,直到什麼都做不了。
《道德經》總覽 https://comprehend2020.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973.html